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序
序
1. 序
腳氣,晉宋以前,名為緩風。晉宋呼為腳中,見王羲之及羊欣書。至腳氣之稱,蓋始見梁武帝書曰:「數朝腳氣,轉動不得。」是也。唐人或謂之軟腳病。論其病因,孫王二家之言為至備,而其最古而盡者,唯左氏為然。曰:「沃饒而近鹽,土鹽水淺,於是乎有現溺重腿之疾。」蓋此疾不於山岡起伏,水泉湍急之境,而必於濱海衍沃,水泉重濁之際;不於攻苦食淡之徒,而必於安坐玉食之人。唐人稱為江南之疾,韓昌黎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柳子厚之貶永州也,亦曰:「昏眊重腿。」意以為常。孫氏論腳氣曰:「魏周之代無此疾,魏周皆在江北故也。」太史公稱楚越之地,烹海為鹽,飰稻羹魚,地勢饒食,不待賈而足以故呰窳。說者曰:「呰,弱也;窳,病也。」羸弱而足病也,則江南之多腳氣,秦漢既然,而左氏之言,於是乎益驗矣。其在我也,唯江戶稱最多此疾,而京攝次之。意者江戶地勢,大較與江南相類,而士民之眾,魚鹽之饒,百貨之富,蓋有過無不及也。此則地勢之偶相類,乃患狀之所以相同也歟。夫江戶既稱腳氣最多,則我輩為人之司命者,不宜不講明之於平日也。是今村祇卿之所以有鉤要之選也耶。至如其論藥性方意,頗有與吾所見不能相一者,蓋人心如面,各行其所得,誰謂不可乎。姑書其嘗所考證辨之簡端云。
文久紀元龍集重光作平夏五月朔江戶侍醫法眼棠邊丹波元佶撰
白話文:
[序]
腳氣病在晉宋之前,被稱為緩風。到了晉宋時期,則被叫做腳中,從王羲之和羊欣的書籍中可見相關記載。而「腳氣」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梁武帝的書信裡,他寫到自己連續幾天因腳氣病而無法活動。唐朝時,人們又稱之為軟腳病。
談到腳氣病的病因,孫思邈和王冰兩位醫學大家的理論最為完整。然而,追溯最古老且詳盡的解釋,唯有《左傳》中的描述:「土地肥沃且靠近鹽田,地表淺層富含鹹水,因此會產生一種讓人下肢沉重、尿量增多的疾病。」這種病通常不會出現在山區或水流湍急的地方,而是發生在靠近海邊、土壤肥沃、水源渾濁的環境。它也不會找上辛苦勞動、飲食清淡的人,反而是那些坐享榮華、食肉飲酒的人易患病。唐朝人認為這是江南地區特有的疾病,韓愈曾說:「這種病,在江南很普遍。」柳宗元被貶至永州時,也曾提到昏沈、下肢沉重的症狀,顯示這是一種常見的病態。
孫思邈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並無腳氣病,因為當時的人們都生活在長江北岸。司馬遷在《史記》中指出,楚越之地的人們,煮海水製鹽,以稻米和魚類為主食,地勢肥沃,食物豐富,不需要商賈就能自給自足。因此,有人評論說:「他們身體虛弱,易患腳氣病。」由此可知,早在秦漢時代,江南地區的腳氣病就已普遍存在,《左傳》的說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
在日本,腳氣病在江戶地區發病率最高,京都和攝津次之。可能因為江戶的地理環境與江南相似,人口稠密,海產豐富,物資豐裕。這種地域特徵的巧合,或許就是腳氣病發病模式相似的原因吧。既然江戶腳氣病最多,我們這些醫生,平日裡更應該深入研究。這也是現在村祇卿選擇編纂鉤要的原因吧。
至於書中對藥性、處方的闡述,有些與我的見解不同。但人的心智猶如面貌,各有所長,各有所得,何嘗不能接受呢?我在這裡僅簡單記錄下自己的考證和辨析。
文久紀元龍集重光作平夏五月朔江戶侍醫法眼棠邊丹波元佶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