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總論

勿漫用補藥。是醫之大禁。二子者。可謂有所見。然猶未為得深詣。凡用峻藥行瀉下。病勢雖摧。元氣從損。元氣從損。則雖病不增進。而溘然遂至死者。比比有焉。此皆駛藥攻伐所使然也。許仁則論乾溼。蘇長史五種。王宇泰屬肺。張戴人吐法。羅天益地勢。張景岳內外因之說。

各不無自出機杼發揮妙理者。然長短得失互有之。要不過於欲炫己說誇張偏見耳。聖惠聖濟。頗勝於諸子。而亦拘泥繁瑣。後世醫人。眩惑名義。而不尋討本源。徒因襲踐跡。不通活法。抑可嘆矣。

白話文:

[總論]

不要隨意服用補藥,這是醫學上的大忌。古代醫家對此有所論述,但理解還不夠透徹。凡是用猛烈的藥物瀉下,雖然能迅速減輕病情,卻會損傷元氣。元氣受損,即使病情不再加重,也可能突然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都是因為使用峻猛藥物攻伐所造成的。

許叔微論述燥濕,蘇頌的《圖經本草》講述五種藥性,王好古專注於肺經,張介賓倡導吐法,羅天益論述天地之氣,張景岳闡述內外因的理論,這些醫家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妙理,但各有長短優劣。總體來說,他們都過於炫耀自己的理論,誇大偏見。

《聖惠方》、《聖濟總錄》等醫書比其他醫家論述更勝一籌,但也存在繁瑣拘泥之處。後世醫生往往被名義所迷惑,而不去探究本源,只知盲目模仿前人,不懂得靈活運用醫術,實在令人惋嘆。

2. 原因

腳氣之為恙,系水毒之所為。其毒剽悍猛烈,外之則痺痹不仁,內之則嘔吐衝心,侵入血隧,壅塞水道,斃人於數日之間,其猛可畏矣。蓋水性潤下,濕就於卑,自然之理也。故支法存仰道人輩,見其自下起,而上衝心胸,遂下腳氣之名焉。蓋永嘉喪亂,公卿徒跣跋涉,侵江南之蒸氣,不習水土,飲食亦異,脆弱之質,為腳弱為腫滿,比比相斃,支仰之徒,留心經方,偏善治術,晉室仕望,多獲全濟,不唯功於當時,令後人倚賴。孫氏亦有瘴毒之說,蓋嶺南瘴煙卑濕之地,炎蒸毒霧不可行,感之則病,此不過表其所起之地。今不限南北,不分都鄙,所在皆行,則不止地氣卑濕,瘴炎毒霧所致,而人身所自招可知矣。余漫遊諸州,熟視此病,江戶最多,京師浪華次之,僻陬地方希見,是似病從都鄙為之差,而其實則出於都人飽昇平之澤,而遊惰縱欲焉。貴人固也,下至賈豎,輕暖薰身,雉膏染唇,倦於淫樂,困乎過飲,精神為之虛,形體為之萎,釀一種之水毒於陽氣外泄之間,此其本源也。故嘔吐腫滿衝心氣逆,其候可以推其毒矣。乃觀其斃者,非死於腳氣,而死於水毒,瘳亦非腳氣之愈,而生於水毒之除。使毒遏住於腳部,而不奔騰於心胸,則豈見暴死之患哉。蓋水毒者本,而腳氣者標也。為醫者,通此理而救之,則守禦馳驅之策,可運諸掌上矣。

白話文:

[原因],腳氣這種疾病,是由水濕之毒引發的。這種毒素十分強烈,外在表現為肢體麻木無力,內在則可能導致嘔吐、心悸等症狀。一旦進入血液,阻塞了身體的水液代謝通道,患者可能在幾天內就會死亡,其威力實在可怕。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濕氣容易聚集在低窪處,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因此,像支法存、仰道人這些古代的醫者,看到這種病症從下肢開始,逐漸向上影響到心胸部位,於是就稱之為「腳氣」。在永嘉之亂期間,許多官員在逃難過程中,長期行走於潮濕的環境中,不適應當地的水土,飲食也與以往不同,身體脆弱的人,便開始出現腳弱、水腫等症狀,大量的人因此而死亡。支法存、仰道人等人,專注於研究醫方,擅長治療這種病症,使得許多晉朝的高官得以存活,不僅當時獲得了成功,也讓後世受益匪淺。孫思邈也有關於瘴毒的理論,他認為在南方的瘴氣濃厚、潮濕的地方,熱氣和有毒的霧氣使人無法生存,一旦受到影響就會生病,這只是說明瞭這種病發作的地點。但現在無論南北,城市還是鄉村,這種病無處不在。

所以,不能只認為是因為地氣潮濕,瘴氣、熱氣和有毒霧氣所導致的,而是人體自身吸引這種病的原因更加明顯。我遊歷各地,仔細觀察這種病,發現江戶地區的患者最多,京城洛陽其次,偏遠的地方比較少見。似乎這種病的發生與城市的繁華程度有關,但實際上,這是因為城市居民享受著安定生活的福澤,生活放縱、慾望橫流。不僅貴族如此,連商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享用著精美的食物,沉溺於過度的享樂,醉酒困頓,精神變得空虛,身體變得憔悴,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產生了一種水濕之毒,這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嘔吐、水腫、心悸、氣喘等症狀,都可以推測出體內的毒素。然而,觀察那些因病去世的人,他們並不是死於腳氣,而是死於水濕之毒。同樣,那些康復的人,也不是因為腳氣好了,而是因為體內的水濕之毒被清除了。如果毒素只停留在腳部,而不向心臟和胸部擴散,那麼怎麼會有突然死亡的風險呢?水濕之毒是根本,腳氣只是表面現象。醫生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就能在防禦和治療上得心應手。

3. 腫滿

毒見於外者。其病屬輕。然水氣充於內。而溢於外。則亦有暴速之變。所謂濕腳氣是也。須預慮焉矣。其毒莫不內外貫通。表裡環會。與水腫病之引日彌月者。迥異焉。治方仿治水之例。非所及也。泛然事利水。腫雖消。毒仍滯。遂有衝突丹府之變。比比所目擊也。拘泥水腫。

而不審水毒之因。何如決流。或決之。津液枯涸。不能回生也。鑑之之要。在於胸動呼吸小便。此三者須細察之。古人事於內者顧外。專於外者顧內。不辨之於始。症輕者亦難復湯。醫審此治之。如禹之行水。莫有不救者矣。

白話文:

[水腫病症]

當毒素顯現在身體外部時,這種病症通常較為輕微。然而,如果體內水分過多,以致於從內部滿溢到外部,也可能會突然產生急遽的病情變化,這就是俗稱的濕腳氣。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事先有所警覺。這種毒素往往能穿透肌膚,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地影響全身,和那些長期水腫的病症完全不同。治療這種病症的方式,就像處理水分過多的狀況,但若只是單純地利尿排水,即使腫脹消失了,毒素仍然殘留在體內。結果可能會導致毒素衝擊心臟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我們周圍時常發生。如果只是固守著處理水腫的傳統方式,卻忽略了毒素的來源,那麼如何解決根本問題呢?

若我們只是一味地排除體內的水分,可能會導致體內津液乾涸,無法恢復生命活力。判斷這種病症的關鍵,在於觀察胸口的活動、呼吸以及小便的情況,這三個方面都需要仔細觀察。古人認為,若是在處理內部問題時,也要考慮外部的影響;反之亦然。如果不從一開始就分辨清楚,即使是輕微的病症,也很難用藥物完全治癒。醫生在治療這種病症時,應該像大禹治理洪水一樣,只要方法正確,沒有什麼是不能挽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