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麻痹

水毒有壅塞表氣。使血氣不宣通者。謂之麻痹。所謂乾腳氣是也。至其甚者。搔皮膚如隔衣。謂之不仁。有機關緩縱。筋絡弛解。不能收攝者。謂之嚲曳。又血氣相搏疼痛者。屈弱不能起者。轉筋攣急者。雖證候有等。並系水毒所為。今驗之患者。腳弱而麻痹強者。多不為腫。

小便不利者。雖發腫氣。無有及周身。足脛大腫者。麻痹及少腹少。麻痹強者。腫氣必少。其脈滯緩。皮膚枯瘦者。亦屬輕症。脈沉而實者。則水道閉塞。而其腫填滿一身。是其初起。辨痹與腫之大較也。又有麻痹漸逆。入少腹。過膻中迫心肺者。其脈必數急。動氣奔騰。嘔吐不止。

呼吸短息。肩息煩悶。是衝心之兆。死在旦夕。不可一刻失治也。

白話文:

[麻痹]

如果體內的水分代謝失調,造成體液瘀積,阻塞了身體的正常氣血循環,我們稱之為麻痹。這類情況就像俗稱的乾腳氣。當病情加劇,患者可能感覺不到觸碰,就像穿著衣服被搔抓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感覺喪失。若關節鬆弛,肌肉和神經失去彈性,無法正常收縮,我們稱之為拖拉或垂腕。再者,若血液和氣體在體內相互衝突造成疼痛,導致肌肉萎縮無法站立,或是肌肉緊繃抽搐,這些症狀雖然各異,但都跟水分代謝失調有關。根據臨牀經驗,許多患者腳部無力且伴有麻痹,但不一定會出現浮腫。

如果患者小便不通暢,即使出現了浮腫,也不一定遍及全身。小腿嚴重腫脹的人,通常麻痹感較輕微;相反地,若麻痹感強烈,浮腫的情況通常較輕微。從脈象來看,脈搏遲緩、皮膚乾枯消瘦的患者,病情相對輕微。然而,若脈象深沉且堅實,表示尿路可能已經堵塞,全身浮腫,這是病程初期判斷麻痹和浮腫的重要依據。另外,若麻痹感逐漸向上蔓延,到達下腹部,甚至影響心肺功能,脈象會變得快速且緊張,氣喘不止,嘔吐連連,呼吸困難,這是心臟受壓的徵兆,隨時可能死亡,必須立即就醫治療。

2. 候脈

脈者,醫門之法律。淺深緩急系焉。安危存亡判焉。不可不最詳也。夫血之在於心臟,出者為經,入者為絡。人身中血氣所注,經脈所輸,外則皮毛肌肉,內則藏府關節。凡腠理之所通會,猶張網羅,會合環回,上下來往,自有生之初,至衰老之終,晝夜運行,無有間斷。神氣雖睡,血氣無睡。是肺藏開闔之機所然也。乃人身有病,則經脈不順利,或沸騰,或凝泣,或緩或急,或實或虛,必徵諸脈行而知焉。古來診脈者,專於薄肉處候之,曰三部,曰扶陽,曰人迎,按方寸之地,切微末之動,而決生死者,似近誣。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何也?人之所以生,因飲食,其要以胃氣為本也。素問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蓋脈者,血之體而氣之用也。活潑流動,得中土之精英,得者生,失者死。故氣之盛者,血行疾而脈強大,氣之衰者,血行遲而脈弱小。是故生機熄,則脈亦絕矣。是所以胃為原也。

中藏經曰:「腳氣之病,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口眼不定,左手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右尺中脈絕者是也。」又千金舉三品之脈,曰:「病人脈浮大而緊駃,此是三品之最惡脈。或沉細而駃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外臺引蘇長史曰:「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自三十年,凡見得此病者數百,脈沉緊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差。」

余亦屢驗之。腳氣不論乾溼,緩為吉,急為凶,短促為險,沉伏為死。須量人之少長肥瘠,與病之緩急劇易而救療之。至生死存亡之機,應手得心,不可筆以傳,不可言以說,存之於其人。

白話文:

[診脈]

脈象在醫學領域中就如同法律一般,其深淺、緩急都關係著病人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判斷出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對於脈象的掌握必須要非常詳細和精確。血液在心臟中循環,流出的部分稱為經脈,流入的部分則稱為絡脈。人體中的血液和氣息流通,經脈運送,從皮膚、肌肉到內臟、關節,所有部位都互相聯繫,如同張開的網,環繞全身,自出生至老死,日夜不停地運轉,即使在睡眠中,血液和氣息依然不會停止運行。這是因為肺臟開闔功能的作用。

當人體生病時,經脈的運作就不會順暢,可能出現沸騰、凝滯、緩慢、急速、充實或虛弱等現象,這些都可以從脈象中看出。古人在診脈時,通常專注於皮肉較薄的地方,稱為三部、扶陽、人迎等部位,通過按壓寸方之地,感受微小的脈動,就能判斷生死,這似乎有些誇大,然而古人卻能以此準確診斷,幾乎不出錯。這是因為人的生命源於飲食,以胃氣為根本。《素問》中提到,正常人的氣息來自胃,胃是人體氣息的根本。若人體缺乏胃氣,即表示逆境,逆境即意味死亡。脈象是血液的形態和氣息的表現,活潑流動,吸收了中土的精華。得到精華者生存,失去精華者死亡。因此,氣息旺盛的人,血液流動迅速,脈象強大;氣息衰弱的人,血液流動緩慢,脈象微弱。所以,當生命力消逝,脈象也會跟著消失,這就是為什麼胃氣是生命源泉的原因。

《中藏經》指出,腳氣病如果影響到心臟和腎臟,十分危險,很難治療。若進入心臟,病人會感到恍惚、記憶力衰退、嘔吐、食慾不佳、睡眠品質差、口眼不協調,左手寸脈時大時小,時有時無。若進入腎臟,腰部和腳部會腫脹,小便不通,不斷呻吟,眼眶和額頭出現黑色,氣息時常衝擊胸腹,呼吸困難,兩側尺脈消失。《千金方》列出了三種最惡劣的脈象:浮大而緊的脈象,或沉細而緊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同樣危險。前者表示疾病在體表,後者表示疾病在內部,治療方法類似,需根據病情調整。蘇長史在《外臺祕要》中提到,腳氣病有三種脈象,緩脈較輕,沉緊脈較重,洪數脈最嚴重。三十年來,我見過數百個腳氣病患者,發現脈象沉緊的患者大多死亡,洪數脈的患者都能存活,緩脈的患者不需要治療也能自愈。我多次驗證這個理論,無論腳氣病是乾性還是濕性,緩脈都是吉祥的,急脈則是凶兆,短促的脈象表示病情危急,沉伏的脈象表示病情危急,需要根據患者年齡、體型和病情的輕重進行治療。至於生死存亡的關鍵,無法用筆墨傳達,無法用語言描述,只能由醫生根據經驗和直覺去把握。

3. 候膻中

人身中。莫不有動氣。而動氣亦察病之一端。獨於腳氣。動氣之候居重矣。夫心與肺互相應。心以出納血脈。肺以橐籥呼吸。俱系至貴之地。水毒沖之。生機即絕矣。膻中者。經血二脈之大幹。出自心藏。而達周身之本。乃候膻中者。察血之本也。診手足者。候血之標也。標本相照。

源委互參。決死生判劇易。莫切於此矣。夫水毒潛匿心胸。阻閡血隧。則血往而無所還。逆行而逼心。值此之際。動跳築築然。見於膻中。譬猶奔泉之激石。洪流之觸洲。水怒浪翻。所以水之迫心胸。可徵矣。又方其初起。有忽然見跳動者。是尤急候。其禍不可測。又雖有短息嘔吐心胸煩悶等惡候悉備焉。

而膻中無動者。必無衝心之虞。宜甄別之。而決死生於其初矣。

白話文:

在人體之中,沒有一處不存在著活躍的氣息,而這種氣息的狀態,實際上也是診斷疾病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對於腳氣病來說,氣息的變化更是關鍵。心臟和肺部彼此呼應,心臟負責血液的輸送,肺部負責氣息的呼吸,這兩個器官都是人體極為重要的部位。如果水毒侵犯到這些地方,生命的活力就會立即消失。

膻中,是經絡和血液兩大系統的主幹,源自心臟,並貫穿全身,因此,診察膻中的狀況,實際上就是在觀察血液的根本。診斷手腳的狀況,則是在觀察血液的表象。表象和根本相互對照,從根源和結果相互參照,對於判斷生死、區分病情的輕重,沒有比這更直接的了。

當水毒潛伏在心胸之間,阻塞了血液的通道,那麼血液流動時就沒有迴路,反向流動並逼近心臟。在這樣的時刻,會在膻中出現劇烈的跳動,就像是奔騰的泉水撞擊石頭,或是洶湧的河水撞擊沙洲,水勢暴漲,波浪翻滾,從這裡可以看出,水毒對心胸的侵擾程度。

另外,在疾病剛開始時,如果突然出現劇烈的跳動,這是極為緊急的症狀,後果無法預測。即使有短促的呼吸、嘔吐、心胸煩悶等不良症狀,但如果膻中沒有出現跳動,那麼心臟被衝擊的風險就不高,必須要區分清楚,以便在疾病的初期就能做出生死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