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溺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溺血,又稱溺水,是指人體因意外落水,導致呼吸道被水阻塞,造成缺氧窒息而死亡的一種急症。溺血是中醫古籍中常見的病名,其病因多為「不慎落水」,病機則主要為「水入肺中」,導致「肺氣閉塞,不能宣發肅降,水液不得布散,聚而成痰,痰隨水勢上逆,壅塞於咽喉,則氣道不通,不能呼吸而死」。

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口吐白沫,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死亡」。根據溺水時間的長短,溺血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如果溺水時間較短,患者可能僅有輕微的呼吸困難和四肢乏力等症狀;如果溺水時間較長,患者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四肢厥冷、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死亡等症狀。

溺血的治療以急救為主,主要措施包括:

  1. 將患者迅速移至岸上,並進行心肺復甦。
  2. 清除患者口鼻中的異物,並保持呼吸道通暢。
  3. 給予患者吸氧,並補充液體。
  4.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

溺血的預後與溺水時間、患者的健康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如果溺水時間較短,患者的預後一般較好;如果溺水時間較長,患者的預後則較差。此外,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肺疾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其預後也較差。

溺水是一種嚴重的急症,如果發現有人溺水,應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並在救援人員到來之前,儘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救治。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仁術便覽》:「溺血實者,以此下之後,以四物湯加炒山梔調理。
  • 2.《幼科心法要訣》:「溺血多緣精竅病,尿血分出莖或疼,牛膝四物湯方1),調治,急宜煎服效從容。
  • 3.《明醫指掌》:「)保和丸性味溫平,能消食積。(保和丸治一切食積。)溺血則血去無痛,有痛者自是赤淋;(溺血者,小便血也,去血不痛是也,四物湯對五苓散。赤淋,血淋也,又滴瀝澀痛,小薊湯。)短氣乃氣難布息,粗息者卻為喘急。(短氣者,氣不續也,故曰難布息。喘急者,息粗氣逆,出多入少也。
  • 4.《醫學入門》:「又有一種小便見血而不痛者,為溺血,非淋也,四物湯加山梔、滑石、牛膝,或單苦蕒菜飲、單發灰散、單琥珀散。石淋溺有砂石,莖強痛甚,單牛膝膏、單鱉甲為末,酒調服。膏淋血凝如膏,用黑豆一百二十粒,甘草一寸,水煎,臨熟入滑石末一錢,空心調服,或海金砂散。
  • 5.《醫學集成》:「小便不痛為溺血,四物湯加牛膝。或七正散:赤苓、木通、前仁、炒梔、扁蓄、膽草、甘草稍、燈竹心。

五苓散

  • 1.《醫學妙諦》:「溺血鬱熱由膀胱,五苓散合蓮子湯。知柏山梔皆可入,不痛為虛益氣良(玉莖中不痛可用補中益氣湯)。下血大腸多濕熱,腸風臟毒清濁譯。糞前近血熱在下,糞後遠血熱上臧。四物荊槐榆悉妙,棕灰陳(皮)殼(枳殼)苓甘襄。發熱柴胡膠(龜)版效,血虛熟地血餘嘗。瘀塊桃紅丹尾鱉,延胡赤芍同前方。
  • 2.《明醫指掌》:「)保和丸性味溫平,能消食積。(保和丸治一切食積。)溺血則血去無痛,有痛者自是赤淋;(溺血者,小便血也,去血不痛是也,四物湯對五苓散。赤淋,血淋也,又滴瀝澀痛,小薊湯。)短氣乃氣難布息,粗息者卻為喘急。(短氣者,氣不續也,故曰難布息。喘急者,息粗氣逆,出多入少也。

生化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當歸之味甘勝於辛,性溫雖能助熱,而濡潤多液,又實能滋陰退熱,原不可但以助熱論。故《神農本草經》謂可治溫瘧,且謂煮汁飲之尤良,誠以煮汁則其液濃厚,濡潤之功益勝也。其性雖流通活血,而用之得當亦能止血。友人王××曾小便溺血,用黃酒煮當歸一兩飲之而愈。

涼血地黃湯

  • 1.《痘疹精詳》:「釋:痘後忽見血症,最為危候,蓋鼻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溺血出於小腸,便血出於大腸,皆由毒入於內,迫血妄行,急宜涼血地黃湯止之,服藥後血不止者,不治。
  • 2.《幼幼集成》:「痘收靨後,忽見血證,大為危候。蓋鼻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溺血出於小腸,便血出於大腸,皆由毒入於內,迫血妄行,急宜涼血地黃湯止之。服藥後血不止者,不治。

清心蓮子飲

  • 1.《醫宗說約》:「如治溺血,用涼血利水不效,宜清心蓮子飲,清心復不止,再加升麻、柴胡。如治大便下血,用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件不效者,若兼泄瀉,再診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能攝血,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予制沉香末子甚驗。
  • 2.《一見能醫》:「如治溺血,用涼血利水不效,宜清心蓮子飲清心。復不止,宜加升麻、柴胡。如治大便下血,用地榆、側柏、槐花、棕灰、蒲黃、荊芥、血餘、阿膠等件不效者,若兼泄瀉,再診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能攝血,宜用六君子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沉香末子甚驗。
  • 3.《幼科發揮》:「五十六、清心蓮子飲(治溺血)
  • 4.《幼科鐵鏡》:「_清心蓮子飲_,治溺血。

導赤散

  • 1.《醫醫病書》:「溺血一症,今人概用導赤散,不知此症肝鬱最多,當活肝絡。其所以當活肝絡之故,蓋由飲食入胃,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心主之,脾統之,肝藏之,由肝下注衝脈,肝鬱則血瘀滯,血瘀滯則失其常行之路,非吐血、咳血,則溺血矣。不吐、不溺,其脅必痛甚。皆以活肝絡為要。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治淋宜瀉腎與膀胱之火,而利其小便。赤淋者,即溺血也,治宜涼血清火,宜用導赤散。
  • 3.《兒科要略》:「(十二)痘證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難治,此證因蓄毒蘊於心經,心失其主,血隨毒激,故奔散妄馳,法當清心解毒,酌用導赤散,切忌升麻、黃耆之屬。若小便澀結,血條如棉線,欲尿則號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梔末、青龍鬚草汁調服,再以木通湯飲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治中滿熱極,淋秘溺血。
  • 2.《張氏醫通》:「大金花丸,治中滿熱極。淋秘溺血。

小薊飲子

  • 1.《成方切用》:「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心主血,小腸其腑也。熱甚搏血,流入胞中,與便俱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蓋心熱者,小腸必熱,經所謂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是也,然熱必兼濕。戴氏曰:血鮮者,心小腸實熱,血瘀者,腎膀胱虛冷。準繩曰:多有熱極而血凝黑者,未可便以為冷也。)
  • 2.《雜病源流犀燭》:「_小薊飲子_,〔溺血〕藕節(二錢),當歸(一錢),山梔(八分),小薊,生地,滑石,通草,蒲黃(各五分),甘草(三分),竹葉(七片)
  • 3.《馮氏錦囊秘錄》:「丹溪治溺血,用夏枯草,燒存性,研細,空心米飲調服。以此草活血行氣,有補養厥陰血氣之功,蓋前陰屬厥陰也。
  • 4.《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小薊飲子 治男婦下焦熱結尿血淋漓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 論見妊娠經來類

八正散

  • 1.《景岳全書》:「一、痘疹發熱見血者,多屬火證。若衄血者,宜玄參地黃湯,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飲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見血者,宜四順清涼飲。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大便不利,大黃、朴硝。小便不利,木通、車前子。霍亂,木瓜、藿香,夏月加香薷。腹痛,茴香、附子,或用澤瀉、郁李仁、薑、棗,或只用木瓜、豆蔻。腹緊積候,三稜、檳榔、薑湯下。有淋,火麻子仁生熟皆可,車前子、海金沙、葶藶子下。溺血,生地黃、瞿麥。渴,枇杷葉炙去毛、瓜根。

當歸龍薈丸

  • 1.《回春錄》:「李華甫繼室,陡患霍亂,兼溺血如注,頭痛如劈,自汗息微,勢極危殆。速孟英診視,脈甚弦駛。曰:此肝火內熾,暑熱外侵也。以:犀角,木通,滑石,梔子,竹葉,薏苡,銀花,茅根,菊葉為大劑,和入藕汁,送當歸龍薈丸,吐瀉即已,溺血亦減。惟小便時頭猶大痛,必使人緊抱其頭,重撳其巔,始可略耐。
  • 2.《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姊丈李華甫繼室,陡患霍亂,而兼溺血如注,頭痛如劈,自汗息微,勢極危殆,速余診視。脈甚弦駃,此肝火內熾,暑熱外侵。以犀角、木通、滑石、梔子、竹茹、薏苡、銀花、茅根、菊葉為大劑,和入藕汁,送當歸龍薈丸,而吐瀉即已,溺血亦減。惟小便時,頭猶大痛,必使人緊抱其頭,重撳其巔,始可略耐。

梔子湯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或問:吐血之證,多由於逆氣上干,而血隨氣升。此證既大氣下陷,當有便血溺血之證,何以竟吐血乎?答曰:此證因大氣陷後,肺失其養,勞嗽不已,以致血因嗽甚而吐出也。究之胸中大氣,與上逆之氣原迥異。夫大氣為諸氣之綱領,大氣陷後,諸氣無所統攝,或更易於上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