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壅湯

PAI Y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十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0%
肺經 18%
肝經 12%
大腸經 11%
三焦經 5%
膀胱經 3%
腎經 3%
膽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排壅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是因為烏藥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膀胱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腹痛、胸悶、嘔吐等症狀。

2. 溫中散寒:烏藥還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溫暖脾胃、化解寒邪,對於因寒氣入侵所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烏藥在排壅湯中起到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有助於解除因氣滯血瘀、寒邪入侵所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排壅湯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化濕解暑:藿香氣味芳香,性溫,具有化濕解暑的功效。排壅湯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藿香可化解暑濕,開胸理氣,消除胸悶氣滯。
  2. 止嘔止瀉:藿香除了化濕解暑,還具有止嘔止瀉的功效。排壅湯治療暑濕所致的嘔吐、腹瀉,藿香能止嘔止瀉,緩解腸胃不適。

因此,排壅湯中加入藿香,可有效化解暑濕,開胸理氣,止嘔止瀉,達到治療暑濕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的效果。

排壅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香附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排壅湯主治氣機阻滯、腹痛便祕等症,香附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通暢。
  2. 理氣消積:香附能理氣消積,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亦有良好效果。排壅湯中常與其他消積化滯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消食導滯、通腑排便的目的。

香附的加入,使排壅湯在行氣止痛、理氣消積方面更加完善,能更有效地解決氣滯血瘀、食積停滯等問題,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排壅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散結消積的功效,能緩解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排壅湯主要針對氣滯血瘀、痰濁壅塞所致的胸脘痞悶、腹脹便祕等病症,枳殼的加入有助於行氣散結,消除壅塞,使氣血通暢。
  2.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排壅湯中常配合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物,如半夏、生薑等,共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排壅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消脹: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的功效。排壅湯主要用於治療痰壅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而陳皮可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脹,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痰濁的消散,緩解胸悶腹脹的症狀。
  2. 和胃降逆:陳皮能和胃降逆,防止胃氣上逆,緩解胃脘不適。排壅湯中常常加入其他具有較強攻邪作用的藥物,而陳皮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防止藥物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的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排壅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消積: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狀,檳榔能起到疏通氣機、消解積滯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二、 驅蟲殺蟲:檳榔亦有驅蟲殺蟲之功效,對於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檳榔能起到驅除蟲體、緩解症狀的作用。

因此,排壅湯中加入檳榔,是為了通過其行氣消積和驅蟲殺蟲的藥效,達到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寄生蟲病等症狀的目的。

排壅湯中加入木香,是基於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針對方劑所治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止痛作用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燥濕健脾作用則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除濕濁阻滯,促進消化吸收。

排壅湯主要針對脾胃氣滯、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等症狀,而木香的功效恰好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因此成為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排壅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行氣消脹: 厚朴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燥溼化痰、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厚朴可有效消積導滯,緩解氣機阻滯所致的各種不適。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排壅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積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厚朴與其他藥物如枳實、半夏等配合使用,可增強消積導滯、行氣消脹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排壅湯主治功效分析

《羅氏會約醫鏡》記載排壅湯「治邪氣壅滯,刺痛之甚者,此破以行之」,此方旨在治療婦科疾病中因邪氣壅滯導致的劇烈刺痛。其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方中藥物功效及作用機理:

  • 烏藥、木香、香附: 此三藥合用,主要功效為行氣止痛。烏藥溫腎散寒,助陽氣之運行;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和胃,能疏通氣機;香附疏肝解鬱,調經止痛,尤其針對肝氣鬱滯所致的疼痛。三藥合用,溫而不燥,能溫通經絡,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枳殼、陳皮: 此二藥均為理氣藥,枳殼偏於行氣破氣,消積除滿,能消除腹部脹滿;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能健脾和胃,助消化吸收,並兼具理氣作用。兩藥合用,能更好地疏通氣機,消除壅滯。

  • 檳榔: 檳榔驅蟲消積,利水消腫,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消積散瘀,協助其他藥物疏通氣血,排除壅滯之邪。

  • 厚朴: 厚朴燥溼運脾,行氣消脹,能健脾利濕,消除水濕鬱滯,輔助理氣消脹。

  • 藿香: 藿香化溼解暑,和中止嘔,在此方中可能主要考慮到邪氣壅滯,兼夾濕邪的可能性,以利於整體氣機的疏通。

治療原理:

排壅湯治療婦科癥瘕刺痛,其核心是行氣破瘀,消積散滯。方中藥物通過溫通經絡、疏肝理氣、消積除滿等多種作用機制,共同達到消除邪氣壅滯,緩解疼痛的目的。 “破以行之”的治法,說明此方針對的是氣血壅滯較為嚴重的證候,以峻猛之法,快速疏通氣血,解除疼痛。

加減法分析:

羅氏所述加減法,更能體現其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 氣逆加白芥子、沉香、青皮: 此三藥均有理氣降逆之功,針對氣逆較甚者,可加強降氣止逆的作用。

  • 痛在小腹加小茴: 小茴溫腎暖宮,可溫經散寒,針對下腹部疼痛,更能起到溫經止痛的作用。

  • 兼疝加荔枝核: 荔枝核具有活血散結之效,針對疝氣兼見者,可更有效地疏通氣血,消散腫塊。

綜上所述,排壅湯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以行氣破瘀,消積散滯為治療策略,針對婦科癥瘕,邪氣壅滯,刺痛之甚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其加減法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體現了中醫治療的靈活性和個體化特點。

傳統服藥法


烏藥2錢,藿香1錢5分,香附1錢5分,枳殼1錢5分,陳皮(去白)1錢5分,檳榔7分,木香7分,厚朴1錢。
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沈香、青皮之類;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煅熟,搗碎)2-3錢。
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行氣止痛之功,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

相同名稱方劑


排壅湯, 出處:《會約》卷十四。 組成:烏藥2錢,藿香1錢5分,香附1錢5分,枳殼1錢5分,陳皮(去白)1錢5分,檳榔7分,木香7分,厚朴1錢。 主治:婦人癥瘕,邪氣壅滯,刺痛之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