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風補腎十漏大金丹
ZHUI FENG BU SHEN SHI LOU DA J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九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名為「追風補腎十漏大金丹」,主治「痔漏」。古代中醫認為痔漏多因風邪侵襲、腎氣不足、氣血失調,或濕熱下注、經絡瘀阻所致。方名中「追風」意為驅散風邪,「補腎」強調固本培元,「十漏」概指各種漏症(如肛漏、痔瘡潰爛流膿),「大金丹」則喻其珍貴與效宏。全方旨在祛風除濕、補腎益氣、活血通絡,以收斂瘡瘍、固澀漏孔。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味分類與協同作用
補益氣血腎精
- 溫補腎陽:鹿茸、肉蓯蓉、破故紙、大附子、川烏,壯命門之火,助氣化以固下元。
- 滋養精血:熟地黃、生地黃、當歸、麥門冬,填補陰液,潤腸通便(兼防溫藥燥性)。
- 健脾益氣:人參、白茯苓、山藥,補後天之本,助氣血生化。
行氣活血通絡
- 理氣解鬱:香附、烏藥、陳皮、青皮、厚朴、枳殼、枳實、木香、砂仁,疏暢三焦氣機,治腹脹痞滿。
- 活血止痛:乳香、沒藥、松節,散瘀通經,促進瘡瘍癒合。
- 溫通散寒:丁香、小茴香、大茴香,暖下焦,散寒濕。
祛風除濕斂瘡
- 祛風勝濕:白芷、天麻,疏散經絡風邪,緩解肛周瘙癢腫痛。
- 燥濕收澀:肉豆蔻、硇砂,斂瘡生肌,尤適久漏不斂。
- 潤腸通便:杏仁富含油脂,減輕排便壓力(間接緩解痔瘡摩擦)。
特殊用藥
- 金箔為衣:取其重鎮安神、防腐作用,亦顯方劑貴重。
(二)配伍思路
- 攻補兼施:以補腎益氣藥為君,治本虛;佐大量行氣活血藥為臣,治標實(氣滯血瘀)。例如:「附子+烏藥」溫通下焦,「人參+乳香」補氣活血。
- 標本同治:痔漏局部屬「濕熱瘀阻」,但久病多兼「脾腎兩虛」。方中補腎藥與祛濕藥(如茯苓、白芷)並用,既固先天又化濕濁。
- 氣血同調:當歸、熟地黃養血,香附、枳殼行氣,符合「氣行則血行」原則,改善肛周氣血瘀滯。
(三)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痔漏外,此方對以下證候或有輔助效果:
- 腎陽不足:腰膝冷痛、夜尿頻多。
- 氣滯血瘀:腹脹痞滿、婦人經閉腹痛。
- 風濕痹阻:關節痠痛、屈伸不利(尤宜寒濕型)。
三、方劑特色
- 溫通為主:集中運用附子、川烏、鹿茸等辛熱藥,適合虛寒型痔漏(症見分泌物清稀、畏寒肢冷)。
- 重視氣機:行氣藥佔比高,反映「腑氣不通則濕熱蘊結」的病機認識。
- 丸劑緩圖:煉蜜為丸,適於慢性病長期調理,金箔衣亦可防腐延效。
註:此方劑量龐大且含硇砂、川烏等有毒藥物,臨床應用需嚴格辨證,此處僅作學理探討。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麥門冬2兩,破故紙2兩,肉蓯蓉2兩,山藥2兩,白茯苓2兩,枳殼2兩,白芷2兩,杏仁2兩,人參1兩,生地黃1兩,小茴香1兩,鹿茸1兩,大附子1兩,川烏1兩,木香1兩,青木香1兩,砂仁1兩,厚朴1兩,青皮1兩,陳皮1兩,烏藥1兩,肉豆蔻1兩,天麻1兩,乳香1兩,沒藥1兩,熟地黃3兩,大茴香3兩,枳實3兩,香附4兩,松節4兩,丁香5錢,硇砂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
每服1丸,空心酒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腎益精、固澀止漏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補腎十漏大金丹, 出處:《濟陽綱目》卷九十五。 組成:當歸2兩,麥門冬2兩,破故紙2兩,肉蓯蓉2兩,山藥2兩,白茯苓2兩,枳殼2兩,白芷2兩,杏仁2兩,人參1兩,生地黃1兩,小茴香1兩,鹿茸1兩,大附子1兩,川烏1兩,木香1兩,青木香1兩,砂仁1兩,厚朴1兩,青皮1兩,陳皮1兩,烏藥1兩,肉豆蔻1兩,天麻1兩,乳香1兩,沒藥1兩,熟地黃3兩,大茴香3兩,枳實3兩,香附4兩,松節4兩,丁香5錢,硇砂5錢。 主治:痔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