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神湯

育神湯

YU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6%
心經 15%
胃經 15%
腎經 10%
肝經 8%
大腸經 5%
膽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育神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痰,醒脾開胃: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化痰、健脾開胃的功效。育神湯主要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心神不寧等症狀,厚朴能疏通氣機,化解痰濁,使神志清醒,並增進脾胃功能,提高營養吸收,促進精神恢復。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育神湯中常配伍一些溫燥之品,如人參、黃芪等,厚朴的辛溫之性可以中和其燥性,避免燥邪傷肺,並起到引藥入脾胃,增強藥物療效的作用。

育神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作用。育神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助消化,改善胃腸功能,從而提高藥效。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寒涼之性傷及脾胃。育神湯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性藥材,生薑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育神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氣,振奮心脾: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陽助氣的功效。育神湯多用於心脾虛寒、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症,丁香可溫陽助氣,振奮心脾,改善心神失養、心悸氣短等症狀。
  2. 芳香開竅,醒腦安神: 丁香氣味芳香,具開竅醒腦之效。育神湯中加入丁香,可通過芳香開竅,使心神寧靜,改善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起到醒腦安神的功效。

育神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功效。育神湯旨在溫補脾腎,填精益髓,適用於腎陽虛衰、脾氣不足、精氣虧損所致的頭昏腦脹、健忘乏力等症狀。附子可溫煦脾腎陽氣,促進脾腎功能恢復,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
  2. 扶正祛邪,增強抗病力: 附子可溫陽散寒,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育神湯中加入附子,旨在扶正祛邪,提高人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總之,附子在育神湯中起著溫陽補腎、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育神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運化: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等功效。育神湯多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才能化生精微,充養心神,故以白朮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為心神提供充足的營養。
  2. 燥濕健脾,固攝元氣:育神湯多用於脾虛濕盛,心神不安者,白朮能燥濕健脾,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功能,同時也能固攝元氣,防止氣虛上擾,導致心神不寧。

育神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健脾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其能行氣止痛、健脾開胃,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育神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神經衰弱、失眠等症,加入木香可以幫助調理脾胃,促進氣血生化,進而改善睡眠品質。
  2. 升提清陽,安神定志:木香氣味芳香,能入心經,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作用。在育神湯中,木香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升提清陽,安神定志,從而有效緩解失眠、多夢、心神不安等症狀,達到育神益智之效。

育神湯中含有當歸,其主要作用是補血養血和調經。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虛弱,幫助身體恢復正常功能。這對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症狀尤其有效,使育神湯在促進健康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育神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益血、健脾益智的功效。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抵抗力。其補氣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腦部提供充足營養。此外,人參亦有益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使腦部得到充足供血,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育神湯中加入人參,可起到補氣益血、健脾益智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精神狀態,達到育神養神的目的。

育神湯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固澀,止瀉止痢:訶子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泄瀉,腸道滑脫,或久瀉不止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降火,生津潤燥:訶子入肺經,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能清熱潤燥,生津止渴,對於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咽乾喉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

育神湯中包含訶子,正是利用其收斂固澀、滋陰降火的功效,以達到滋補脾腎,寧心安神,治療精神衰弱,失眠多夢等症狀。

育神湯中添加乾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育神湯主要針對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虛寒證狀,而乾薑能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患者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狀。
  2.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起到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作用。育神湯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同樣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乾薑的加入能加強其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育神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的功效。育神湯多用於腎陽虛衰、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而肉桂溫陽補腎的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助藥力: 肉桂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療效。育神湯中其他藥材多為滋補之品,而肉桂能起到引藥入腎的作用,提高藥效,更好地達到補腎益精、強身健體的目的。

育神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陰陽的作用。育神湯中可能含有較多辛溫燥烈之品,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諸藥、緩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刺激,使藥性更爲溫和。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在育神湯中,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促進藥物吸收、緩解藥物副作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育神湯中的作用在於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使藥性更爲溫和,並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育神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健脾益腎、寧心安神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其健脾利濕,能改善脾胃運化,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益腎利水,可促進腎氣運行,滋養腎陰;寧心安神,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育神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頭昏目眩等症狀,茯苓的加入可起到健脾益腎、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育神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氣虛弱」所衍生的諸症,包含:

  1. 腹脅膨脹:因脾虛失運,氣機壅滯,濕濁停聚,導致脘腹脅肋脹滿。
  2. 吃食不消:脾陽不足,腐熟無力,故食積難化。
  3. 面色萎黃: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虛則气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
  4. 四肢劣弱:脾主四肢,陽氣虛衰則肢體失溫,痿軟無力。

綜觀症狀,病機核心為 脾陽虛衰,兼見氣滯濕阻,屬虛實夾雜之證,故治法當以 溫補脾陽為主,佐以行氣化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脾腎陽氣

    • 附子、乾薑、肉桂:大辛大熱之品,溫補脾腎之陽,助火生土,散寒凝而助運化。
    • 人參、白朮、甘草(即四君子湯去茯苓之基礎):益氣健脾,補中焦之虛,與溫陽藥相配,標本兼顧。
  2. 行氣化濕消脹

    • 厚朴、木香、丁香:辛溫行氣,燥濕除滿,針對腹脅脹滿、氣滯不行之症。
    • 茯苓:淡滲利濕,導濕濁從小便而出,與白朮協同健脾滲濕。
  3. 固澀調血,防溫燥傷正

    • 訶黎勒:煨用澀腸止瀉,防脾虛久瀉。
    • 當歸:養血和血,既防溫燥藥耗血,又助氣血生化。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鼓舞胃氣,輔助藥力吸收。

全方配伍特點

  • 溫補與行泄並重:補脾陽而不壅滯,行氣濕而不傷正,體現「通補兼施」之法。
  • 標本同治:以溫陽益氣治本(脾虛),行氣化濕治標(脹滿、食不消)。

推理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主治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脾胃虛寒型泄瀉(便溏、晨瀉)。
  • 寒濕中阻之脘腹冷痛。
  • 陽虛水停之輕度肢腫(因含茯苓、白朮利水)。

結論:育神湯為 溫陽健脾、行氣化濕 之劑,針對脾陽虛弱兼氣滯濕阻的複雜病機,結構層次分明,體現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法延伸。

傳統服藥法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丁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朮1兩,木香半兩,當歸(切,焙)1兩半,人參1兩半,訶黎勒(煨,去核)1兩,乾薑(炮)3分,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上為粗末,入淨瓷器中收貯。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薑半分,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育神湯是一張溫熱性較強的方劑,因此,陰虛火旺、體質虛弱者不宜使用。此外,育神湯中含有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這些藥物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育神湯時,一定要遵醫囑,切勿擅自加減。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面色發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育神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丁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朮1兩,木香半兩,當歸(切,焙)1兩半,人參1兩半,訶黎勒(煨,去核)1兩,乾薑(炮)3分,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主治:脾氣虛弱,腹脅膨脹,吃食不消,面色萎黃,四肢劣弱。

育神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五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 育神湯(《醫方類聚》卷一六五引《吳氏集驗方》。)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五引《吳氏集驗方》。組成:縮砂仁3兩,白豆蔻1兩,丁香1兩,木香半兩,甘草3兩(炙),鹽3兩。主治:調中益氣,止嘔進食,消酒快膈。 。 主治:調中益氣,止嘔進食,消酒快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