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生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 健脾燥濕: 蒼朮性溫燥,擅長燥濕健脾,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 祛風止痛: 蒼朮亦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利生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氣困脾引起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的加入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利生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利生丸作為治療胃痛的方劑,烏藥可疏肝理氣,緩解胃脘疼痛,改善消化不良。
2. 溫中散寒:烏藥還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寒邪客胃導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烏藥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烏藥在利生丸中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發揮其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提升方劑治療胃痛的效果。
利生丸中含有香附,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能行氣解鬱,調暢氣機,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
此外,香附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一些伴有瘀血阻滯的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香附在利生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幫助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利生丸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化濕解暑: 藿香性辛溫,具有化解濕濁、解暑止嘔的功效。利生丸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暑濕傷中所致的嘔吐腹瀉、發熱頭痛等症狀,而藿香的化濕解暑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行氣止痛: 藿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散胸腹之氣,緩解脹痛。利生丸常用於治療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藿香的止痛作用可起到輔助治療效果。
利生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功效: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
- 行氣寬中:紫蘇葉能行氣寬中,對於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利生丸中加入紫蘇葉,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感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利生丸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痰止咳:厚朴性辛溫,味苦,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咳之功效。利生丸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厚朴能有效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 降氣止嘔:厚朴還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利生丸中加入厚朴,有助於調節脾胃功能,緩解嘔吐,改善患者整體狀態。
利生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行氣、燥濕健脾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氣滯、消化不良等問題,促進食慾,增進營養吸收。利生丸中往往加入陳皮,正是為了增強其健脾益氣、理氣消食的功效。
-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虛弱、氣機升逆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利生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調等病症,加入陳皮可以輔助其降逆止嘔,提高療效。
利生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行氣消積:青皮性味辛、苦,微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功效。利生丸以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爲主,青皮的加入可有效疏通氣機,促進消化,緩解脹痛症狀。
2. 增強療效:青皮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殼等,共同發揮行氣消積的作用,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佳。
綜上,利生丸中加入青皮,是基於其行氣消積的功效,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的目的。
利生丸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利生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經行腹痛、產後瘀血腹痛等症,赤芍可以清熱涼血,緩解血熱引起的疼痛和出血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的情況。利生丸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效果,以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
利生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和胃,行氣止痛: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和胃、行氣止痛的功效。利生丸多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砂仁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疼痛。
- 消食化積,增進食慾: 砂仁具備消食化積的功能,能促進食物消化,增進食慾。利生丸中常配伍其他消食藥物,如山楂、麥芽等,砂仁的加入可增強消食化積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利生丸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肝經,具有行氣散結、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可起到緩解作用。
- 健脾開胃: 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利生丸中加入茴香,旨在通過其理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達到整體調理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目的。
利生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利生丸主要針對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能疏理氣機,緩解腸胃痙攣,達到止痛的效果。
- 理氣健脾: 木香不僅能行氣止痛,還能健脾消食,增強脾胃功能。利生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木香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提高機體免疫力。
利生丸方劑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消食化積: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利生丸主治寒凝氣滯,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草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
- 行氣止痛,健脾開胃: 草果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胃痛、腹痛。此外,草果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健脾開胃,有利於改善食少納呆的症狀。
綜上所述,草果在利生丸方劑中發揮著溫中散寒、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利生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利生丸主治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目的。
- 疏散風寒: 川芎亦具有一定的疏散風寒功效。利生丸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溫經散寒作用的藥物,例如桂枝、羌活等,以增強其溫經散寒之效,改善寒邪引起的頭痛、頭昏等症狀。
利生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利生丸主治月經不調、經血量少、痛經等症,而當歸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月經順利排出,緩解痛經。
- 滋陰潤燥: 當歸亦能滋陰潤燥,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利生丸中加入當歸,能增強其補血活血之效,同時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利生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毒邪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
- 止血生肌: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利生丸中加入黃芩,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利生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消滯: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滯,寬胸散結之效。對於氣滯食積所致的胸悶腹脹、脘腹疼痛等症狀,枳殼能有效緩解。
- 利水消腫:枳殼還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利生丸以行氣消滯爲主要功效,枳殼的加入正好能發揮其優勢,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緩解症狀的目的。
利生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利生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溼盛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緩解水腫、腹瀉等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同時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利生丸在治療脾虛濕盛的同時,也常伴有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茯苓能寧心安神,改善睡眠,提升療效。
利生丸方中加入木通,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對於因濕熱、寒濕等因素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如小便不利、淋漓不盡、水腫等,木通可起到疏通水道、利水消腫的作用。
-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熱毒引起的泌尿系統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木通可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利生丸中加入木通,主要是利用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目的。
利生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之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驅蟲殺蟲之效。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檳榔能促進消化,消解積滯,緩解脹滿。
此外,檳榔還具有行氣活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痛經等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利生丸中加入檳榔,旨在增強其消食導滯、行氣活血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利生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少毒副作用的作用。利生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補中緩急的功效,與利生丸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利生丸中的作用,是通過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來促進藥物更好的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利生丸主治功效分析與治療原理
利生丸,此方源自《惠直堂經驗方》,由陶承熹、王承勳輯錄,其組成包含多味中藥,各具獨特功效。綜合古文內容,分析如下:
一、 主治功效
利生丸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多種病症,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 消化系統疾病: 心腹脹痛、膈食嘔酸、赤白痢疾、小兒痞積。
- 呼吸系統疾病: 風痰喘嗽。
- 氣滯血瘀類疾病: 身面黃胖,濕痰流注,無名腫毒,疝氣。
- 婦科疾病: 婦人血崩,惡露不淨。
- ** 其他:** 瘧疾。
二、 組成與功效解析
利生丸由以下藥材組成:
- 健脾燥濕類: 茅蒼朮、厚朴、陳皮。
- 理氣疏肝類: 烏藥、香附、青皮、木香、小茴香。
- 化痰止咳類: 藿香、紫蘇葉、草果。
- 活血化瘀類: 赤芍、川芎、當歸。
- 清熱解毒類: 黃芩。
- 其他: 砂仁、枳殼、白茯苓、木通、檳榔、甘草。
三、 治療原理
利生丸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方配伍和藥物功效中窺見端倪: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方中烏藥、香附、青皮、木香、小茴香等藥,皆具疏肝理氣之功。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諸藥合用,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心腹脹痛、疝氣等症。
健脾燥濕,化痰消積: 茅蒼朮、厚朴、陳皮等藥,能健脾燥濕,運化水濕。藿香、紫蘇葉、草果等藥,芳香化濕,祛痰止咳。諸藥合用,可消除體內濕邪,化解痰飲,改善身面黃胖、濕痰流注、風痰喘嗽等症。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赤芍、川芎、當歸等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對於血瘀引起的婦人血崩、惡露不淨,以及無名腫毒等,皆有良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黃芩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可緩解赤白痢疾之症。
和胃降逆,消食導滯: 方中砂仁、枳殼、檳榔等藥,有和胃降逆、消食導滯之效,可改善膈食嘔酸、小兒痞積等症。
佐使藥的應用: 白茯苓、木通利水滲濕,協助排除體內濕邪;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更加和諧。
四、 針對不同症狀的加減應用
古文記載了針對不同症狀的加減應用,進一步體現了利生丸的靈活運用:
- 心痛: 加燈心草、生薑,增強溫通心陽、散寒止痛之效。
- 肚痛: 加生薑、炒鹽,溫中散寒,止痛效果更佳。
- 胸腹膨脹: 加薑皮、大腹皮,增強行氣利水、消脹除滿之功。
- 瘧疾: 加東向桃腦、生薑,可能取其驅邪截瘧之效(此處需進一步考證)。
- 風痰喘嗽: 加蘇葉、薄荷,增強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
- 赤痢: 加白蜜,潤腸通便,緩解痢疾症狀。
- 白痢: 加紅糖、薑汁,溫中散寒,止瀉止痛。
- 疝氣: 加小茴香、川楝子,加強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
- 膈食嘔酸、小兒痞積: 加生薑,溫中和胃,降逆止嘔。
- 血崩、惡露不淨: 加當歸,增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
- 身面黃胖、濕痰流注、無名腫毒: 加陳酒,活血通絡,增強藥物滲透力。
五、 總結
利生丸組方精妙,配伍嚴謹,集理氣、燥濕、化痰、活血、清熱等多重功效於一體,故能治療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調暢氣機、運化水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方面。針對不同症狀,還可靈活加減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此方對於現代臨床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具體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茅蒼朮2兩,烏藥(2味俱米泔浸一宿,曬乾)2兩,香附(1半童便浸,炒,1半米醋浸,炒)2兩,藿香2兩,純蘇葉2兩,厚朴(薑汁炒)2兩,陳皮2兩,青皮(醋炒)2兩,赤芍(酒炒)2兩,砂仁(去殼)2兩,小茴(微炒)2兩,木香2兩,草果(面裹,煨,去殼)2兩,川芎(微炒)1兩,歸身(微炒)1兩,黃芩(微炒)1兩,枳殼(麩炒)1兩,白茯苓1兩,木通1兩,雞心檳榔1兩,粉甘草5錢。
調氣止痛,利濕祛痰。
上藥日曬乾為末,陳早米糊為丸,每重一錢五分,亦須曬乾,每丸九分。
每服1丸,心痛,燈心2分,生薑1片,煎湯送下;肚痛,生薑1片搗碎,入炒鹽3分,開水沖服;胸腹膨脹,生薑皮5分,大腹皮1錢,煎湯送下;瘧疾發日,用桃腦7個、生薑1片,煎湯送下;風痰喘嗽
上藥不可烘,不可見火;忌生、冷、硬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生丸具有行氣化痰、和胃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
利生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
利生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生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茅蒼朮2兩,烏藥(2味俱米泔浸1宿,曬乾)2兩,香附(1半童便浸,炒,1半米醋浸,炒)2兩,藿香2兩,純蘇葉2兩,厚朴(薑汁炒)2兩,陳皮2兩,青皮(醋炒)2兩,赤芍(酒炒)2兩,砂仁(去殼)2兩,小茴(微炒)2兩,木香2兩,草果(面裹,煨,去殼)2兩,川芎(微炒)1兩,歸身(微炒)1兩,黃芩(微炒)1兩,枳殼(麸炒)1兩,白茯苓1兩,木通1兩,雞心1兩,檳榔1兩,粉甘草5錢。 主治:調氣止痛,利濕祛痰。主治:心腹脹痛,風痰喘嗽,膈食嘔酸,赤白痢疾,瘧疾,身面黃胖,濕痰流註,無名腫毒,疝氣,婦人血崩,惡露不淨,小兒痞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