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乾地黃湯
SHU QIA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熟乾地黃湯方劑中雖包含生地黃,但其並非直接使用生地黃,而是以「熟地黃」入藥。此乃因熟地黃經過炮製,其性溫和,滋陰而不寒,更能補血益精、填精益髓,適合於陰虛血虧、精血不足之症狀。反之,生地黃性寒涼,滋陰之力強,但易傷脾胃,對於脾胃虛弱者或寒性體質者,則不宜直接使用。故熟乾地黃湯採用熟地黃,旨在保留其滋陰補血功效,同時避免生地黃寒涼之弊,更能有效治療陰虛血虧之症。
「熟乾地黃湯」中的人參,主要用於補益元氣、增強體力。人參能夠提升整體身體機能,對於氣虛所致的疲勞乏力有良好的療效,與熟乾地黃等藥材相配,能夠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 固腎精: 熟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五味子味酸性收,入腎經,能固腎精,防止腎精耗散,與地黃等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補腎效果。
二、 斂肺氣: 熟乾地黃湯常用於治療陰虛燥咳,而五味子除了固腎精之外,還有斂肺氣之功,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有助於緩解陰虛燥咳症狀。
「熟乾地黃湯」中的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石斛能夠幫助改善口乾舌燥、虛熱盜汗等症狀,與熟乾地黃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滋陰清熱作用。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茯苓,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以協調方劑整體作用。
熟乾地黃湯主治陰虛火旺,但地黃滋陰之力過於強勁,容易導致脾虛濕困。茯苓作為利水滲濕藥,能將地黃滋陰過程中產生的濕氣排出,避免脾虛加重。同時,茯苓亦有健脾之效,可助脾胃運化,更好地吸收地黃的滋陰之力。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與地黃共奏滋陰清熱、安神除煩之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補腎陰: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熟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補益之品更容易吸收,更好地發揮補腎陰的功效。
- 調和藥性,防止滋膩: 熟乾地黃湯以滋陰為主,藥性偏寒涼,容易引起脾胃虛寒,導致腹脹、泄瀉等症。白朮性溫,能調和藥性,防止滋膩,避免滋陰過度,造成脾胃功能失調。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鹿角膠,主要有以下原因:
- 滋陰補腎:鹿角膠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強筋健骨之效。熟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鹿角膠可增強其補腎之力,更有效地改善腎陰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失眠健忘等症。
- 活血化瘀:鹿角膠還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促進傷口癒合。熟乾地黃湯中加入鹿角膠,可以更好地改善氣血不足、瘀血阻滯等症。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熟地黃滋陰補血,但性寒,容易損傷陽氣。附子性熱,溫陽補腎,可扶助地黃滋陰而不傷陽,使藥力更易發揮。
2. 協同作用: 附子溫陽,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地黃的補血效果。同時,附子還能增強腎臟功能,與地黃共同補益腎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熟乾地黃湯」中的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作用。桂枝能夠幫助改善感冒初期的症狀,並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與熟乾地黃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溫經散寒作用。
熟乾地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熟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血為主,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其補血之力可與熟地黃相輔相成,更能達到滋陰補血之效。
- 引藥入血:當歸氣味芳香,可引藥入血,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熟乾地黃湯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性質較為滋膩,難以直接入血,而當歸可引導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效用。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 熟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若瘀血阻滯,則藥效難以發揮。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並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熟乾地黃湯中滋陰藥性較重,川芎的辛溫之性可以調節藥性,避免滋膩過度,並能協同熟地黃滋陰補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熟乾地黃湯」中的澤蘭,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作用。澤蘭能夠幫助改善因瘀血所致的疼痛,並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熟乾地黃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活血化瘀作用。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熟乾地黃湯以滋陰為主,但陰虛常伴隨氣虛。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健脾益胃之效,可扶正氣以助陰血生化,防止滋陰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弱。
2. 協調藥性: 熟乾地黃湯中地黃、山藥等藥材偏寒涼,加入黃耆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並增強補益效果。
總而言之,熟乾地黃湯中加入黃耆,是為了平衡藥性,補氣健脾,使補陰效果更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熟乾地黃湯中加入續斷,是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契合。
熟乾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腎陰虛所引起的腰膝酸軟等症狀。此外,續斷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頭暈耳鳴等症狀。
因此,熟乾地黃湯中加入續斷,能夠更好地發揮其補腎陰、強筋骨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熟乾地黃湯
熟乾地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石斛、茯苓、白朮、鹿角膠、附子、桂枝、當歸、川芎、澤蘭、黃耆、續斷等幾種中藥組成,具有補氣養血、清熱涼血、調經止痛、安胎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養陰補血的功效。生地黃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咳嗽咳血、鼻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月經不調等症狀。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補肺生津、益氣補虛、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參常被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短懶言、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脾虛泄瀉、肺虛咳嗽、氣虛喘促、心脾兩虛、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
五味子:味酸甘澀,性微溫。歸肺、腎、心經。具有補氣益精、斂肺止咳、固澀止遺、生津止渴、益氣生津的功效。五味子常被用於治療肺虛咳嗽、遺精滑精、夜尿頻多、盜汗、口乾舌燥、津液不足、氣虛神疲、體虛乏力等症狀。
石斛:味甘微苦,性寒。歸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養陰潤燥、明目強腰、補氣益精的功效。石斛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咳嗽咳血、肺虛咳嗽、虛熱不退、陰虛火旺、腰膝酸軟、氣虛乏力、腎精虧虛等症狀。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利水消腫、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安神益智的功效。茯苓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少、尿頻、尿急、小便不利、脾虛泄瀉、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固表止汗、消食化積的功效。白朮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泄瀉、食少納呆、嘔吐腹脹、腹痛腹瀉、水腫、尿少、尿頻、尿急、小便不利、盜汗、自汗等症狀。
鹿角膠: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止血、補中益氣、補血、安胎、固崩止帶、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滋陰養血、潤肺止咳的功效。鹿角膠常被用於治療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崩漏、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產後出血等症狀。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附子常被用於治療陽虛寒證、手足冰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5兩。
上銼,如麻豆大。
以水5盞,煎至3盞,去滓,空心、日午、臨臥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熟乾地黃5兩。 主治:虛熱多汗。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熟乾地黃(焙)5兩,川芎5兩,桂(去粗皮)3兩,人參3兩,桑根白皮2兩。 主治:肺痿,小便數。
熟乾地黃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熟乾地黃2兩,人參1兩,北五味子1兩,石斛1兩,白茯苓1兩,白朮1兩,鹿角膠1兩,附子1兩,桂心3分,當歸3分,川芎3分,澤蘭葉3分,黃耆3分,續斷3分。 主治:産後虛羸,短氣不能食。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組成:熟乾地黃(焙)3分,白朮3分,甘草(炙,銼)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阿膠(炙燥)1兩,木香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人參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白芷半兩。 主治:妊娠胎萎燥,羸瘦不長。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鱉甲(去裙襕,塗醋炙)1兩,麥門冬(去心,炒)1兩,當歸(切,炒)1兩,人參1兩,牛膝(去苗,銼)1兩,白朮(銼,炒)1兩,淡竹葉1兩(切)。 主治:産後蓐勞,寒熱瘦瘁。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黃耆(銼)1兩,人參1兩,麻黃(去根節)1兩,當歸(切,焙)1兩,川芎1兩,秦艽(去土苗)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延胡索3分,甘草(炙,銼)3分,赤芍藥3分,桂(去粗皮)3分,前胡(去蘆頭)3分,地骨皮3分,柴胡(去苗)3分。 主治:婦人血風虛勞,邪氣相乘,肢節疼倦,口苦舌乾,不思飲食,寒熱頭痛,虛汗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