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風熱病證

風熱是中醫學中一種病邪的名稱,指的是風和熱兩個病邪的結合。其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較輕、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微黃、脈浮數,嚴重時還可出現口乾、眼睛紅腫、喉嚨疼痛和出血等症狀。治療風熱病證的主要方法是疏散風邪並清熱。

風熱病證的病因

風熱病證的病因可能是外感風熱病邪,也可能是內生風熱,或者情緒不順、肝氣鬱結化熱,又或者是飲食不節、脾胃有熱,還有可能是外感風寒而加重體內的熱量。

風熱病證的治療及常用方劑

治療風熱病證,通常以疏散風邪並清熱為主。常用的方劑包括銀翹散、桑菊飲、荊防敗毒散、清肺湯等。

風熱病證的預防措施

預防風熱病證需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天氣變化,在易感風熱的季節儘量避免外出,若外出時要注意做好防護,例如戴口罩和帽子。
  2.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
  3. 飲食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5. 適度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風熱病證是常見的病證之一,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下面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風熱病證的描述:

  • 「風熱之邪,侵犯皮毛,腠理打開,所以會出汗且感覺寒冷。」
  • 「風熱之邪,侵犯衛氣,會引起體溫升高,出汗,並對風感覺不適和咳嗽。」
  • 「風熱之邪,侵犯營氣,會引起體溫升高,出汗,口渴和煩躁。」
  • 「風熱之邪,侵犯血分,會引起體溫升高,出汗,並出現出血和便血。」

這些描述對於理解風熱病證的臨床表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