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胃和脾散

AN WEI HE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3%
肺經 13%
肝經 8%
腎經 7%
大腸經 7%
膽經 5%
心經 4%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脾胃虛弱,濕氣困阻,常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可燥除脾胃濕氣,增進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化濕止嘔:蒼朮具有一定止嘔作用,能化解濕濁,使脾胃恢復正常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對於濕濁中阻,脾胃失和引起的嘔吐,蒼朮能夠有效緩解症狀。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厚朴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健脾和胃: 厚朴還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對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呆等症,厚朴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和胃: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和胃止嘔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虛弱,則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等症狀。白朮能補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從而達到安胃和脾的效果。

二、燥濕健脾:脾喜燥惡濕,若脾虛濕困,則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脹、泄瀉、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脾胃虛弱,濕濁內阻,可導致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濁,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寧心安神: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脾胃虛弱所致的焦慮、失眠等症狀。安胃和脾散中常配伍其他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藥,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起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總之,茯苓在安胃和脾散中發揮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焦慮、失眠等症狀。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脹: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胃脘脹滿、噯氣吞酸多為氣滯所致,青皮能理氣消脹,解除胃部氣機阻滯,緩解胃脘不適。

2. 和脾健胃:青皮入脾經,能健脾和胃,增進脾胃消化功能。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易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健脾和胃: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能夠疏通氣機,消解積滯,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2. 燥溼健脾: 木香兼具燥溼健脾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溼氣困脾導致的胃脘不適,木香能夠溫陽化溼,健脾運化,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痛和胃的效果。

綜上所述,木香在安胃和脾散中發揮着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燥溼健脾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胃和脾散方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藿香氣味芳香,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胃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濕濁內阻導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藿香能有效理氣消脹,和胃止嘔,改善脾胃功能。
  2. 解表化濕:藿香亦能解表散寒,驅散外邪。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脾胃不和,藿香可起到解表化濕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脾胃運化,增強抵抗力。

綜上所述,藿香在安胃和脾散中起到和胃止嘔、解表化濕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脾胃不和、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加入澤瀉,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輕胃腸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瀉火除熱,清熱解毒: 澤瀉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緩解胃腸積熱引起的腹痛、腹脹、口苦口乾等症狀。

總而言之,安胃和脾散中加入澤瀉,可以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瀉火除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更好地達到和胃安脾、消除胃腸濕熱的目的。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嘔: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止嘔止痛的作用。
  2. 化積消食:砂仁還有行氣消積的功效,能幫助脾胃消化食物,促進營養吸收。對於因飲食不節、積食停滯所致的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可以起到化積消食的作用。

總而言之,砂仁在安胃和脾散中起到溫脾止嘔、化積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恢復食慾。

安胃和脾散中包含檳榔,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檳榔性溫,味辛、苦,具有消食積、導滯氣、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脾胃不和、食積不化、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檳榔有助於促進消化,排除積滯,緩解胃部不適。
  2. 理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消脹,對於胃脘脹痛、腹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檳榔也能起到理氣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總而言之,安胃和脾散中加入檳榔,是為了發揮其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緩解脾胃不和、食積不化等症狀的目的。

安胃和脾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解毒和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可能性味偏寒或偏燥,甘草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頗,從而更好地發揮藥效。

二、健脾益氣: 甘草有補脾益氣之功,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胃痛、腹瀉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甘草在安胃和脾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和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安胃和脾散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因為陳皮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辛散之性可行氣解鬱,理氣和中,緩解脾胃氣滯,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燥濕化痰: 陳皮還具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濕阻中焦引起的胃脘脹滿、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總體而言,陳皮在安胃和脾散中發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幫助改善脾胃功能,達到安胃和脾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安胃和脾散」

  • 蒼朮:

    • 蒼朮辛溫,具有溫裏散寒、健脾燥濕、化痰利濕、祛風化濕、明目活絡等功效。
  • 厚朴:

    • 厚朴辛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燥濕化痰、醒脾消積等功效。
  • 白朮:

    • 白朮甘溫,具有補脾益氣、健脾燥濕、生肌止瀉、祛風散寒等功效。
  • 茯苓:

    • 茯苓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清熱解毒等功效。
  • 青皮:

    • 青皮辛溫,具有行氣散結、燥濕健脾、疏肝理氣、止痛消腫等功效。
  • 木香:

    • 木香辛溫,具有溫中止瀉、行氣止痛、芳香化濕、消食和胃等功效。
  • 藿香:

    • 藿香辛溫,具有芳香化濕、消暑清熱、祛風解毒、健脾消食等功效。
  • 澤瀉:

    • 澤瀉甘寒,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化濕、澀精固脫、健脾益氣等功效。
  • 砂仁:

    • 砂仁辛溫,具有行氣開鬱、溫中止瀉、健脾理氣、緩解嘔吐等功效。
  • 檳榔:

    • 檳榔辛溫,具有行氣化濕、殺蟲消食、瀉火除煩、解毒止咳等功效。
  • 甘草:

    • 甘草甘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祛痰止咳、益氣益血等功效。
  • 陳皮:

    • 陳皮辛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理氣、消食止嘔等功效。

主治功效

  • 小兒脾胃不和:

    • 常見於兒童,表現為食慾不振、腹脹腹痛、大便異常等。
  • 中脘氣痞:

    • 指胸腹中間部位有氣體積聚,導致脹痛。
  • 心腹脹滿:

    • 指心窩和腹部感到脹滿,常伴有噯氣、食慾不振等。
  • 全不思食:

    • 指完全不想吃東西,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等。
  • 嘔吐痰噎:

    • 指嘔吐痰液,喉嚨中有異物阻塞的感覺。
  • 逆氣吞酸:

    • 指胃氣上逆,伴有反酸,常伴有胸悶、噯氣等。
  • 面色痿黃:

    • 指臉色發黃,沒有光澤,常伴有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等。
  • 肌肉消瘦:

    • 指肌肉萎縮,體重減輕,常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
  • 腹脅刺痛:

    • 指腹部和脅肋部位疼痛,刺痛感,常伴有腹脹、大便異常等。
  • 泄瀉不止:

    • 指腹瀉不止,大便稀溏,常伴有腹痛、腹脹等。
  • 便利不調:

    • 指大便次數和性狀異常,包括便祕或腹瀉。
  • 少力嗜臥:

    • 指體力虛弱,嗜睡懶動,常伴有精神不振、食慾不振等。
  • 脾胃虛弱:

    • 指脾胃功能虛弱,運化食物和水液的能力下降,常伴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大便異常等。
  • 飲食不化:

    • 指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導致腹脹、大便異常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安胃和脾散」具有健脾益氣、芳香化濕、理氣和胃等功效。其成分包括蒼朮、厚朴、白朮、茯苓、青皮、木香、藿香、澤瀉、砂仁、檳榔、甘草、陳皮等,可幫助調節脾胃功能,改善食慾,緩解腹脹腹痛,調理大便異常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淨蒼朮2兩(用生薑2兩,切作片子,一同搗爛,炒黃色),厚朴(去粗皮,同前治),小棗兒24個(去核,焙乾),白朮(去蘆)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廣朮(煨,銼)半兩,青皮(去白)半兩,木香半兩,藿香葉半兩,澤瀉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皮(去白)1兩(一方無木香)。
上為細末。
每服1-2錢,煎生薑湯調下,每日2次。
忌一切生硬冷物。
《古今醫鑒》無青皮、陳皮,有人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噯氣氣喘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食慾不振多痰四肢痿軟無力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胃和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淨蒼朮2兩(用生薑2兩,切作片子,一同搗爛,炒黃色),厚朴(去粗皮,同前治),小棗兒24個(去核,焙乾),白朮(去蘆)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廣朮(煨,銼)半兩,青皮(去白)半兩,木香半兩,藿香葉半兩,澤瀉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皮(去白)1兩(一方無木香)。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中脘氣痞,心腹脹滿,全不思食,嘔吐痰噎,逆氣吞酸,面色痿黃,肌肉消瘦,腹脅刺痛,泄瀉不止,便利不調,少力嗜卧,脾胃虛弱,飲食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