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補虛湯

ZHENG QI BU X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八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7%
心經 15%
胃經 13%
肝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正氣補虛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氣益血:人參為補氣藥之首,性溫而不燥,能補益元氣,振奮脾胃,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人參亦可益氣生血,有助於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指甲色淡等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改善氣虛易感、體虛乏力等症狀。正氣補虛湯多用於氣虛體弱、正氣不足者,人參的扶正作用能有效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正氣補虛湯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開胃之效。正氣補虛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濕邪阻滯往往加重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藿香可通過其芳香之氣,開脾胃、化濕濁,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2. 行氣解鬱: 藿香還具有行氣解鬱之功效。脾胃虛弱往往伴隨氣機鬱滯,導致胸悶脘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藿香通過行氣解鬱,可緩解氣機阻滯,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虛效果。

因此,正氣補虛湯中加入藿香,既可化濕健脾,又可行氣解鬱,有助於整體提升補虛效果。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因為厚朴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的功效。

此方主要針對脾胃氣虛、濕邪困脾導致的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厚朴能疏通脾胃氣機消除濕氣,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的狀況。此外,厚朴還能止瀉止痢,對於脾虛所致的泄瀉也有較好的療效。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生薑,乃取其辛溫解表之性,用以扶助正氣,驅散寒邪。

生薑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止嘔和胃之功效。對於正氣虛弱,寒邪內侵所致的症狀,如畏寒肢冷、脈象沉遲、面色蒼白等,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此外,生薑還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有效吸收,提高藥效,故而成為正氣補虛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虛弱體質,提升抵抗力。
  2. 固表止汗: 黃耆具有固表止汗之效,可有效改善氣虛所致的汗多、易感冒等症狀,使正氣固守,抵禦外邪入侵。

因此,黃耆在正氣補虛湯中發揮著補氣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虛體質,提升人體抵抗力。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助氣: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對於正氣虛弱、陽氣不足所致的虛寒症狀,如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象沉細等,肉桂能溫補陽氣,提升正氣,改善體質。
  2. 助藥力行氣:肉桂能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到達病竈,發揮治療作用。與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藥效,提升療效。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正氣補虛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弱、正氣不足所致的各種虛寒症狀,而白芷的解表散寒之性,可輔助補益正氣,溫煦臟腑,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 通鼻竅,改善鼻塞:白芷具有通鼻竅的功效,可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狀。正氣補虛湯中常加入白芷,有助於改善因氣虛血弱而導致的鼻竅不通、嗅覺減退等症狀,提高療效。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正氣補虛湯用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體倦乏力、頭暈目眩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改善這些症狀,有助於恢復正氣。
  2. 滋養氣血: 當歸除了補血活血,還能滋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正氣補虛湯旨在補虛扶正,而當歸的滋養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提高人體抵抗力,進一步達到補虛的目的。

正氣補虛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斂肺止咳: 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經,可固護肺氣,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正氣虛弱,肺氣不足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味酸甘,具有益氣生津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因氣虛津虧所致的乏力、口乾舌燥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正氣補虛湯中加入五味子,可有效補益正氣,斂肺止咳,益氣生津,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虛之症,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運化,轉化為氣血,從而改善虛弱狀態。

2. 固表止汗:白朮還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補虛之症,往往伴隨汗出、乏力等症狀,白朮能固護肌表,減少汗液流失,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力。

因此,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白朮,旨在通過健脾益氣、固表止汗,全面提升機體正氣,改善虛弱狀態。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和胃降逆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不升,導致的痰濕阻滯,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降逆止嘔,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此外,半夏還能解毒,可以緩解一些藥物或食物的毒性,提升湯劑的安全性。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之效。此方用於治療正氣虛弱、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虛寒證,附子可溫補脾腎陽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 助陽化氣: 附子能溫煦脾腎,促進脾腎的運化功能,有利於水濕的代謝,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附子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涼、面色蒼白等寒證。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歸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正氣補虛湯多用於氣虛、血虛、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熟地黃能補益腎陰,生血填髓,從根本上提升人體正氣,改善虛損。
  2. 溫而不燥: 熟地黃經過炮製,去除了部分寒性,變得溫而不燥,可以避免滋陰過度,反而導致脾胃虛弱。正氣補虛湯多用於體質虛弱者,需要溫和補益,熟地黃的特性正好符合這一原則。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補虛之時,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血瘀氣滯,影響藥物的吸收和療效。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藥效。

二、疏散風寒:正氣補虛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虛弱症狀,而川芎亦具疏散風寒之效。加入川芎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抵禦風寒,增強補虛效果。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益智健脾: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脾的功效。正氣補虛湯以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為目的,茯神能安定心神,改善因氣虛、心神不寧而導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2. 助益其他藥材作用:茯神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茯神與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合用,能加強補氣效果;與麥冬、百合等滋陰藥物合用,能增強滋陰安神之效。因此,茯神在正氣補虛湯中起到輔佐其他藥物、提升療效的作用。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在於丁香的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止痛化瘀的功效。對於正氣虛弱、寒邪入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肢冷畏寒等症狀,丁香可溫陽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並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正氣補虛湯中加入丁香,可起到溫陽補虛、行氣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湯劑的療效。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以補氣為主,但脾胃虛弱,氣機不利,則補益難以完全吸收。木香能理氣健脾,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藥物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2. 降逆止嘔:木香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虛弱之人,脾胃虛弱,氣虛上逆,易出現嘔吐等症。木香能降氣止嘔,緩解嘔吐症狀,使補虛效果更佳。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助陽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陽氣。對於正氣虛弱,寒邪入侵,出現手足冰冷、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乾薑可以溫陽散寒,增強脾胃功能,提升正氣。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正氣補虛湯中,部分藥材性寒涼,如黃芪、黨參等,加入乾薑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同時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升整體藥效。

正氣補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之間的相剋,使藥性協調,發揮最佳療效。正氣補虛湯藥材較多,性質各異,甘草能起到中和藥性、使藥效平衡的作用。
  2. 益氣健脾: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等功效。正氣補虛湯主治氣虛不足,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正氣補虛湯 **是中藥方劑,主治憂鬱、憤怒和煩惱的思慮、喜怒無常、沒吃飯或勞累過度、飲食不節、肌肉消瘦、身體抵抗力虛弱、外邪入侵經絡、頭痛、頭昏、肌肉痙攣、身體疼痛、腰痠背痛、腳部虛弱、抽筋、自發性出汗、手腳冰冷、四肢麻木、五臟虛弱,各種疾病纏身等症狀。

以下為正氣補虛湯的組成與功效介紹:

1.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2. 生薑: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經
  • 功效: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3. 白芷: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4. 白朮:

  • 性味:甘、苦、溫
  • 歸經:脾、胃經
  • 功效: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5. 半夏: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6. 川芎:

  • 性味:辛、溫
  • 歸經:肝、脾、心經
  •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7. 當歸:

  • 性味:甘、辛、溫
  • 歸經:心、肝、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8. 丁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肺經
  • 功效: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9. 茯神:

  • 性味:甘、平
  • 歸經:心、脾經
  • 功效: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10. 附子:

  • 性味:辛、甘、大熱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11. 乾薑: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肺、胃經
  • 功效: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12. 厚朴: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經
  • 功效: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13. 黃耆:

  • 性味:甘、溫
  • 歸經:脾、肺經
  • 功效: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14. 藿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經
  • 功效: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15. 木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大腸經
  • 功效: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16. 人參:

  • 性味:甘、微溫
  • 歸經:脾、肺經
  • 功效:補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17. 肉桂: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肝、腎經
  •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18. 熟地黃:

  • 性味:甘、微溫
  • 歸經:腎、肝經
  •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19. 五味子:

  • 性味:酸、澀、溫
  • 歸經:腎、肺、心經
  • 功效: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總結:

正氣補虛湯是一種補氣養血的方劑,具有補虛益氣、溫陽化瘀、活血化瘀、補肝腎、益精血、益氣活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憂鬱、憤怒和煩惱的思慮、喜怒無常、沒吃飯或勞累過度、飲食不節、肌肉消瘦、身體抵抗力虛弱、外邪入侵經絡、頭痛、頭昏、肌肉痙攣、身體疼痛、腰痠背痛、腳部虛弱、抽筋、自發性出汗、手腳冰冷、四肢麻木、五臟虛弱,各種疾病纏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藿香葉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炒)2兩,黃耆2兩,交趾桂1兩,川白芷2兩,大當歸(去尾)2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半夏1兩,綿附子(炮)1兩,熟地黃(酒洗,炒)2兩,川芎2兩,白茯神2兩,丁香1兩,南木香1兩,乾薑1兩,甘草1兩。
上銼散。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棗子2枚,水煎,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滑腸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頭痛容易生氣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身體容易出汗全身酸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正氣補虛湯,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人參2兩,藿香葉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炒)2兩,黃耆2兩,交趾桂1兩,川白芷2兩,大當歸(去尾)2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半夏1兩,綿附子(炮)1兩,熟地黃(酒洗,炒)2兩,川芎2兩,白茯神2兩,丁香1兩,南木香1兩,乾薑1兩,甘草1兩。 主治:憂恚思慮,喜怒不常,失饑勞力,或飲食不調,肌肉減耗,榮衛虛弱,外邪所襲,入於經絡,頭痛昏悶,拘攣,身疼腰倦,腳弱轉筋,自汗,手足冷,四肢麻痹,五臟諸虛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