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茅朮2錢,砂仁1錢,扁豆殼4錢,防己2錢,腹皮2錢,生薑皮2錢。
溫胃燥濕利水。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 厚朴、蒼朮、澤瀉、茯苓、豬苓:健脾利濕,燥濕化濁。
- 陳皮、甘草:和胃止痛。
- 白朮、黃連、木香、檳榔:清熱燥濕,行氣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以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者為適應證。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胃苓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官桂、五加皮、蒼朮、陳皮、厚朴、甘草、木通、大腹皮、防風、生薑皮。 主治:瘧後汗出受風,遍身浮腫者。
加減胃苓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厚朴8分,蒼朮8分,澤瀉8分,茯苓8分,豬苓8分,陳皮1錢,甘草1錢,白朮1錢,黃連1錢,木香3分,檳榔5分。 主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裏急後重。
加減胃苓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赤茯苓、官桂、五加皮、厚朴、陳皮、甘草、桑白皮、防風、藁本、羌活、人參。 主治:痘瘡收靨已後,犯有風寒雨濕洗浴,以致四肢頭面浮腫者。
加減胃苓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蒼朮(米泔制)1錢半,陳皮(去白)1錢,厚朴(薑制)8分,豬苓(去皮)1錢,赤茯苓(去皮)1錢,澤瀉1錢,白朮(去蘆)1錢,大腹皮6分,神曲(炒)8分,甘草(炙)3分,山楂(去核)7分,香附(薑炒)6分,木瓜1錢,檳榔8分,砂仁7分。 主治:水腫。
加減胃苓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蒼朮1錢5分,陳皮1錢5分,厚朴(薑炒)8分,豬苓2錢,澤瀉2錢,白朮1錢5分,白茯苓3錢,藿香3錢,半夏(薑炒)2錢,大腹皮3錢,山楂2錢,蘿蔔子3錢,三棱1錢,莪朮1錢,青皮1錢,甘草8分。 主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遲,或腹有積塊脹滿。
加減胃苓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 組成:蒼朮(米泔制)1錢半,陳皮(去白)1錢,厚朴(薑炒)8分,甘草(炙)3分,豬苓8分,澤瀉1錢,白朮(去蘆)1錢,赤茯苓(去皮)1錢,神曲(炒)8分,山楂(去核)7分,砂仁(炒)7分,香附(薑汁炒)6分,檳榔8分,木瓜1錢,大腹皮6分,藿香7分,半夏7分,蘿蔔子7分,三棱7分,莪朮7分,青皮7分。 主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