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腳氣鉤要》一書,由今邨亮所著,是一部針對當時(根據序文紀年為日本文久紀元,即西元1864年)在日本江戶等地盛行的腳氣病,進行深入剖析與治療方法鉤要的醫學著作。雖然作者朝代不詳,但從書中引述的古籍與 preface 署名推斷,應為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醫家。本書核心在於闡明腳氣的病因、症狀、治療及預防,並特別提出了作者對於此病獨到的見解與實踐經驗。
本書共分若干部分,由序、凡例、卷上(包含總論與原因)等構成,內容緊扣腳氣一病。序文開宗明義追溯了腳氣病在歷史上的稱謂變遷,從晉宋以前的「緩風」,到晉宋時期的「腳中」,直至梁武帝始稱「腳氣」,唐代或稱「軟腳病」。作者引述孫思邈、王燾等古代醫家論述,並特別推崇《左傳》「沃饒而近鹽,土鹽水淺,於是乎有現溺重腿之疾」的論斷,指出腳氣好發於濱海、水泉重濁之地,且多見於安逸富足而非勞苦之人,暗示其與地理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密切關係。書中提到唐代稱此病為「江南之疾」,而作者所處時代則以江戶最為多見,京攝次之,認為江戶地勢、民生與江南相似,同樣地勢衍沃、物產豐饒、士民安逸,故患病者多,這進一步印證了作者對地域及生活習慣影響病因的觀點。序文末由江戶侍醫法眼棠邊丹波元佶撰寫,稱讚今村祇卿(應為今邨亮)編纂此書的必要性,並提及作者對藥性方意或有與己不同之處,體現了當時醫學界思想的活躍。
凡例部分則可視為作者的行醫心法與著書宗旨。作者坦承初治腳氣時曾不得要領,後經「刓精窮慮,沉思涵泳」,才逐漸摸索出有效方法。他曾一度懷疑古今腳氣不同,難以套用孫思邈、王燾等人的成法,感覺「方枘圓鑿」。然而,經過深思,作者「一日恍然悟之」,確立了將腳氣視為「水毒」來治療的核心觀念。他發現專遵治水毒之法處方用藥,「往往似奏奇勳」。因此,本書的治療方藥精選自張仲景的長沙方及唐宋諸家,「擇其精妙者,照症授之,確然效功者,三十餘方」,強調「方不簡則不精,不精則不驗」,力求藥品種類少而療效敏捷。作者主張治病須「單刀直入斃元帥」,「務拔毒為主」,旁的細節暫不深究。他強調治病必須先探究其病因,審辨治法,縱使症狀千變萬化,但治法應有一定之規矩,「如長沙之方是也」。作者批評自局方(指宋代官方編纂的方書)以降,醫家各立門戶,說法紛紜,而後來的劉、李、朱、張等醫家對腳氣此「末疾」又略而不論。他推崇古人如孫、王於腳氣,聶、魏於痘瘡,陳實功於梅毒,皆能闡發奧秘,濟世甚廣,並以此反觀當時一些醫者「墨守成法,不通機變,束手無策」的現象,認為著書立說是對古人的追趕,亦是為「仁術安在」的呼籲。凡例中還討論了古代劑量與當時劑量的換算問題,認為難以精確,故書中不載具體劑量,須由醫者根據患者強弱、病情輕重臨時斟酌。最後,作者說明編纂此書是因當時腳氣病患者眾多,急於濟世救人,儘管學識淺陋,仍希望所得能為同行參考。
卷上包含了總論與原因兩部分,進一步闡述了腳氣的病理機制與分類。總論首先再次強調腳氣始見於宋齊梁隋,雖然各家有風毒、濕痹、緩風等不同稱謂,但作者認為這些論述未能得其要領。他再次斷言,腳氣是「一種之水毒」,乃「地氣所生」,非單純由風寒暑濕所致。他觀察到此病多發於夏秋,少見於冬季,歸結為「暑月陽氣泄外,伏陰在內,運輸不健,水道不利之所致」。在病因分類上,作者提出了內因、外因、與諸病併發三類,並估計了各自的比例:內因佔十之八九,外因佔十之二三,併發佔十之五六。他詳述了不同人群與病因的關聯,如王侯貴官因「膏腴過分,酒食越度」而生內因,田夫奴隸因「冒雨蹈淖,坐臥濕地」而發外因,而傷寒、中風、瘧疾、痢疾、產後等病則可併發腳氣。
總論中也詳細描述了腳氣的症狀表現,並區分了輕重緩急。作者引《千金方》指出腳氣不一定表現為水腫,更有不腫而小腹頑痹不仁者。他特別警示,腳氣「入心」的危候,表現為三五日內嘔吐,預後極差,「死在旦夕」。其他症狀多樣,包括腳部紅腫脫皮、瘙癢灼熱、水泡膿包、臭味等(這些症狀在基本介紹的章節內容中被列舉)。總論中還從《千金方》引述了更為複雜和危險的症狀,如猝起腳弱不能動,頭項臂膊、心腹五內受累,食後嘔吐、聞食臭,腹痛下利,大小便不通,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身體冷痛、發斑紋等,強調這些症狀須細心辨察陰陽經絡來判斷。然而,作者認為這些症狀論述「徒論派症,而似遺源本」,再次回歸其核心觀點:腳氣的要害在於觀察「呼吸小便」。呼吸促迫提示毒已侵心,小便赤澀則毒蓄於內,若再出現自汗、嘔吐、肩息、氣逆,則危在旦夕。
基於「治病求於本」、「治之極於一」的原則,作者重申其治療腳氣的「利水為急」策略。他強調,要利水,首先必須「嚴禁鹽味,猛制膏粱」,建議患者飲食清淡,如紅豆碎麥。他以「漉濁水」的比喻,形象地說明攝入鹽味膏粱如同在濾桶中盛滿砂石,會阻塞水道,使水毒無法排出,藥物無效。因此,無論病因如何,首先必須嚴格控制飲食,在此基礎上再對症施治,方能取效。他認為這是「舍其見症,而極於一,求於本」的體現。即便輕症,也需清淡飲食,戒絕房事,節制勞累,謹慎情緒,並配合灸法於腰腳。引用楊大受「腳氣壅疾也,用宣通之劑」和王德膚「無補法,有利性」的說法,進一步支持其以宣通、利水、拔毒為主的治療思路,反對補益。
原因部分則再次簡述了腳氣為水毒,強調其「剽悍猛烈」的特性及其導致內外症狀的機制。它再次解釋了名稱「腳氣」的由來,是因為觀察到毒氣從下向上衝心胸。並補充了永嘉喪亂時期,公卿南渡,不習水土,飲食改變,導致體質變「脆」,易感腳氣的歷史案例,從而再次論證了水土不服與飲食變化在腳氣病因中的作用。
整體而言,《腳氣鉤要》是一本結構清晰、論證有力的腳氣病專著。作者今邨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明確提出了「水毒」是腳氣的核心病因,並將「利水」及「嚴格控制鹽味膏粱飲食」作為治療腳氣的根本大法。他強調治病需抓住病本,不為繁雜的症狀所惑,推崇簡約而精確的用藥原則。書中對腳氣的歷史沿革、地理分布、多樣病因及嚴重症狀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並提供了一套以清淡飲食和利水拔毒為核心的治療體系。雖然本書撰寫於江戶時代,但其對腳氣病因病機的理解,特別是對「水毒」的闡釋及飲食控制的強調,在當時及後世的醫學實踐中,尤其是在腳氣病好發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本書體現了作者精研古籍、敢於質疑、勇於創新、並急於濟世的醫者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