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9%
腎經 18%
脾經 12%
肝經 11%
大腸經 4%
胃經 3%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補腎腎瀝湯

整體功效: 補腎益精,強腰健骨。

主治:虛勞損,咳逆短氣,四肢煩疼,腰背相引痛,色黧黑,骨間多疼,小便赤黃,耳目不聰,虛乏羸瘦。

補腎腎瀝湯是一張補腎益精、強腰健骨的方劑。它由茯苓、澤瀉、人參、五味子、川芎、甘草、黃耆、當歸、杜仲、桂枝、石斛、生地黃、肉蓯蓉、磁石等中藥組成。其中,茯苓、澤瀉、人參、五味子、川芎、甘草、黃耆、當歸、杜仲、桂枝、石斛、生地黃均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肉蓯蓉、磁石具有強腰健骨的功效。本方合用,共奏補腎益精、強腰健骨之功。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磁石5兩(燒醋淬7遍,搗碎,以帛包之),肉蓯蓉1兩(酒浸去較皮,微炙),黃耆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芎藭1兩,肉桂1兩(去破皮),菖蒲1兩,當歸1兩(銼,微炒),熟乾地黃1兩,石斛1兩(去根),覆盆子1兩,乾薑1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1兩。上為散。
每服5錢,水1大盞,以羊腎1對切去脂膜,每與磁石包子同煎至5分,去滓,空心及晚食前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茯苓、澤瀉、人參、五味子、川芎、甘草、黃耆、當歸、杜仲、桂枝、石斛、生地黃為君藥,共奏補腎益精之功;肉蓯蓉、磁石為臣藥,共奏強腰健骨之功;甘草為佐藥,調和諸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
小便顏色偏黃
肺結核
前列腺炎
低血壓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營養不良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
腎絲球腎炎
骨質疏鬆症
身體消瘦
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磁石5兩(燒醋淬7遍,搗碎,以帛包之),肉蓯蓉1兩(酒浸去皴皮,微炙),黃耆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川芎1兩,肉桂1兩(去破皮),菖蒲1兩,當歸1兩(銼,微炒),熟乾地黃1兩,石斛1兩(去根),覆盆子1兩,乾薑1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1兩。 主治:腎臟久虛,體瘦骨疼,腰痛足冷,視聽不利,食少無力。

補腎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白茯苓1兩,澤瀉1兩,人參1兩(去蘆頭),五味子1兩,川芎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耆1兩(銼),當歸1兩(銼,微炒),杜仲1兩(去粗皮,微炙,銼),桂心1兩半,石斛1兩(去根,銼),熟乾地黃2兩,肉蓯蓉1兩(酒浸,去皴皮,微炙),磁石3兩(搗碎,水掏去赤汁,以帛包之)。 主治:腎虛勞損,咳逆短氣,四肢煩疼,腰背相引痛,色黧黑,骨間多疼,小便赤黃,耳目不聰,虛乏羸瘦。

補腎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黃耆1兩(銼),五味子1兩,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戟1兩,人參1兩(去蘆頭),澤瀉1兩,石觸1兩(去根,銼),牛膝1兩(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桂心1兩半,石南1兩,丹參1兩,當歸1兩(銼,微炒),棘刺1兩半(銼),茯神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令乾),磁石5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 主治:腎虛,噓吸短氣,腰背疼痛,體重無力,食少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大羊腎湯

相似度 75%

補腎石斛散

相似度 70%

強腎氣附子散

相似度 69%

內補寧神湯

相似度 66%

大補黃耆湯

相似度 66%

鹿茸大補湯

相似度 66%

腎瀝湯

相似度 64%

熟乾地黃湯

相似度 6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