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散寒湯

LI QI SAN H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七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1%
肺經 17%
肝經 13%
腎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5%
膀胱經 3%
心經 2%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理氣散寒湯

組成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砂仁、枳殼、木香、香附、烏藥。

整體功效

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

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爲乾霍亂危劇等候。

本方由理氣、散寒、和胃、止痛四藥組成。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理氣和胃,藿香、砂仁、枳殼、木香、香附、烏藥散寒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散寒,和胃止痛之功。

文獻參考

傷寒論》:「乾霍亂,其人必喘,手足逆冷,腹痛,欲得小便小便不利乾嘔,乾屎硬,舌上燥,其脈沉遲,此為寒結在裏,當以理氣散寒,和胃止痛,以理氣散寒湯主之。」

方劑組成解釋


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健脾,理氣和中之功。本方中蒼朮與厚朴配伍,厚朴辛散苦降,善行氣下氣,與蒼朮相伍,共奏理氣下氣之功。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功。本方中陳皮與甘草配伍,甘草甘平,善緩急和中,與陳皮相伍,共奏理氣和中之功。藿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濁、和中止嘔之功。本方中藿香與砂仁配伍,砂仁辛溫,善行氣醒脾,與藿香相伍,共奏芳香化濁、和中止嘔之功。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肺、大腸經。具有破氣行滯、寬胸利膈之功。本方中枳殼與木香配伍,木香辛散苦降,善行氣下氣,與枳殼相伍,共奏破氣行滯、寬胸利膈之功。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調經止帶之功。本方中香附與烏藥配伍,烏藥辛散苦降,善行氣下氣,與香附相伍,共奏行氣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寒涼之性較強,陰虛陽衰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理氣散寒湯, 出處:《會約》卷七。 組成:蒼朮1錢3分,厚朴(薑制)1錢3分,陳皮(去白)1錢3分,甘草1錢3分,藿香8分,砂仁8分,枳殼8分,木香5分,香附1錢5分,烏藥1錢5分。 主治: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爲乾霍亂危劇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木香分氣飲

相似度 82%

家傳正氣散

相似度 80%

薑桂湯

相似度 78%

排壅湯

相似度 77%

加減正氣散

相似度 77%

香砂和中湯

相似度 76%

紫朴開鬱丸

相似度 75%

散痧湯

相似度 7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