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氣散

SHI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4%
腎經 12%
胃經 6%
大腸經 6%
三焦經 3%
膀胱經 0%
心包經 0%
膽經 0%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整體功效: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 脅肋膨脹,中滿刺痛。

脅肋膨脹,中滿刺痛。指的是胸脅部位脹痛,並且伴有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中藥功效解釋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用於脾虛濕盛、水腫脹滿、食少便溏、泄瀉等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於血虛諸證,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血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厚朴行氣除滿,燥濕化痰可行氣除滿,燥濕化痰,用於胸腹脹滿、痰多咳嗽、嘔吐、泄瀉等症。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可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脾虛食少、泄瀉等症。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可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用於陰虛發熱、口乾咽燥、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可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用於氣虛表弱、自汗盜汗、水腫脹滿、脾虛泄瀉等症。
烏頭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可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頭痛、牙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桑白皮疏散風熱,清肺止咳可疏散風熱,清肺止咳,用於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可補肝腎,強筋骨,止血,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筋骨痿弱、崩漏、帶下、吐血、衄血等症。
枳殼理氣消脹,化痰止咳可理氣消脹,化痰止咳,用於胸腹脹滿、痰多咳嗽等症。
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可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流鼻涕、牙痛、咽喉腫痛等症。
牡丹皮活血化瘀,涼血止痛可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半,當歸(微炒)1兩,厚朴(薑汁制)1兩,白茯苓(去皮)1兩,熟乾地黃1兩,黃耆(蜜炙)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桑白皮1兩,續斷(炒)1兩,枳殼(炒)3分,香白芷(炒)3分,牡丹皮(炒)3分,茴香(炒)3分,威靈仙3分,白蒺藜(炒,去刺)3分,白芍藥3分,川芎3分,五味子3分,山藥3分,山茱萸3分,乾薑(炮)3分,蓬朮(炒)3分,甘草(炙)3分,五加子1兩。
補五臟氣虛。
上為細末,用桃仁3分(麩炒,去皮),研細和前藥。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至7分;食前鹽湯點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實氣散, 出處:《簡易》引《葉氏錄驗方》(見《醫方類聚》卷八十八)。 組成:白朮2兩半,當歸(微炒)1兩,厚朴(薑汁制)1兩,白茯苓(去皮)1兩,熟乾地黃1兩,黃耆(蜜炙)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桑白皮1兩,續斷(炒)1兩,枳殼(炒)3分,香白芷(炒)3分,牡丹皮(炒)3分,茴香(炒)3分,威靈仙3分,白蒺藜(炒,去刺)3分,白芍藥3分,川芎3分,五味子3分,山藥3分,山茱萸3分,乾薑(炮)3分,蓬朮(炒)3分,甘草(炙)3分,五加子1兩。 主治:補五臟氣虛。主治:脅肋膨脹,中滿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