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1. 卷二下
2. 澀固門
3. 赤石脂禹餘糧湯
(仲景),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以上言再治之誤。),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言愈誤也。),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難經曰:中焦中脘,主腐熟水穀。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靈樞曰: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小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然則利在下焦者,膀胱不滲,而下焦滑脫也。餘糧甘平,消痞硬而鎮臟腑。石脂甘溫,固陽虛而收滑脫。
乃利仍不止者,膀胱不滲,而水穀不分也。利小便者,導其水而分消之,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水六升。煮二升。去渣。分三服。
澀可去脫,重可達下,二物澀以止脫,重以固下,甘以益氣,(李先知云: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仲景的,用來治療傷寒病,吃了湯藥後,腹瀉不止,心下(胃脘部)感到痞悶、堅硬。之前已經服用過瀉心湯,又用了其他藥來瀉下,結果腹瀉還是停不下來。(以上是說重複治療的錯誤)。醫生給他服用理中湯,腹瀉反而更嚴重了。(這是說錯用藥的結果)。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但這次的腹瀉問題是在下焦,所以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利小便。(《難經》說:中焦中脘,主要負責腐熟消化水穀。下焦,指的是膀胱上口,主要負責區分清濁,將廢物排出體外,而不是將其留在體內,以此來傳遞水道。
《靈樞》說:水穀(食物)通常在胃中混合,形成糟粕,然後一起進入大小腸。這就形成了下焦,水液會在此滲透下行,分離出液體,然後沿著下焦滲入膀胱。由此可見,腹瀉問題出在下焦,是因為膀胱的滲透功能失常,導致下焦滑脫。禹餘糧藥性甘平,能夠消除痞悶、堅硬,並且鎮定臟腑。赤石脂藥性甘溫,能夠固住陽氣不足,並且收斂滑脫。
如果腹瀉還是止不住,表示膀胱的滲透功能沒有恢復,水穀的清濁沒有分離。利小便,是為了疏導水分,使水液分流排出,讓各個臟腑各司其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赤石脂(一斤,搗碎),禹餘糧(一斤,搗碎),用水六升煎煮,煮到剩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收澀之性可以去除脫泄,重鎮之性可以到達下焦。這兩種藥物,用收澀來止脫,用重鎮來固下,用甘味來補益氣機。(李先知說:下焦的病症難以理解,必須用禹餘糧和赤石脂來治療。)
4. 桃花湯
(仲景),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喻嘉言曰:腹痛,小便不利,少陰熱邪也。而下利不止,便膿血,則下焦滑脫矣。滑脫即不可用寒藥,故取乾薑石脂之辛澀,以溫經固脫,而加粳米之甘以益中州。蓋治下利,必先中氣不下墜,則滑脫無源而自止也。)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渣,納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少陰傳經熱邪也,陰經循行於里,故腹痛下利。仲景反用石脂乾薑之溫澀何意,蓋下利至於不止,熱勢已大衰,而虛寒滋起矣。(傷寒便膿血,皆是傳經熱邪,成無己釋為裡寒,誤矣。王肯堂吳鶴皋非之,是也。程郊倩以為火衰不能生土,毋乃迂乎。汪訒庵未經臨證,所見每隔一層,其是成程而非王吳,無足怪也。
),故非固脫如石脂不可。且石性最沉,味澀易滯,故稍用乾薑之辛散佐之。用粳米獨多者,取其和中而養胃也,石脂用半全半末,以全用則氣味不出,純末又難於下咽,所以斟酌其當而為之者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桃花湯,用來治療少陰病,病程到了二、三天到四、五天時,出現腹痛、小便不順暢、腹瀉不止,甚至大便帶有膿血的情況。(喻嘉言說:腹痛、小便不順暢,是少陰經有熱邪的表現。但是腹瀉不止,大便帶膿血,就表示下焦氣機滑脫了。滑脫的情況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所以選用乾薑、赤石脂這種辛溫收澀的藥物,用來溫暖經絡、固澀滑脫,再加入粳米,用它甘甜的特性來補益中焦。因為治療腹瀉,必須先使中焦的氣機不往下墜,這樣滑脫的情況就會沒有來源而自行停止。)
赤石脂(一斤半,一半磨成粉末備用,一半直接使用),乾薑(一兩),粳米(一升),用水七升煮米,等到米煮熟後,把藥渣去除,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好轉,剩下的藥就不用再服用了。
這是少陰病熱邪傳入經脈的表現,陰經在身體裡面運行,所以會腹痛、腹瀉。張仲景反而使用赤石脂、乾薑這些溫熱收澀的藥物,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腹瀉到了不止的地步,表示熱勢已經大大衰退,而虛寒的現象開始出現了。(傷寒出現大便膿血,都是熱邪傳入經絡的表現。成無己解釋為裡寒,是錯誤的。王肯堂、吳鶴皋反駁他的觀點,是對的。程郊倩認為是火衰不能生土,是不是太過迂迴了?汪訒庵沒有臨床經驗,所以看法總是隔了一層,他認同成無己、程郊倩的觀點,而不認同王肯堂、吳鶴皋的觀點,是不值得奇怪的。)
所以,一定要像赤石脂這樣能固澀滑脫的藥物才可以。而且赤石脂藥性最重,味道苦澀容易停滯,所以稍微用一點辛散的乾薑來輔佐它。使用大量粳米,是為了調和中焦、滋養胃氣。赤石脂一半完整使用,一半磨成粉末,因為如果全部都完整使用,藥性不容易出來,如果全部都磨成粉末,又難以下嚥,所以經過斟酌,才這樣使用。
5. 訶子散
(東垣),治虛寒泄瀉,水穀不化,腸鳴腹痛,脫肛,及便膿血,日夜無度。
御米殼(去蒂蜜炒五分),訶子(煨去核七分。),乾薑(炮六分),橘紅(五分),上末,空心服
御米殼酸澀微寒,固腎澀腸。訶子酸澀苦溫,收脫住瀉。炮姜辛熱,能逐冷補陽。陳皮辛溫,能升陽調氣。共以固氣脫,亦可收形脫也。(泄瀉為氣脫,脫肛為形脫。)
河間訶子散。訶子(一兩半生半煨),木香(五錢),甘草(二錢),黃連(三錢),為末。每服三錢,用白朮芍藥湯調下。治瀉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以此止之。如下不止,加厚朴一兩,竭其餘邪。(唯積滯未清者。宜之。)
白話文:
[訶子散]
(李東垣的方子), 用來治療因虛寒引起的腹瀉,食物消化不良,腸鳴腹痛,脫肛,以及大便帶膿血,次數頻繁沒有規律的情況。
使用罌粟殼(去除蒂頭,用蜂蜜炒過,五分),訶子(煨過,去除核,七分),乾薑(炮製過,六分),橘紅(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空腹服用。
罌粟殼味道酸澀,性質微寒,有固腎收澀腸道的作用。訶子味道酸澀苦溫,能收斂脫肛,止瀉。炮製過的乾薑辛辣溫熱,能驅散寒氣,補益陽氣。陳皮味道辛溫,能升提陽氣,調理氣機。這些藥材合用,可以固住因氣虛而脫出的情況,也能收斂因形體虛脫而導致的脫肛。(腹瀉是氣虛脫的表現,脫肛是形體虛脫的表現。)
**(張元素)河間的訶子散。**使用訶子(一兩半,一半生用,一半煨過),木香(五錢),甘草(二錢),黃連(三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朮芍藥湯送服。用來治療腹瀉很久,腹痛逐漸減輕,腹瀉次數也逐漸減少的情況,用這個方子可以止瀉。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可以加入厚朴一兩,使其餘的邪氣消散。(這個方子只適合體內有積滯未清理乾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