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風熱,中醫病證名。風和熱相結合的病邪。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較輕、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微黃、脈浮數,甚則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治以疏風清熱為主。
風熱證是指風熱之邪侵犯人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其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較輕、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微黃、脈浮數,甚則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
風熱證的病因多為外感風熱之邪,或因內生風熱,或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因飲食不節,脾胃積熱,或因外感風寒,郁而化熱。
風熱證的治療以疏風清熱為主。常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荊防敗毒散、清肺湯等。
風熱證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天氣變化,在風熱易感的季節,儘量避免外出,若外出時要注意做好防護,戴口罩、帽子等。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開窗通風。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風熱證是一種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是《黃帝內經》中關於風熱證的論述:
- 「風熱之邪,客於皮毛,腠理開,故汗出而惡寒。」
- 「風熱之邪,客於衛氣,則身熱而汗出,惡風而喘咳。」
- 「風熱之邪,客於營氣,則身熱而汗出,口渴而煩躁。」
- 「風熱之邪,客於血分,則身熱而汗出,衄血而便血。」
這些論述對風熱證的臨床表現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