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風熱

風熱為中醫病證名,指風邪與熱邪相結合所致的病邪,屬外感熱病範疇。其特徵為熱象顯著,多發於春夏之交或氣候驟暖之時,常見於外感病初期,亦可能因體內鬱熱外發而誘發。

病因病機

風熱之邪多由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風性輕揚開泄,熱性炎上,兩邪相合,易襲陽位,故病位多在上焦(肺衛)。肺主皮毛,開竅於鼻,風熱犯肺,則肺失宣降,衛氣失和,導致腠理疏泄失常,正邪交爭而發熱。

臨床表現

  1. 主症

    • 發熱重、惡寒輕,或僅覺微惡風。
    • 頭痛或脹,鼻塞流黃涕。
    • 咳嗽痰黃黏稠,咽喉紅腫疼痛。
    • 口渴喜涼飲,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
    • 脈浮數,顯示病位在表兼有熱象。
  2. 兼症

    • 熱邪上攻可見目赤、耳鳴。
    • 熱傷津液則口燥唇乾。
    • 熱迫血行可能致衄血(鼻出血)或齒齦出血。
    • 小兒可見高熱驚風。

辨證要點

  • 與風寒鑑別:風寒惡寒重、發熱輕,痰涕清稀,苔白脈浮緊;風熱則惡寒輕、發熱重,痰涕黃稠,苔黃脈浮數。
  • 與溫病初期區分:溫病熱勢更劇,傳變迅速,易傷陰液;風熱較輕,以肺衛表證為主。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疏風清熱、宣肺解表為原則,常用方劑如:

  • 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擅清上焦風熱。
  • 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杏仁等,偏重宣肺止咳。
  • 若熱盛傷津,可加天花粉、蘆根生津;咽痛甚加板藍根、玄參;衄血加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

相關概念延伸

  • 風熱感冒:屬外感風熱的輕證,病程短,以表證為主。
  • 風熱犯肺:咳嗽、痰黃為主,兼表熱證,常見於急性支氣管炎。
  • 風熱上攻:頭面五官熱象明顯,如風熱目赤、風熱牙痛等。

風熱證的發展若未及時清解,可能內傳氣分,化火成毒,或耗傷肺胃陰津,轉為裡熱證。故早期疏解風熱,可阻斷病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