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化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化痰

化痰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屬祛痰法之一,指通過藥物或療法消除體內痰濁的治療方法。中醫理論中,「痰」不僅指有形之咳唾痰液,更涵蓋無形之病理產物,其生成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肺失宣降則津液凝滯,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腎陽不足則水泛為痰,故化痰需辨證施治,針對病機選用相應治法。

主要化痰法分類

  1. 宣肺化痰
    適用於外邪犯肺、肺氣不宣所致痰多咳嗽。痰質多稀白,兼見鼻塞、惡寒等表證。常用藥物如杏仁、桔梗、紫蘇葉,方劑如止嗽散。
  2. 清熱化痰
    主治痰熱互結,見痰黃黏稠、胸悶煩熱,甚則癲狂驚癇。代表藥物如瓜蔞、浙貝母、竹茹,方劑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3. 潤肺化痰
    針對肺陰虧虛之燥痰,症見痰少黏難咯、口乾咽燥。常用沙參、麥冬、百合等滋陰潤燥,配伍川貝母、枇杷葉化痰,方如貝母瓜蔞散。
  4. 燥濕化痰
    用於脾虛濕盛之痰濕證,痰多色白易咯、脘悶苔膩。法半夏、陳皮、蒼朮為常用藥,二陳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
  5. 祛寒化痰
    治療寒痰內伏,痰白清冷、畏寒肢冷。乾薑、細辛、白芥子可溫化寒痰,方如苓甘五味薑辛湯。
  6. 治風化痰
    分內外風論治:外風夾痰者,用止嗽散加減;內風痰擾者,如眩暈、癲癇,宜天麻、膽南星等熄風化痰,方選半夏白朮天麻湯。

痰證辨治要點

中醫強調「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濁可流竄經絡臟腑,引發癭瘤、痰核、眩暈、胸痹等複雜病證。臨床除化痰外,常需配伍行氣(如枳實、厚朴)、活血(如丹參)、健脾(如白朮)等法,以標本兼顧。歷代醫家更發展「痰瘀同治」理論,如《丹溪心法》提出「痰挾瘀血,遂成窠囊」,啟發後世治療疑難雜症之思路。

此六法雖分述,然臨證常需兼用,如痰熱兼表證可清熱與宣肺並施,虛實夾雜者則攻補兼施,體現中醫辨證之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