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上 (4)
卷上 (4)
1. 內因
此病近世所行者。係一種水毒。其毒酷厲峻烈。淫血脈。則為麻痹痿弱。溢水道。則為尿少浮腫。下注則膝腳不仁。上奔則衝心悶絕。與淡飲之水。迥然不同。如淡飲。其氣滲澹。縱為腐敗。不過胸痛嘈雜噁心嘔吐心痛腹滿下利憒憒悶悶等症。至死亡者。斷無而僅有焉。水毒則甚峻。
請詳論之。蓋昇平日久。人人遊惰。奉身飽暖。處形安逸。加之膏腴過分。房闈越節。自耗其元氣。元氣已耗。則脾胃不健。氣血不行。因釀一種之水毒焉。抑情欲成病居多。豈止腳氣。不可下猛戒也。男子春心未動。女子情竇未開。並不睹髮腳氣。老人還童。欲念既斷者亦復然。
白話文:
這病是近來才流行的,是一種水毒。這種毒性非常猛烈,侵襲血脈就會導致麻痺痿弱,溢出水道就會造成尿少浮腫,向下流注則膝腳無知覺,向上衝擊則會胸悶昏厥。它跟平常喝的淡水截然不同,淡水即使腐敗,頂多會引起胸痛、胃部不適、噁心嘔吐、心痛腹脹、腹瀉、昏沉等症狀,很少會致命。而水毒則非常厲害。
詳細來說,因為現代人生活安逸,整天遊手好閒,吃香喝辣,縱慾過度,耗損元氣。元氣耗損,脾胃就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水毒。這種病大多是因縱慾而起,不只是腳氣,其他病症也需格外警惕。年輕男子尚未情動,年輕女子尚未開竅,老年人返老還童,慾念消退的,都不會得腳氣。
則可以證其由內因者。而其證屬重。亦可徵焉。蓋其水從腸胃。直趨膜外。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衝脈所行之地。無處不到。駸駸乎將迫心藏。心藏為之沸戾激拒。發見於胸間。謂之心跳。至其劇。毒氣貫心。悶絕即斃。謂之衝心。近日所見。愈多愈重。可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
變化無窮。乃自非照氣化之厚薄。察時世之體性。而知病不必出於天。人人自招之。何以治之。墨守古人之成法。治今之腳氣。所謂膠柱刻舟。不能為用也。要之須先知古人立方之意而處變。妄自處方。亦我所不取也。
木防己湯(金匱),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白話文:
如果能確認病症源自體內,則病情較為嚴重,這點也能從觀察中得知。因為病邪從腸胃經由經絡直達體表,內至臟腑,外達經脈,凡是衝脈經過的地方都無所不至,逐漸逼近心臟。心臟受到衝擊,就會激烈地抵抗,表現為胸部跳動,稱為心悸。病情嚴重時,毒氣會直達心臟,昏迷甚至死亡,稱為衝心。近來這種病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由此可見,天下的疾病隨著時間和地點不斷變化,無窮無盡。
因此,不能只依靠過去的經驗,不考慮時代的變化和病人的體質,就認為疾病都是天災,其實很多疾病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那要如何治療呢?不能死守古人的方法,來治療現代的腳氣病,這就好比用刻在木柱上的方法去駕駛船隻,肯定行不通。關鍵是要了解古人用藥的原理,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胡亂開藥方,也是我所不贊成的。
《金匱要略》記載,木防己湯適用於膈間支飲,患者呼吸困難,胸悶,心下痞硬,面色黑暗,脈沉緊,這種病症已經持續數十天,服用過吐瀉藥物卻不見效。木防己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虛寒者服用即可痊癒,實熱者服用三天後會復發,再次復發且服藥無效者,可以去掉石膏,加入茯苓、芒硝,組成新的湯劑。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右四味。案。水毒奔騰於上。呼吸息迫。胸膈滿悶。心下石硬。煩渴喘急。動氣如瀾。是為衝心之兆。須用此急救矣。防桂並能行水散結。石膏清熱。人參滋液。其虛者。外雖痞堅。內無結聚。水去氣行而愈。其實者。復聚。仍依前方。減石膏。加芒硝之鹹寒。峻開鬱寒。以茯苓之滲利。直輸之水道。未有不愈者。籲。配合之妙。非後世所及也。
吳茱萸湯(傷寒論),食谷欲嘔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嘔而胸滿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白話文: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這四味藥材,用來治療水毒上衝,導致呼吸困難、胸悶、心下硬結、口渴、喘息、氣息紊亂等症狀,也就是衝心之兆。防己和桂枝能行水散結,石膏清熱,人參滋陰補液。對於虛證患者,雖然外觀上胸腹堅硬,但內部沒有結聚,只要水毒去除,氣機通暢,便可痊癒。若是實證患者,水毒容易復聚,就需要減去石膏,加入芒硝的鹹寒之性,峻烈開鬱寒,再用茯苓的滲利之功,直達水道,一定能治好。這種藥方配伍之妙,後世難以企及。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因食谷而嘔吐,伴隨吐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嘔吐後胸悶、乾嘔吐涎沫、頭痛等症狀。
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
右四味。按。腳氣嘔吐。率屬危險。不可輕視。其變起於不虞。檢之於古經。長沙治嘔吐之方。不過十四方。其中雖有兼寒兼熱夾食夾蛔數症。大要不出於驅逐水飲之劑。當水毒衝心之時。無有抗其勢者。獨此方直入奏功。嗚呼偉矣。然須察勢之劇易。症之慢緊。而審可為之機。且勿擬定一方。
十棗湯(傷寒論千金同外臺聖濟宣明論丹溪心法分量互有異同)
芫花,甘遂,大戟
白話文:
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這四味藥材,用來治療腳氣嘔吐。這種病症很危險,不可輕忽,容易突然發作。根據古代醫書記載,治療嘔吐的方子只有十四種,其中雖然包含了寒熱夾雜、飲食不調、蛔蟲等症狀,但主要都是以驅逐水飲的藥物為主。當水毒攻心時,沒有其他藥物能抵擋其勢力,唯有這個方子直接奏效。實在是厲害啊!不過,要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症狀緩急來判斷是否適合用藥,不可一成不變。
這個方子叫做十棗湯,記載於《傷寒論》、《千金》、《外台》、《聖濟》、《宣明論》、《丹溪心法》等醫書中,藥量略有不同,但主要成分是芫花、甘遂、大戟。
右三味為散。煮大棗。去滓內藥末。服之。案。此方利水飲之猛劑。深師所謂朱雀湯是也。腳氣上入。胸痛煩悶。喘息自汗。氣欲斷。非此方。不能抵當其勢。如逡巡失治。則禍在反掌。不可嫌其峻。坐待斃也。概施攻擊之法。無不危矣。醫者不察於此。急於獲效。病者喜利藥。
求通快。不知暫時取快。真氣愈傷。去死不遠也。亦不哀哉。但其機可以言傳。非筆之所及。臨處之際。須仔細甄別尤審之。徐彬曰。甘遂性苦寒。能瀉經隧水濕。而性更迅速。大戟性苦辛寒。能瀉臟腑之水濕。而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溫。能破水飲窠囊。故曰破癖。須用芫花。
白話文:
這三味藥一起煮,煮熟後去渣,加入藥粉,服用。這方藥是強力利水劑,是古人所說的“朱雀湯”。腳氣向上蔓延,胸口疼痛煩悶,喘不過氣,還伴隨出汗,感覺快要斷氣,非此方藥不可。如果猶豫不決,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不可因為藥性猛烈而猶豫,坐等病危。必須果斷用藥,否則就危險了。醫生如果不能察覺這點,急於求效,病人又喜歡吃烈的藥,只求一時爽快,不知道這樣會損傷元氣,離死不遠。雖然可悲,但其中的機理是可以講述的,非文字所能表達。臨床上用藥,一定要仔細甄別,慎重考慮。徐彬說:甘遂性寒苦,能瀉去經脈中的水濕,而且效果迅速。大戟性寒苦辛,能瀉去臟腑中的水濕,而且是治療涎液過多的主要藥物。芫花性苦溫,能破除水飲聚集的窠囊,所以叫做破癖。必須用芫花。
合大棗者。大戟得棗。即不損脾也。
三花神佑丸(宜明論),治一切水濕腫滿。
甘遂,大戟,蕪花(各半兩),牽牛(二兩),大黃(一兩),輕粉(一錢)
右六味為丸。溫水下。至快利。病去為度。按。儒門事親。載神佑丸。無輕粉。玉機微義。作宜明三花神佑丸。此方當以劉氏為祖。蓋此方及舟車丸。皆自十棗湯。而變化之者。
越婢加朮湯。(金匱),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里水主之。
白話文:
大棗能與大戟相合,這樣就能避免大戟損傷脾胃。
三花神佑丸(宜明論)專治各種水濕導致的腫脹。
配方:甘遂、大戟、蕪花各半兩,牽牛二兩,大黃一兩,輕粉一錢。
將以上六味藥製成丸劑,溫水送服,直到通便暢快,病症消除為止。
注:儒門事親中記載的神佑丸沒有輕粉,玉機微義則改為宜明三花神佑丸。此方當以劉氏為祖,因為此方和舟車丸都是從十棗湯演變而來的。
越婢加朮湯(金匱)主治里水,症狀為全身面目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里水可以用此方治療。
麻黃,石膏,大棗,甘草,生薑,朮
右六味,按。微寒熱。舌上有苔而渴。小便不利。腳弱腫滿。是此方之正候也。又案。金匱里水越婢湯主之。外臺引古今錄驗。作皮水。於義似穩。然如皮水。當以甘草麻黃湯為正對。蓋人身之於血氣。莫所不貫通環會。固不可論表裡內外也。蓋麻石同隊。則行水驅飲。其力稍勝。
麻杏甘石湯。越婢加半夏湯。厚朴麻黃湯。小青龍湯。雖各有所主。至其逐水之功則同矣。要在臨病之際。隨其淺深。而斟酌之耳。又案。千金腳氣門所載。越婢加朮湯。加附子。外臺亦同。蓋從胡洽方也。此方加附子。其功更峻。用流走之性。逐周身之水。猶川有堤防。水由地中行矣。
白話文:
麻石甘草湯 方解
組成: 麻黃、石膏、大棗、甘草、生薑、術(蒼朮)
主治: 此方適用於微寒熱、舌苔白膩且口渴、小便不利、雙腳無力且腫脹的症狀。
方義:
- 此方六味藥,麻黃與石膏同屬寒涼之性,能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大棗、甘草甘溫,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生薑溫中散寒;蒼朮燥濕健脾。整體而言,此方具有清熱解表、利水消腫、健脾燥濕的功效。
- 金匱要略中記載,越婢湯主治水氣浮腫,外台秘要則將其引申為皮水,但以甘草麻黃湯治療皮水更為合適。人體血氣相通,不可單純以表裡內外論斷疾病,因此,麻黃石膏同用,能有效驅散水飲。
與其他逐水方比較:
- 麻杏甘石湯、越婢加半夏湯、厚朴麻黃湯、小青龍湯等方,皆以逐水為主要功效,但各有側重。應根據病情輕重,選擇適當的方劑。
附子與蒼朮的應用:
- 千金方與外台秘要中,皆記載越婢湯加蒼朮、附子的方劑,此法出自胡洽。加附子,藥性更強,以其溫陽通經之性,驅散周身水氣,如同堤防引導水流,使水氣順暢流出。
總結: 此方以麻黃石膏為主,清熱利水,兼顧脾胃,適於水氣上泛、表寒兼濕的病症。臨證時應結合病情,斟酌加减藥物。
為醫者。玩索方意。運用得宜。亦如禹之行水。聖惠方。麻黃散。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痠疼。惡風腳弱。皮膚不仁。即本方加甘草防己桑根。
小半夏湯(外臺),文仲療腳氣入心。悶絕欲死。
半夏,生薑
上二味。愚常用此湯。吐仍不止者。加鐵砂。屢取功。趙以德曰。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結。燥可勝濕。用生薑。以利其悍。孫真人云。生薑嘔家之聖藥。嘔為氣逆不散。故用生薑散之。
白話文:
作為醫生,要深入研究方劑的用意,並靈活運用,就像大禹治水一樣。聖惠方中的麻黃散,治療風水遍身腫脹、骨節痠痛、怕風腳弱、皮膚麻木無感,可以加甘草、防己和桑根。
外台秘要記載的小半夏湯,是文仲治療腳氣入心、昏迷欲死時所用的方劑。
半夏和生薑,這兩種藥材是我常用的方劑。如果嘔吐不止,就加鐵砂,屢試不爽。趙以德說,半夏味辛性燥,辛能散結,燥能勝濕。加入生薑,是為了增強它的功效。孫真人說,生薑是治嘔吐的聖藥。嘔吐是因為氣逆不散,所以用生薑散。
房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腫氣。極驗。(外臺)
大檳榔,生薑,橘皮,吳朱萸,紫蘇,木瓜
上六味。案。此方為治腳氣正對之方。驅逐水毒。渙散鬱塞。檳榔能分泌水血。導之尿道。木瓜能滲入血液。收斂汗濁。茱萸溫中降氣。蘇橘芬香行氣。眾味合力為功。實為溫利水毒之良方。推其立方之意。則亦足以知腳氣所起之理。散腫氣極驗五字。方中骨子。豈可不深味乎。案此方後人增減頗多。今牽聊。錄之下方。
蘇恭尋常氣滿。三日兩日服一劑湯。於本方。去紫蘇木瓜。加厚朴。又蘇恭腫滿小便少者。水毒。於本方。去吳茱萸木瓜。加甘草。又許仁則曰。但覺腳腫疼悶沉重。有時緩弱。乍衝心腹滿悶。小腹下不仁。有時急痛。吳茱萸湯。於本方。去木瓜。加桂心。聖惠。治腳氣心腹脹滿。
白話文:
房侍中用這個方子治療苦腳氣攻心,效果非常好,因為這個方子非常有效地散解腫脹和氣滯。這個方子由檳榔、生薑、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六味藥組成。這個方子是治療腳氣的最佳選擇,能驅逐水毒,疏通鬱結。檳榔能利水消腫,引導水液從尿道排出;木瓜能滲入血液,收斂汗液;茱萸溫中降氣;蘇橘芬香行氣。六味藥材合力作用,溫和利水,驅除水毒,是治療腳氣的良方。從這個方子的組成,可以推斷腳氣的病因,而「散腫氣極驗」五字,是這個方子的精髓,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個方子後來被人們增減了不少,我這裡僅僅記錄了原始的方子。
蘇恭用這個方子治療氣滿,三天兩天服用一劑湯藥。他去掉了紫蘇和木瓜,加入了厚朴。蘇恭還用這個方子治療腫滿、小便少的患者,他去掉了吳茱萸和木瓜,加入了甘草。許仁則說,如果患者只是感覺腳腫、疼痛、沉重,有時還會感到虛弱,胸口和腹部脹滿悶痛,下腹部沒有知覺,有時還會突然劇烈疼痛,可以用這個方子,去掉了木瓜,加入了桂心。聖惠方中也記載了治療腳氣心腹脹滿的方子。
煩悶喘息。檳榔散。於本方。去吳茱。加豬苓桑根白皮。朱氏集驗。加桔梗。名雞鳴散。治腳氣第一隻藥。不問男女。皆可服。
文仲腳氣冷毒悶。心下堅。背膊痛。上氣欲死者。(外臺)
吳茱萸,檳榔,木香,犀角,半夏,生薑
上六味。案。此證有瘀血。與水毒相結。聚心下。迫背膊。故方中伍犀角。
方下云。冷毒。方後云。破毒氣尤良。立方之意。可推知矣。
白話文:
當感到胸悶喘不過氣時,可以用檳榔散治療。不過,可以去掉吳茱萸,加入豬苓和桑根白皮。朱氏集驗中提到,可以再加入桔梗,並命名為雞鳴散,這可是治療腳氣的第一個方子,不分男女都可以服用。
文仲的腳氣是寒毒所致,感到心腹悶痛、背部疼痛,上氣欲絕。這個症狀是瘀血與水毒積聚在心腹部位,壓迫背部所致,所以藥方中加入了犀角。
方子中提到「冷毒」,之後又說「破毒氣尤良」,由此可知藥方的用意。
廣濟療腳氣急上衝。心悶欲死者方。(外臺)
檳榔子,生薑,童子小便
上三味。攪頓服。須臾即氣退。案。人尿性溫味鹹。又主收斂。降逆氣。傷寒論。用之於下利不止。厥逆無脈者。褚氏遺書。用諸咳血殺人之症。
茱萸湯(蘇長史方千金),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方。
吳茱萸,木瓜
上二味。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大熱悶即差。此起死人方。按。至脾氣衝心。無藥可療。只此二味。較之諸湯。其效尤峻。足以奏功乎燃眉之際。千金贊之云。此起死回生之方也。殆不誣矣。外臺毒氣攻心。手足脈絕。此亦難濟。不得已作此湯。十愈七八。於本方。加青木香犀角。
白話文:
治療腳氣上衝,心悶欲死,可用檳榔子、生薑、童子尿攪拌服用,很快就能緩解。童子尿性溫味鹹,有收斂降逆氣的功效,古籍記載可用於治療下痢不止、厥逆無脈等症。
另外,可以用吳茱萸和木瓜製成茱萸湯治療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的症狀。服用一劑後,可以吐、汗或發熱,症狀就會緩解。此方可謂起死回生之藥。因為脾氣上衝心臟,一般藥物難以治療,此方藥效強勁,能迅速奏效。古籍讚譽此方為起死回生之方,確不為過。外台記載,毒氣攻心,手足脈絕,此症難治,不得已可用此方治療,十之八九都能奏效。在原方基礎上,還可以加青木香和犀角。
聖惠治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手足脈欲絕。於本方。加檳榔生薑。三因茱萸丸等分為末。酒糊丸。即本方。
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外臺)
大豆,桑根白皮,檳榔,茯苓
上四味。案。此方滲利之良劑。治遍身洪腫。煩悸殊甚者。愚每以水四合。先煮黑豆二兩。減二合。內諸藥及郁李去殼一錢。取一合。日三劑。今加郁李仁。據聖濟。
犀角。旋覆花湯(千金),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腫滿。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時冷熱。小便秘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
白話文:
治療腳氣衝心,患者昏迷不省人事,手腳脈搏微弱快要斷絕,可以加用檳榔和生薑,並與茱萸丸等量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丸劑服用。
崔氏治療全身浮腫的腳氣方,使用大豆、桑根白皮、檳榔、茯苓,此方為滲利之良藥,可治全身浮腫,心煩氣躁、心跳加速嚴重者。通常用四合水先煮黑豆二兩,減去二合水,加入其他藥材和去殼郁李仁一錢,取一合水服用,一日三次。加入郁李仁是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
犀角旋覆花湯可用於治療腳氣,這種病最初起源於嶺南地區,逐漸傳到江東。起初可能只感到輕微疼痛或麻木,或是兩腿腫脹,行走困難乏力,或者向上蔓延至腹部麻木,或時冷時熱,小便不通,呼吸困難,氣喘上衝喉嚨,呼吸急促,快要窒息,吃東西會嘔吐,無法吞嚥,氣逆上衝。
犀角,旋覆花,橘皮,茯苓,生薑,大棗,香豉,紫蘇莖葉
上八味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名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即本方。加白朮桂心防己黃芩前胡桑白皮。
降氣湯(元和紀用經),定上氣息鳴卒喘。便欲絕者。入口氣下。萬金不傳。
吳茱萸,桑白皮
白話文:
犀牛角、旋覆花、橘皮、茯苓、生薑、大棗、香豉、紫蘇莖葉,這八味藥一起服用,以排氣通便為度。崔氏將此方命名為小犀角湯。如果藥效不顯著,可以服用大犀角湯,也就是在原方基礎上加白朮、桂心、防己、黃芩、前胡、桑白皮。
降氣湯(記載於元和紀用經),用於治療上氣喘息、呼吸急促、快要斷氣的病人。服下藥後,氣順暢、呼吸通暢,效果顯著,是萬金不傳的秘方。
此外,吳茱萸、桑白皮也可用於治療相關症狀。
上㕮咀。分四處。每一。以水二升酒一升。煮三沸取清汁。作三服立驗。每煮成。入生薑汁一匙匕。煮一沸為準。自神龍致仕孟伊陽傳云。用無不效。案。醫心方引葛氏方。生薑同煮。不用汁。並無方名。又萬安方。引可用方降氣湯。治氣虛喘促。及大病後虛喘。於本方。
加五味子。蓋降氣之名。以元和紀用為藍本。和田泰純。於此方中。加犀角茯苓。名豁胸湯。專治腳氣上衝欲死者。又合之於沉香降氣湯。治心下急迫尤甚者。曾聞泰純長於診候。決死生於一視。蓋踵事刓精之所得也。然如其藥方。率屬浮泛。難以為準。獨此方不失古意。其力最峻。
白話文:
上腹部疼痛,分為四個部位,每個部位用兩升水、一升酒煮沸三次,取清汁服用三次,效果很快。每次煮沸後,加入生薑汁一小匙,再煮沸一次即可。神龍年間的孟伊陽傳授此方,效果十分顯著。據《醫心方》記載,葛氏方也使用生薑同煮,但不用薑汁,且沒有明確的方名。萬安方也引用降氣湯來治療氣虛喘促、大病後虛喘,在此基礎上加入五味子,更能降氣。元和紀以這個方子為基礎,和田泰純在此方中加入犀角茯苓,命名為豁胸湯,專門治療腳氣上衝導致快要死亡的病人。此外,他還將此方與沉香降氣湯結合,用於治療心下急迫症狀嚴重的患者。據說泰純擅長診斷,能憑藉觀察就判斷生死,這是他精益求精的結果。然而,他的藥方大多比較籠統,難以作為標準。只有這個方子保留了古方精髓,效果最為顯著。
可以奏功於切迫之際。
紫蘇子湯(千金方),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甘草,當歸,橘皮,大棗,生薑,桂心
上十味。案。腳氣痰喘上氣者。宜此方。方下云。困篤服此湯。今試之。此方不能敵因篤。古人之言。不可悉信也。局方易簡方。名之曰蘇子降氣湯。
沉香降氣湯(局方),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腸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
白話文:
在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奏效。
紫蘇子湯(出自《千金方》),可以治療腿腳無力、呼吸急促的病症。過去宋朝的湘東王在南州時,患上腳氣病,病情十分嚴重。服用此湯後,病情得到了很大改善。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甘草、當歸、橘皮、大棗、生薑、桂心,以上十味藥材。根據記錄,腳氣、痰喘、呼吸急促的患者,適合服用此方。方子下方寫著,病情嚴重的患者服用此湯,現在試驗一下,此方無法完全治癒因病情嚴重而引起的疾病。古人的話不可完全相信。這個方子簡單易懂,因此命名為蘇子降氣湯(出自《局方》)。
沉香降氣湯(出自《局方》),適合患有腳氣病,毒氣上衝,心胸脹滿,肢體浮腫的患者服用。
沉香,香附子,甘草,縮砂
上四味。鹽少許。沸湯點服。案。此劑皆辛溫。解鬱開壅。下氣散滯。故能治腳氣迫於心胸者。蓋此三方。其旨趣相均。緩急稍異。要在臨床之際。隨其劇易處置之耳。
小柴胡湯(傷寒論),治腳氣胸脅痞塞。寒熱如瘧者。
柴胡,黃芩,半夏,大棗,人參,甘草,生薑
上七味。按本方加常山。更覺有驗。千金常山甘草湯。可並攻。
杉木湯(證類本草本事方今據蘭臺軌範),唐柳柳州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榮陽鄭洵美杉木湯。服半日。食頃大小便三次。氣通塊散。
白話文:
沉香、香附子、甘草、縮砂這四味藥材,加少許鹽,用沸水沖泡服用。這個方子具有辛溫解鬱開壅、下氣散滯的功效,可以治療腳氣導致心胸鬱悶的症狀。
另外,小柴胡湯也能治療腳氣導致胸脅痞塞、寒熱如瘧的病症。小柴胡湯的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半夏、大棗、人參、甘草、生薑。如果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常山,效果更佳。千金常山甘草湯也有類似的功效,可以一起使用。
杉木湯則是用來治療腳氣導致的胸脅積塊、昏迷不醒等症狀。唐代柳柳州在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昏迷,胸脅積塊如石,瀕臨死亡,昏迷三日,無法認人。榮陽鄭洵美用杉木湯治療,服藥半日後,大小便三次,氣流通暢,積塊消散。
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個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
共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案。此煎法不明。恐有脫字。愚以意酌量。吳崐曰。杉木節質重而氣芳。質重則能達下。氣芳則能疏壅。橘皮味苦而厚。過於青皮。檳榔質實而重。等於鐵石。味厚則泄。質重則降。故能令邪氣大下。童便鹹寒物也。咸則能引邪氣。
以走濁陰。寒則能平熱氣。使不上逆。活人書。檳榔散。即此方變方。余嘗驗杉木。肉色紅者。為油杉堪用。白色者無效。
白話文:
取杉木節一大升、橘葉(無葉取皮)一升、大腹檳榔七個(碎之),以及童子小便三大升,一起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用。如果第一次服用後效果顯著,就停止服用第二次。古方記載方法不明確,可能有所遺漏,我只能憑藉推測來修改。吳崐說,杉木節質地沉重而氣味芳香,沉重有助於藥力下達,芳香有助於疏通阻塞。橘皮味苦且厚,比青皮更有效。檳榔質地堅硬沉重,如同鐵石,味道厚重能瀉下,沉重能使藥力下降,所以能使邪氣向下排出。童子小便味鹹性寒,鹹能引邪氣向下,寒能平熱氣,使之不上逆。活人書中的檳榔散就是此方演變而來。我曾親自驗證,杉木中肉色紅色的油杉可用,白色則無效。
風引湯(金匱),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徐靈胎曰。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
白話文:
風引湯 (《金匱》)
巢氏說:腳氣適合服用風引湯。
藥方:
- 大黃、乾薑、龍骨 (各四兩)
- 桂枝 (三兩)
- 甘草、牡蠣 (各二兩)
-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各六兩)
製法: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過篩。用皮囊盛裝,取三指量的藥粉,用井花水三升煮沸三次,趁溫服用一升。
徐靈胎曰:
此方乃針對臟腑之熱,非草木藥物所能散解,故用金石重藥,清熱解毒,從內部調理。
靈砂(局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
水銀(一升),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鐵銚。炒成砂子。或有煙焰。即以醋灑。候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煞干。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煆如鼎子。烈筆醮赤石臘。頻抹其處。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細末。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於五七丸。
案。此鎮墜之要藥。腳氣嘔吐。或上衝。或動氣甚者。皆用之。有殊驗。東坡有靈砂說。文繁不錄。宜閱。
白話文:
靈砂,用於治療上半身火熱、下半身虛寒,痰涎阻塞的病症。它能鎮墜降逆,調節陰陽,調和五臟,增強元氣。
將靈砂與水銀、硫黃混合,用新鐵銚炒成砂狀,如果有煙焰就用醋灑滅。研磨成細粉後,放入水火鼎中,用醋調和赤石脂,封口綁緊,用炭火長時間煅燒,直到火盡。取出研磨成細末,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空腹用棗湯、米湯或井花水送服,也可以用人參湯服用。劑量依病情的輕重調整,可增加至五七丸。
此方為鎮墜的重要藥方,適用於腳氣、嘔吐、上衝或氣逆嚴重等病症,療效顯著。東坡有關於靈砂的論述,篇幅較長,這裡不詳述,建議閱讀。
(附)凡嘔吐不納藥者。最難救療。藥入即吐。安能見功。胃口愈逆愈翻。萬難處分。記安政戊午。自夏涉秋。暴瀉流行。其症洞瀉傾盆。須臾發嘔吐。上翻下出。急者一二時。緩者一二日。脈絕即斃。時師以其不納。種種怪藥。強灌之。而一吐傾囊。束手俟死。愚偶閱幼幼集成。
載靈砂止嘔治驗。因試之多得功。其法仿局方。丸靈砂。如梧子大。初服三丸。次服五丸。久之服十丸。冷水送下。胃口已安。候不復吐。始用對症之藥。脫人於困卮不少。真扶危濟死之神丹也。
紫雪,崔氏療腳氣。毒遍內外。煩熱口中生瘡者方。活人書曰。大煩躁者。紫雪最良。案。千金翼與外臺分量不同。局方全據千金異。蘭臺軌範。減二消。用十分之一。黃金百兩。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吾師家據外臺。擬定劑量。精核的當。屢得偉功。因錄告後學。
白話文:
遇到嘔吐無法服藥的病人最難治療,藥物一吃就吐,怎麼可能見效?胃口越來越逆反,翻騰不止,實在難以處置。我記得安政戊午年,從夏天到秋天,流行著一種暴瀉症,症狀是腹瀉如傾盆大雨,很快就會開始嘔吐,上吐下瀉,嚴重者一兩個小時,輕者一兩天,脈搏消失就立刻死亡。當時的醫生因為病人無法服藥,就用各種奇奇怪怪的藥物强行灌下去,結果病人一吐就全吐出來,醫生束手無策,只能眼看著病人等死。我偶然翻阅《幼幼集成》,看到灵砂止呕的治疗验方,就尝试着用它,结果很多病人得到了效果。这个方法仿照局方,用灵砂制成丸药,大小如梧桐子。第一次服三丸,第二次服五丸,久了就服十丸,用冷水送服。胃口安定了,不再呕吐后,再用针对病症的药物治疗。这样就救了不少人脱离困境,真是起死回生的神药!
紫雪,是崔氏治疗脚气病,毒气遍布全身,发热口生疮的方子。《活人书》说,对于烦躁不安的病人,紫雪最有效。不过,《千金翼》和《外台》对药方成分的比例记载不一致,局方完全按照《千金》的记载,而《兰台轨范》则减少了二消,用量只有十分之一,并用一万页飞金代替百两黄金。我老师家按照《外台》记载,制定了药方的剂量,精益求精,非常准确,多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我记录下来,告知后人。
黃金(煮汁六合),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各六錢六分三釐五毛四絲)
上五味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六合。
玄參,升麻(各二錢二分一釐一毛八絲),羚羊角,犀角,沉香,木香(各六分九釐一毛二絲),丁子(一錢三分八釐二毛四絲),甘草(一錢一分五毛九絲)
上八味(八錢四分三釐四毛八絲),以前煮汁(合一升二合)煮取四合五勺入消石(一合二芍),芒消(二錢一分一釐八毛四絲)
上煎欲凝。入硃砂。(四分六釐八絲),麝香(一分七釐二毛八絲),攪調令勻。磁器收藏。藥成霜雪紫色。水調下。外臺。又曰服紫雪。強人一服二分。弱者一服一分。和水服。當利熱毒。按此方。藥品太雜。似無法度。用之傷寒中風驚癇腳氣等。其功殆不可言。蓋除祛熱毒。鼓盪神氣。要清涼之劑。非此方。不能達大症。信醫家必備之藥也。
白話文:
將黃金煮成汁液,再加入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每種各六錢六分三釐五毛四絲,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六合。另外,再加入玄參、升麻各二錢二分一釐一毛八絲,羚羊角、犀角、沉香、木香各六分九釐一毛二絲,丁子一錢三分八釐二毛四絲,甘草一錢一分五毛九絲,共八錢四分三釐四毛八絲,用先前煮好的汁液(共一升二合)再煮取四合五勺,加入消石一合二芍,芒消二錢一分一釐八毛四絲,煎煮至快要凝固時,加入硃砂四分六釐八絲,麝香一分七釐二毛八絲,充分攪拌均勻,放入磁器中保存。藥物成霜雪紫色,用水調服,外用或內服皆可。此藥方又名紫雪,體質強壯者每次服用二分,體質虛弱者每次服用一分,用水送服。此藥可有效清除熱毒。雖然此方藥材種類繁雜,看似缺乏規律,但對於治療傷寒、中風、驚癇、腳氣等症,其功效不可言喻。它能夠去除熱毒,振奮精神,屬於清涼之劑,是治療重症的必備良藥,是醫家必備的藥方。
養正丹(局方),療元氣虛虧。陰邪交蕩。正氣乖常。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呼吸不足。頭旋氣短。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陽氣欲脫。
水銀,硫黃(研細),硃砂(研細),黑錫(去滓枰與水銀結沙各一兩)
上用黑盞一隻。火上熔黑鉛成汁。次下水銀。以柳杖子攪勻。次下硃砂。攪令不見星子。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極細。用糯米粉。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粒。加至三十粒。鹽湯下。此藥升降陰陽。既濟心腎。
白話文:
養正丹(局方)
功效: 治療元氣虛虧、陰邪交戰、正氣失常、上實下虛、氣機升降失調、呼吸困難、頭暈氣短、中風昏迷、神志不清、陽氣將要離散等症狀。
藥材:
- 水銀 一兩
- 硫黃 一兩(研磨至細粉)
- 硃砂 一兩(研磨至細粉)
- 黑錫 一兩(去除雜質,與水銀混合,置於秤上,直到重量相等)
製法:
- 使用黑色瓦罐一個,置於火上,將黑鉛熔化成液體。
- 加入水銀,用柳條攪拌均勻。
- 加入硃砂,持續攪拌,直到看不見硃砂顆粒。
- 靜置片刻,再加入硫黃粉末,迅速攪拌成液體,並加入醋以滅火。
- 冷卻後取出,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將糯米粉煮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藥。
用法: 每服二十至三十粒,用鹽湯送服。
藥理: 本藥具有升降陰陽、滋補心腎之功效。
空心食前。棗湯送下。神效不可具述。易簡方曰。腳氣之患。入腹衝心。或見嘔吐之證。無法可療。千金以大黃利之。大黃性寒。病既深入。必難導達。是速其嘔吐也。不若用養生丹。或黑錫丹。來復丹之類。煎降氣湯。嚥下。更須多服。以大便通利為度。腳氣無補法。此有利性。
即非補藥。服之無疑。
案。腳氣頑痹不仁。緩縱不隨。行動難澀。轉筋屈倒。是其常態。不足大畏。但膻中動劇者。大可畏。須決意救療之。不論乾溼。胸脅逆滿。氣上急迫者。其變起於不測。寬者猶延日。但動氣奔騰。毒氣迫心。氣喘不停。自汗數出。其脈短促沉伏。嘔吐不止者。皆屬死候。方此之時。
非草根木皮可衡抗。非金石猛厲。咄嗟之間。何能奏凱。不可憚其峻。束手待斃也。
白話文:
空腹時服用,用紅棗湯送服,效果神奇無法一一描述。簡單的方子說,腳氣病症會深入腹腔,衝擊心臟,可能出現嘔吐的症狀,難以治療。千金方用大黃瀉下,但大黃性寒,病症已經深入,難以導達,反而會加速嘔吐。不如服用養生丹、黑錫丹、來復丹等藥,煎成降氣湯,服下,並要多服,以大便通暢為度。腳氣病沒有補救方法,這些藥物具有瀉下作用,即使不是補藥,服用也是無疑的。
腳氣頑固麻痺,肢體不靈活,行動困難,抽筋跌倒,都是常見的症狀,不必過於害怕。但是,如果膻中部位劇烈跳動,就非常危險,需要下定決心治療。無論是乾咳還是濕咳,胸脅脹滿,氣喘急促,變化都不可預測。輕症還能延緩幾天,但如果氣血奔騰,毒氣逼迫心臟,氣喘不止,自汗不止,脈搏短促沉伏,嘔吐不止,都是死亡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
草藥木皮無法對抗,金石猛藥也無法在瞬間奏效。不要害怕藥性峻猛,束手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