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石斛1兩(去根,銼),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杜仲1兩(去粗皮,微炙,銼),五味子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熟乾地黃1兩,白茯苓3分,沈香1兩,黃耆半兩(銼),白芍藥3分,牛膝3分(去苗),棘刺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萆薢1兩(銼),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令乾),磁石3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為粗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方劑組成解釋
- 石斛:味甘,性微寒,歸肺、腎經。具有滋陰生津、益氣補腎的功效。
-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肺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人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肺、脾、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 杜仲: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
-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
- 附子:味辛、甘,性熱,歸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 沉香:味辛、苦,性溫,歸心、脾、肺經。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安神定志的功效。
- 黃耆:味甘、微溫,歸肺、脾、腎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排膿的功效。
-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
- 川牛膝:味苦、甘,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的功效。
-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肺、心、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絡、助陽化氣的功效。
- 防風: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脾、肝經。具有解表祛風、宣肺止咳、止痙止痛的功效。
- 萆薢: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利水消腫的功效。
- 肉蓯蓉:味甘、咸,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滋陰補血的功效。
- 磁石:味鹹、辛,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止血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石斛散,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石斛1兩(去根,銼),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杜仲1兩(去粗皮,微炙,銼),五味子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熟乾地黃1兩,白茯苓3分,沉香1兩,黃耆半兩(銼),白芍藥3分,牛膝3分(去苗),棘刺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萆薢1兩(銼),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令乾),磁石3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主治:腎氣虛,腰胯腳膝無力,小腹急痛,四肢痠疼,手足逆冷,面色萎黑,虛弱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