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散

BU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二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17%
肺經 15%
心經 13%
腎經 12%
大腸經 8%
肝經 5%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


補脾散:溫中補益、健脾理氣的中藥方劑

補脾散是 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溫中補益、健脾理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功能低下,不想吃東西,胸腹脹滿堵塞,疲倦乏力,肌肉瘦弱等症狀。

補脾散的組成: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補脾散的使用方法:

將補脾散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5克,每日兩次,溫水送服。

補脾散的禁忌:

  • 孕婦禁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補脾散的注意事項:

  • 服用補脾散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不宜與其他溫熱性中藥同用。
  • 長期服用補脾散,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可以起到溫脾散寒、止瀉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功能。
  2. 芳香開胃:肉荳蔻氣味芳香,可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可以起到開胃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消化功能。

因此,補脾散方劑中加入肉荳蔻,既可溫脾止瀉,又可芳香開胃,起到雙重作用,更有效地調理脾胃功能。

補脾散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脾喜溫惡寒,脾陽不足,則運化失常,易導致腹痛、泄瀉、食少等症。肉桂溫脾陽、助脾氣,促進脾胃功能正常運作。
  2. 溫通血脈,行氣止痛:肉桂能溫通血脈,改善血行,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腹痛。同時,肉桂的辛溫之性,可驅散寒邪,改善寒凝血瘀,進一步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肉桂在補脾散方中,不僅溫陽散寒,助脾運化,還能溫通血脈,行氣止痛,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補脾散寒、和胃止痛的治療目的。

補脾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對於脾虛氣弱、食少乏力、腹瀉便溏、水腫等症狀,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臨牀症狀。
  2. 固攝脾陽: 脾主運化,其陽氣不足則易導致脾虛下陷,出現腹瀉、脫肛、子宮下垂等。白朮能固攝脾陽,提升脾胃功能,防止脾虛下陷,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補脾散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收斂固澀之效。對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訶子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輔助補脾健運。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脾胃濕熱、腹痛腹瀉等症狀,能清熱燥濕,解毒止瀉。

因此,補脾散方劑中加入訶子,旨在通過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增強補脾健運功效,達到治療脾虛泄瀉、腹痛腹瀉等症狀的目的。

補脾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補脾散主要用於脾胃氣虛、食少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能直接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脾胃虛弱狀態。
  2. 扶正固本: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補脾散常用於久病體虛者,人參的加入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人參在補脾散中發揮着補氣健脾、扶正固本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補脾散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 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陽散寒,驅除脾胃寒邪。脾胃喜溫惡寒,寒邪入侵則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附子溫陽散寒,可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改善上述症狀。
  2. 扶正祛邪,增強脾胃功能: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可增強脾胃陽氣,提高其運化能力。脾胃陽氣充足,則氣血生化有源,脾胃功能得以恢復,進而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

補脾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補脾散主治脾虛濕困,症見食少便溏、腹脹便溏、心悸失眠等,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消除水濕困脾,從而改善食少便溏等症狀。

其二,茯苓兼具寧心安神之效。補脾散中常加入茯苓,除了健脾利濕之外,也能安神定志,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使脾胃功能和心神狀態得到雙重調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脾散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補脾散方中,常因脾虛濕困,導致痰濕內阻,影響脾胃運化。厚朴的燥濕化痰作用,有助於祛除脾胃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厚朴降氣止嘔: 厚朴能降氣止嘔,對於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補脾散方中,若脾虛不運,易導致氣機上逆,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厚朴的降氣止嘔作用,能平降逆氣,緩解嘔吐、呃逆等症狀。

補脾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脾胃虛寒,容易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溫中散寒,可改善脾胃功能,減輕症狀。
  2. 助脾運化:乾薑辛溫,可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增強脾胃運化水谷的能力。補脾散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乾薑助脾運化,可幫助脾胃更好地吸收營養,改善氣血不足。

因此,補脾散方中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助脾運化,提高補脾功效。

補脾散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是為了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壯陽的功效。脾胃虛寒,常伴有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的溫性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改善消化功能。同時,丁香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因此,補脾散方劑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脾散方劑中加入沉香,乃取其「溫腎納氣」之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若脾虛氣陷,則易致腹瀉、食少乏力等症。而沉香,性溫,入脾、腎經,可溫脾陽氣,助脾運化,更能溫腎納氣,固護元氣,避免氣陷下脫。

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亦可疏肝理氣,有助於緩解脾虛所致的腹脹、胃痛等症狀。因此,在補脾散中加入沉香,可起到溫補脾腎,行氣止痛之效,更能增強整體補脾功效。

補脾散方中使用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補脾散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可能存在偏燥或偏寒,甘草可以協調各藥性,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脾胃,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二、益氣健脾:甘草除了調和作用外,本身也具備益氣健脾的功效。補脾散多用於脾虛證,甘草能補脾氣、益脾陰,增強脾胃功能,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益脾胃的療效。

補脾散方劑中加入藿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之效,可解暑濕、醒脾胃,有助於健脾胃,提升消化吸收能力。
  2. 解表止嘔: 藿香亦具解表止嘔作用,可針對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補脾散中加入藿香,一方面可以幫助健脾胃,提升脾胃運化功能,另一方面也能針對濕濁內阻的相關症狀進行治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補脾散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服用補脾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子宮肌瘤胰臟炎霍亂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細菌性食物中毒月經稀少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腹瀉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食慾不振上吐下瀉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人參1錢,白礬1錢,天花粉1兩5錢,枳殼5分。 主治:一切咳嗽。

補脾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 組成:人參(去蘆)1錢,白朮1錢,白芍(酒炒)8分,茯苓8分,陳皮6分,川芎6分,黃耆(蜜炒)4分,當歸(酒炒)4分,甘草(炙)4分。 主治: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補脾散,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肉豆蔻1兩,肉桂1兩,白朮1兩,訶子1兩,人參1兩,附子1兩,白茯苓1兩,厚朴1兩,乾薑半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藿香葉半兩。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心胸滿悶,多倦乏力,肌膚羸瘦。

補脾散,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洋參1兩半,茯神2兩,淮山藥2兩,於朮1兩半,蒼朮1兩,厚朴1兩,當歸2兩,棗仁1兩,白芍1兩,神曲2兩,麥芽2兩,木香1兩,草果5分,蓮子2兩,砂仁7分,肉桂5分,甘草1兩。 主治:脾虛不欲食飯。

補脾散,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麥糵(炒)3兩,神曲(炒)2兩,茴香(炒)1兩,草果(逐個用面裹,煨熟)1兩,厚朴(制)1兩,乾薑(炮)1兩,陳皮1兩,木香(生)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泄不止,食積不消,癥瘕塊結,大腸滑泄,臟毒下利,腹痛腸鳴。

補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一。 組成:木香半兩,草豆蔻(白面裹,慢火煨令焦,去皮并面)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乾薑(炮)1兩,荊三棱(炮)1兩,陳曲(炒)2兩,大麥糵(炒)2兩。 主治:脾臟冷氣,腹內虛鳴泄瀉,食氣結塊,憎寒壯熱,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