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止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止血(中醫治療學術語)
止血為中醫治療出血證的關鍵治法,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透過調理氣血、清熱涼血、化瘀固攝等方式,達到止衄、止咯、止崩等目的。中醫認為「血行脈中,氣攝血行」,出血多與氣血失調、經脈損傷或臟腑功能失常相關,故治法需辨證施治,分述如下:
一、主要止血治法
-
清熱止血
- 適用證候:血熱妄行所致出血,如衄血、咯血、便血(血色鮮紅,伴煩渴、舌紅苔黃)。
- 作用機理:清瀉火熱以安血絡,常用黃芩、梔子、生地黃等藥,代表方如《十灰散》《犀角地黃湯》。
-
祛瘀止血
- 適用證候:瘀血阻絡,血不歸經(如外傷出血、產後惡露不絕,血色紫暗夾塊)。
- 作用機理:化瘀以通絡止血,選用三七、蒲黃、茜草等,方如《生化湯》加減。
-
補氣止血
- 適用證候:氣虛失攝之慢性出血(如崩漏、便血日久,色淡質稀,伴氣短乏力)。
- 作用機理:益氣以固攝血脈,重用黃耆、人參,方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
-
溫經止血
- 適用證候:虛寒性出血(如婦科崩漏色淡、便血溏瀉,畏寒肢冷)。
- 作用機理:溫陽散寒以復血行,常用艾葉、炮薑、灶心土,方如《黃土湯》。
二、中醫理論基礎
- 臟腑關係:脾統血、肝藏血、腎主精血,止血常需調理此三臟。
- 氣血互根:「氣為血之帥」,補氣、降氣、行氣法皆可間接止血。
- 經絡辨證:不同部位出血歸屬不同經脈,如鼻衄多責肺胃熱熾,便血多關聯脾胃與大腸。
三、臨床應用舉隅
- 外傷出血:外敷雲南白藥(含三七)以化瘀生新。
- 婦科崩漏:依寒熱虛實選方,血熱用《固經丸》,氣虛用《舉元煎》。
- 咯血:肺陰虛者以《百合固金湯》滋陰止血。
中醫止血法強調「標本兼治」,除直接斂血外,更重視調節整體機能以根治出血之因。歷代醫家如張仲景《金匱要略》載「柏葉湯」治吐血,李杲創「當歸補血湯」治氣虛血脫,均體現辨證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