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失音

吳(三六)外冷內熱。久逼失音。用兩解法。(寒熱客邪迫肺)麻杏甘膏湯

宋(三十)先失音。繼喉痹。是氣分窒塞。微寒而熱。水飲嗆出。咯痰隨出隨阻。此仍在上痹。舌黃口渴。議與苦辛寒方。

射干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苡仁

陸(二二)秋涼燥氣咳嗽。初病皮毛凜凜。冬月失音。至夏未愈。而納食頗安。想屢經暴冷暴暖之傷。未必是二氣之餒。仿金實無聲議治。

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射干,苡仁

又,蘆根汁,杏仁汁,萊菔汁,鮮竹瀝,熬膏。

範(三一)氣燥。喉痹失音。少陽木火犯上。(膽火爍喉)

雞子白,冬桑葉,丹皮,麥冬,生白扁豆

某,喉干失音。一月未復。津液不上供。肺失清肅。右寸脈浮大。(氣分燥津液虧)

枇杷葉(一錢半),馬兜鈴(八分),地骨皮(一錢),桑皮(八分),麥冬(一錢),生甘草(三分),桔梗(六分),白粳米(二錢)

某,血後音啞。便溏。(失血津液虧)

生扁豆,炒白芍,炙草,川斛,山藥,米糖,大棗

何,勞損。氣喘失音。全屬下元無力。真氣不得上注。紛紛清熱治肺。致食減便溏。改投熱藥。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補足三陰方法。(陰虛)

熟地,五味,炒山藥,茯苓芡實,建蓮肉

孫(二一)久咳。失音喉痹。

阿膠(同煎二錢),生雞子黃(同煎一枚),炒麥冬(一錢半),川斛(三錢),甜北沙參(一錢半),炒生地(二錢),生甘草(三分),茯神(一錢半)

夫宮商角徵羽。歌哭呼笑呻。此五臟所屬之音聲也。原其發聲之本在於腎。其標則在乎肺。病有虛實。由咳嗽而起者居多。或肺有燥火。外感寒邪。火氣鬱遏而喑者。有肺金燥甚。木火上炎。咽乾喉痹而喑者。有風熱痰涎。壅遏肺竅而喑者。有嗔怒叫號。致傷會厭者。亦有龍相之火上炎。

凌爍肺金。久咳不已而喑者。有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是即暴中之不能言者也。先生有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金破碎亦無聲。此三言足以該之矣。有邪者。是肺家實也。無邪者。是久咳損肺。破碎無聲也。其治法有寒者散寒。有火者清火。有風痰則祛風豁痰。若龍相上炎爍肺者。

宜金水同治。若暴中之喑。全屬少陰之虛。宜峻補肝腎。或稍兼痰火而治之。其用藥總宜甘潤。而不宜苦燥。斯得之矣。(華岫云)

徐評,久嗽失音。必由藥誤。麥冬五味。此失音之靈丹也。服之久。無不失音者。若全失。即使其人力如虎。而走如馬。半年之後。無有不死。若風寒痰火偶爾失音者。即不治亦愈。但更加以麥冬五味。則弄假成真矣。此老竟茫然也。

2. 肺痿

洪(三二)勞煩經營。陽氣弛張。即冬溫外因咳嗽。亦是氣泄邪侵。辛以散邪。苦以降逆。希冀嗽止。而肺欲辛。過辛則正氣散失。音不能揚。色消吐涎喉痹。是肺痿難治矣。仿內經氣味過辛。主以甘緩。(苦辛散邪傷肺胃津液)

北沙參,炒麥冬,飴糖,南棗

查(二四)脈細心熱。呼吸有音。夜寤不寐。過服發散。氣泄陽傷。為肺痿之疴。仲景法以胃藥補母救子。祟生氣也。金匱麥門冬湯

徐(四一)肺痿。頻吐涎沫。食物不下。並不渴飲。豈是實火。津液蕩盡。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藥理胃。乃虛則補母。仍佐宣通脘間之扞格。

人參,麥冬,熟半夏,生甘草,白粳米,南棗肉

沈,積勞憂思。固是內傷。冬溫觸入而為咳嗽。乃氣分先虛。而邪得外湊。辛散。斯氣分愈泄。滋陰非能安上。咽痛音啞。虛中邪伏。恰值春暖陽和。脈中脈外。氣機流行。所以小效旬日者。生陽漸振之象。穀雨暴冷驟加。衛陽久弱。不能擁護。致小愈病復。診得脈數而虛。偏大於右寸。

口吐涎沫。不能多飲湯水。面色少華。五心多熱。而足背浮腫。古人謂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金破碎亦無聲。是為肺病顯然。然內傷虛餒為多。虛則補母。胃土是也。肺痿之疴。議宗仲景麥門冬湯。

王(三十)潰瘍流膿經年。脈細色奪。聲嘶食減。咳嗽。喉中梗痛。皆漏損脂液。陰失內守。陽失外衛。肺痿之疴。諒難全好。(液傷衛虛)

人參,黃耆,苡仁,炙草,歸身,白芨

顧(三六)久咳神衰。氣促汗出。此屬肺痿。

黃耆(蜜炙八兩),生苡仁(二兩),白百合(四兩),炙黑甘草(二兩),白芨(四兩),南棗(四兩)

水熬膏米飲湯送。

湯,肺氣不降。咳痰嘔逆。(肺氣不降)

蘆根桃仁絲瓜子,苡仁

肺痿一症。概屬津枯液燥。多由汗下傷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氣竭也。然致痿之因。非止一端。金匱云。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熱干痿也。肺熱干痿。則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

脾氣雖散。津液上歸於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內灑陳於六腑。外輸精於皮毛也。其津液留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乾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金匱治法。貴得其精意。大意生胃津。潤肺燥。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

清火熱。以復肺之清肅。故外臺用炙甘草湯。在於益肺氣之虛。潤肺金之燥。千金用甘草湯。及生薑甘草湯。用參甘以生津化熱。薑棗以宣上焦之氣。使胸中之陽不滯。而陰火自熄也。及觀先生之治肺痿。每用甘緩理虛。或宗仲景甘藥理胃。虛則補母之義。可謂得仲景心法矣。

(鄒時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