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白朮湯

MA HUANG BAI Z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1%
大腸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9%
腎經 8%
肝經 6%
膽經 3%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青皮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疏肝解郁的功效。青皮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疏肝解郁,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肝氣鬱結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青皮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黃連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黃連性寒味苦,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連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黃柏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黃柏性寒味苦,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柏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橘紅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理氣和胃、止咳化痰的功效。橘紅性溫味辛,能夠理氣和胃、止咳化痰,適用於治療胃脘脹滿、咳嗽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橘紅能夠增強方劑的理氣和胃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白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麻黃性辛溫發散,白朮性溫燥,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麻黃白朮的燥性,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與麻黃白朮配伍,可增強其宣肺利水、健脾化濕之效。甘草還能補氣益血,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疾病康復。

麻黃白朮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兼解肌表:升麻性微寒,味甘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肌發表的作用,可助麻黃、白朮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肌表之邪,使邪氣從表透發而出。
  2. 升陽舉陷,助氣行散:升麻善於升舉陽氣,有助於將體內寒邪向上宣泄,配合白朮的健脾燥濕作用,使脾陽得升,氣機通暢,邪氣得以順利排出體外。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黃耆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耆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固表作用,對改善氣虛和水腫症狀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人參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能夠補益氣血、增強體力,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神疲乏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人參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養陰作用,對改善體質虛弱和提升整體健康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桂枝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桂枝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項背強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桂枝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風寒感冒和肌肉骨骼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白朮湯的組成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麻黃白朮湯中,麻黃辛溫發散,容易耗傷津液,而白朮能補脾益氣,防止麻黃過於耗氣傷津,並協同利水消腫,使藥效更加協調平衡。
  2. 固表止汗: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與麻黃的發散風寒作用相輔相成。對於表虛自汗、風寒濕邪引起的汗出惡風等症狀,白朮能夠起到固表止汗,防止汗出過多,加強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厚朴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厚朴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燥濕化痰,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腹部脹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厚朴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柴胡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陽的功效。柴胡性微寒味苦辛,能夠疏肝解郁、和解少陽,適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發熱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柴胡能夠增強方劑的疏肝解郁作用,對改善肝氣鬱結非常有益。

麻黃白朮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麻黃白朮湯主治風寒濕痺,而蒼朮可祛除體內濕邪,並健脾胃,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提高療效。
  2. 助麻黃發散:蒼朮性溫,與麻黃相配,可助麻黃發散風寒,使藥力更強,更快地解除風寒濕痺之症。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豬苓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豬苓性寒味甘,能夠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水腫、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豬苓能夠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作用,對改善水腫和熱毒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吳茱萸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吳茱萸性熱味辛,能夠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脾胃虛寒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吳茱萸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麻黃白朮湯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水: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之效。麻黃白朮湯以麻黃、白朮為主,旨在發汗解表、健脾利濕,而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力,協同白朮健脾,使水濕得以有效排出。
  2. 輔助利氣: 茯苓兼具利氣作用,有助於麻黃宣肺透表,促進氣機升降,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茯苓也能避免麻黃過於辛燥,減少其對津液的耗傷,提升整體方劑的安全性。

麻黃白朮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麻黃白朮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而濕邪阻滯易導致水腫,澤瀉能利水消腫,有助於祛除濕邪,配合麻黃、白朮等藥物,達到疏風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
  2. 健脾利濕:澤瀉味甘,亦入脾經,能健脾利濕。麻黃白朮湯中白朮健脾燥濕,澤瀉則利水滲濕,二者配合,既能祛除水濕,又能健脾益氣,使治療效果更佳。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白荳蔻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開胃止嘔的功效。白荳蔻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開胃止嘔,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胃脘脹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白荳蔻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白朮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麻黃白朮湯中,麻黃與白朮、茯苓等藥物配伍,能夠宣通肺氣,發散風寒,解表散寒,用於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感冒、發熱、咳嗽等症。
  2. 利水消腫: 麻黃亦有較好的利水消腫功效,與白朮配伍,可以加強利水作用,利濕化濁,通調水道,對於風寒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亦有較好的療效。

在中藥方劑「麻黃白朮湯」中,杏仁的應用是因為其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性溫味苦,能夠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適用於治療咳嗽、哮喘、便秘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杏仁能夠增強方劑的止咳平喘作用,對改善呼吸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主治功效


麻黃白朮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主治症狀

根據《証治準繩‧雜病》和《醫學綱目》等古籍記載,麻黃白朮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大便不通: 五日一次,排便困難。
  • 小便黃赤: 小便顏色深黃甚至發紅。
  • 渾身腫: 全身水腫,面部和腹部尤為明顯。
  • 色黃: 面色、皮膚發黃。
  • 麻木: 肢體麻木感。
  • 身重如山: 感覺身體沉重,如同負重。
  • 沉困無力: 精神疲憊,四肢無力。
  • 四肢痿軟: 四肢肌肉無力,難以活動。
  • 喘促: 呼吸急促。
  • 唾清水: 口吐清稀的口水。
  • 吐哕,痰唾白沫如膠: 惡心嘔吐,吐出白色泡沫狀的痰涎。
  • 時躁熱發欲去衣: 時常感到煩躁發熱,想要脫去衣物。
  • 須臾而過則振寒: 熱退後又感到寒冷,甚至發抖。
  • 項額有時如冰,額寒尤甚: 頸部和額頭有時感到冰涼,額頭尤其明顯。
  • 頭旋眼黑: 頭暈目眩,眼前發黑。
  • 目中溜火,冷淚: 眼睛有灼熱感,流冷淚。
  • 鼻不聞香臭: 嗅覺失靈,聞不到氣味。
  • 少腹急痛: 下腹部疼痛劇烈。
  • 當臍有時動氣,按之堅硬而痛: 肚臍周圍有時有氣體搏動感,按壓時感覺堅硬且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記載的症狀來看,麻黃白朮湯所治之證主要涉及濕、熱、氣滯、元氣虧虛等多個方面。結合方中藥物功效,其治療原理大致如下:

  1. 祛濕利水: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利水,可將體內濕邪通過汗液排出。
    • 白朮 健脾燥濕,助脾運化水濕。
    • 豬苓、茯苓、澤瀉 利水滲濕,引導濕邪從小便利。
    • 幾味藥物合用,共奏祛濕利水之功,消除水腫。
  2. 清熱解毒:

    • 黃連、黃柏 清熱燥濕,解毒消炎,針對小便黃赤、面色黃等熱象。
  3. 行氣化痰:

    • 青皮、橘紅 理氣化痰,疏通氣機,改善胸悶、喘促、吐痰等症狀。
    • 厚朴、白豆蔻、炒曲 行氣消脹,健脾和胃,改善腹脹、納差等症狀。
  4. 溫經散寒:

    • 桂枝、吳茱萸 溫經散寒,活血通絡,針對肢體麻木、畏寒等症狀。
  5. 補益元氣:

    • 人參、黃耆 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改善氣短、乏力等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6. 升陽散火:

    • 升麻、柴胡 升舉清陽,疏散鬱火,改善頭暈目眩、煩躁等症狀。
  7. 潤肺下氣:

    • 杏仁 潤肺止咳,降氣平喘,改善咳嗽、喘促等症狀。

總結

麻黃白朮湯以祛濕利水為核心,兼顧清熱、行氣、溫經、補益等多個方面。通過發汗、利尿、健脾、溫陽、清熱、行氣等途徑,綜合調理機體,達到消除水腫、改善氣機、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的目的。從藥物組成和功效來看,此方更偏向於表裡同治、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治療策略。

不過,古籍中也提到“此方蓋合四君、五苓、補中、平胃、麻黃、吳萸、解毒而為一方者也。治證既多,故所用表裡寒熱補瀉之藥俱備。但皆氣藥,而無血藥,與五積不同。”,提示此方藥味較多,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白朮湯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此外,麻黃白朮湯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氣喘大便秘結瘧疾麻痺多痰身體沉重四肢痿軟無力怕冷怕冷顫抖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白朮湯, 出處:《直指》卷十二。 組成:麻黃(去節)、官桂、青皮、陳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蘇、茯苓、白朮、北梗、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感風發瘧。

麻黃白朮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青皮(去腐)1分,酒黃連1分,酒黃柏2分,橘紅2分,甘草(炙,末)2分,升麻2分,黃耆3分,人參3分,桂枝3分,白朮3分,厚朴3分,柴胡3分,蒼朮3分,豬苓3分,吳茱萸4分,白茯苓4分,澤瀉4分,白豆蔻5分,炒曲5分,麻黃(不去節)5錢,杏仁4個。 主治:大便不通,五日一遍,小便黃赤,渾身腫,面上及腹尤甚,色黃,麻木,身重如山,沉困無力,四肢痿軟,不能舉動,喘促唾清水,吐噦,痰唾白沫如膠,時躁熱發欲去衣,須臾而過則振寒,項額有時如冰,額寒尤甚,頭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淚,鼻不聞香臭,少腹急痛,當臍有時動氣,按之堅硬而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