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並病

腳氣與諸病相併者。傷寒痢後。瘧後產後。往往發之。蓋五內未調。氣血不健。而生一種水氣者是也。宜照合前款。審病之淺深緩急。而為之處療。此編所舉者。蓋緩治之策也。然忽之。則命亦忽諸。溺之之責。我得辭哉。

崔氏八味丸(金匱),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茯苓,桂枝,牡丹皮,附子

上八味。案。蓋此方據蘇長史腳氣因於腎虛之說。則當編之於內因中。然功力迂慢。非猛制水毒之劑。仍收入於茲。又案。此方和血滲濕之劑。加以附子之健悍。行地黃之濡滯。使頹惰之氣。斡旋於經墜之中。施之於諸病後。少腹頑痹。腰脛委弱。帶腫氣。淹留彌日者。每見殊效。

白話文:

腳氣常與其他疾病合併出現,例如傷寒、痢疾、瘧疾、產後等等。這是因為身體內部失調,氣血虛弱,導致水氣積聚。治療時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對症下藥。雖然這裡列舉的治療方法偏向於緩和調理,但如果忽視病情,後果不堪設想。

崔氏八味丸用於治療腳氣上攻,導致小腹麻木不仁。方劑由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茯苓、桂枝、牡丹皮、附子組成。此方根據蘇長史認為腳氣源於腎虛的理論,應屬於內因導致的腳氣。但其療效緩慢,不適合快速清除水毒,所以仍收錄在此。此方兼具和血滲濕及溫陽健脾的功效,附子溫陽壯氣,地黃滋陰補腎,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各種疾病後遺症導致的小腹麻木、腰腿無力、腫脹等症狀,療效顯著。

如腳氣上入。毒氣撞心。恐非此萬所對也。又案。此方仲景所制。而治腳氣上入者出於崔氏所傳。故標以崔氏。崔氏名知悌著纂要方十卷。見舊唐書經籍志。吳昆方考載。漢武帝病渴。仲景為處此方進之。無稽之談。不足信。又王海藏醫壘元戎。引易老云。八味丸。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語原繫於王大僕素問注語。薛己專取此語。附會八味六味二丸。為補腎益精之說。遂開誨淫誘欲之路。此藥元無壯陽之效。且非所制之本意。甚矣其為惑也。

又按。嚴氏於本方中。加牛膝車前子。名加味腎氣丸。治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又張璐玉本方加沉香。治腳膝枯瘦色淡。小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氣喘急。

白話文:

如果腳氣往上入侵,毒氣衝擊心臟,恐怕就不是這味藥所能應付的。另外,根據記載,這個方子是張仲景所創,但治療腳氣上入的方法是從崔氏傳承而來,所以標明為崔氏方。崔氏名叫知悌,著有《纂要方》十卷,記載於《舊唐書·經籍志》和《吳昆方考》中。傳說漢武帝患病口渴,張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但這只是無稽之談,不可信。王海藏在《醫壘元戎》中引用《易老》說:「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段話原本是王大僕對《素問》的註釋,薛己借用這段話,強行將八味丸和六味丸與補腎益精聯繫起來,於是就開闢了誨淫誘欲的道路。其實這藥原本沒有壯陽功效,更不是創制者的本意,實在是令人迷惑。

另外,嚴氏在這個方子中加入了牛膝和車前子,命名為「加味腎氣丸」,用於治療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張璐玉則在這個方子中加入了沉香,用於治療腳膝枯瘦色淡、小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氣喘急。

千金一方,治腳氣氣血凝滯者。

大黃,木香,生薑,檳榔,枳實,橘皮,甘草

上七味。案。此方原千金方。山脅氏加桂枝紫蘇。治腳氣兼痞積者。尤有驗。

蘇恭防己湯(外臺),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上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者。

桑白皮,大豆,防己,橘皮,茯苓,麻黃,生薑,旋覆花,杏仁,紫蘇莖葉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腳氣氣血凝滯的方子,用大黃、木香、生薑、檳榔、枳實、橘皮、甘草七味藥材組成。這個方子源自《千金方》,山脅氏在原方基礎上加了桂枝和紫蘇,治療腳氣兼有痞積的患者,效果尤為顯著。蘇恭的《外臺》中記載的防己湯,主要用來治療身體脹滿、小便澀、上氣下喘、痰多難以進食、進食後腹脹的症狀。防己湯的藥材包括桑白皮、大豆、防己、橘皮、茯苓、麻黃、生薑、旋覆花、杏仁、紫蘇莖葉。

上十味。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加茱萸。熱多加玄參。

烏苓通氣湯(萬病回春)

烏藥,當歸,芍藥,香附,糖球,陳皮,茯苓,白朮,檳榔,玄胡,澤瀉,木香,甘草,生薑

上十四味。惡寒加吳茱萸。案。此方。疝家患腳氣。腰腳麻痹。或下部帶腫氣者。殊有功。

三和散(局方),治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

白話文:

十味藥方,能消腫氣、通小便。如果患者偏寒,可以加茱萸;如果偏熱,可以加玄參。

烏苓通氣湯,出自《萬病回春》,包含烏藥、當歸、芍藥、香附、糖球、陳皮、茯苓、白朮、檳榔、玄胡、澤瀉、木香、甘草、生薑等十四味藥材。如果患者惡寒,可以加吳茱萸。此方主要治療疝氣、腳氣、腰腳麻痹,以及下部帶腫氣等症狀,療效顯著。

三和散,出自《局方》,主要治療腳氣上攻,引起胸腹滿悶、大便不通等症狀。

大腹皮,紫蘇,獨活,沉香,木瓜,川芎,白朮,木香,甘草,檳榔,橘皮

上十一味。案。此方原出於傳家秘寶。名大三脘散。治三焦氣逆。解大便秘滯。下胸脅滿脹。沉陳蘇檳開滯破郁。川芎散血滯。獨活逐水濕。木瓜利筋絡。術甘調和脾胃。夫氣血壅滯。則筋脈不利。三焦不和。則運輸不健。一用此湯。鬱滯開而三焦通。所以有三和之名也。

澤漆湯(聖濟),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白話文:

大腹皮、紫蘇、獨活、沉香、木瓜、川芎、白朮、木香、甘草、檳榔、橘皮,這十一味藥材組成一個方劑,名叫「三脘散」,是祖傳秘方。它可以治療三焦氣逆、解除大便秘結、緩解胸脅滿脹等症狀。其中,沉香、蘇葉、檳榔可以開滯破郁;川芎可以散血滯;獨活可以祛除水濕;木瓜可以利筋絡;白朮、甘草可以調理脾胃。氣血淤滯會導致筋脈不通暢,三焦失調會影響氣血運行,這個方劑可以疏通氣血,調和三焦,因此得名「三脘散」。

另一個方劑名叫「澤漆湯」,出自《聖濟總錄》,主要治療痢疾後引起的腫脹、氣喘咳嗽、小便帶血等症狀。

澤漆葉,桑根白皮,郁李仁,杏仁,人參,白朮,陳橘皮

上七味。案。本草澤漆味苦微寒。主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凡精氣衰憊。峻猛之劑。恐不能堪。故不得不取之於滲利。

實脾散(本事方),治陰水。

木香,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乾薑,甘草

上七味。案。嚴氏濟生方所載。實脾散。治水腫。比此方。多厚朴白朮茯苓木瓜。蓋嚴氏原於本事。加四味。醫學綱目實脾散。同本事。嚴氏一時太醫。後世以為實脾之祖者謬。

白話文:

澤漆葉、桑根白皮、郁李仁、杏仁、人參、白朮、陳橘皮,以上七味藥材,根據本草記載,澤漆味苦微寒,主治腹水、四肢和面部浮腫。但對於精氣衰憊的人來說,峻猛的藥性可能難以承受,因此必須選擇滲利作用的藥材。

實脾散出自《本事方》,用於治療陰水。

木香、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乾薑、甘草,以上七味藥材,出自嚴氏《濟生方》,也稱為實脾散,用於治療水腫。與其他版本相比,嚴氏方多了厚朴、白朮、茯苓、木瓜。嚴氏方是在《本事方》的基础上加了四味藥,但《醫學綱目》的實脾散與《本事方》相同。後世將嚴氏稱為實脾之祖是不正確的。

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遍身如爛瓜。喘滿倚息。不能轉側。

茯苓,麥門冬,澤瀉,白朮,紫蘇,檳榔,桑白皮,木瓜,陳皮,砂仁,木香,燈草,大腹皮

上十三味。愚每用之於水腫腳氣混淆者。加郁李仁更效。然未詳出於何書。姑據方賢奇效良方。並錄於此。證治準繩。醫宗必讀。醫燈續焰。畢載此方。稱其功。

主腳氣大便澀方(千金月令)

大黃(五兩),大麻(三兩)

上二味。羅大黃為末。和麻仁。以蜜為丸。

紅豆煎(家方),治水腫。嚴斷米粟專食菽麥。令疏通水毒。本林一一烏秘方。

白話文:

導水茯苓湯用於治療全身水腫,患者就像爛西瓜一樣,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能倚靠著休息,無法翻身。方劑包括茯苓、麥門冬、澤瀉、白朮、紫蘇、檳榔、桑白皮、木瓜、陳皮、砂仁、木香、燈草、大腹皮。對於水腫和腳氣混淆的患者,可以加郁李仁,效果更佳。至於此方出自何書,尚不清楚,但據方賢奇效良方所記載,療效甚佳,所以收錄於此,供醫者參考。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治療腳氣並伴隨便秘的方劑,稱為「主腳氣大便澀方」,出自《千金月令》,由大黃和大麻組成,將大黃研磨成粉末,與大麻仁混合,用蜂蜜製成丸劑服用。

另外,還有用紅豆煎煮來治療水腫的家傳秘方,嚴禁食用米和粟,只能吃豆類和麥類,以利於水毒的排泄。

起廢湯(家方),腳氣日久。腰腳瘦削。或攣急。或麻痹。或骨痿嚲曳。一切虛羸。用之滋養。

針砂丸(家方),治胃虛一身洪腫者。余家每用鋼鐵。(鐵家所磨鑢細末)

季仲南永類方云。腫藥用鐵蛾及針砂。入丸子者。一生須斷鹽。蓋鹽性濡潤。腫者再作。不可為矣。此說信然。

高蜜丸(家方),治腫滿。

絲瓜(十匁燒存性),巴豆(一匁去皮熬研如脂)

右二味。煉蜜丸如梧子大。強人初服五分。弱者半之。此方原出香祖筆記。元鮮于伯機。記杭醫宗會之者。善治水蠱。以乾絲瓜一枚去皮。剪碎入巴豆。黃色為度。去巴豆用絲瓜。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候米黃色。去絲瓜研之。為末。和清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

白話文:

起廢湯,是民間流傳的方子,用於治療久患腳氣,導致腰腿瘦削、僵硬、麻木或骨骼萎縮無力等症狀,以及一切虛弱無力的情況,可以滋養身體。

針砂丸,也是民間方子,用於治療胃虛導致全身浮腫的情況。我的家族常使用鋼鐵(用鐵器磨成的細末)來治療。

季仲南永類方記載,治療腫病的藥物要用鐵蛾和針砂,製成丸藥服用。一生都必須戒掉鹽,因為鹽性潤濕,會使腫病復發,不可再用鹽。這說法確實可靠。

高蜜丸,是民間方子,用於治療身體腫脹。

用絲瓜(十錢,燒成灰存留藥性)、巴豆(一錢,去皮熬成油狀)兩種藥材,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體格強壯者每次服用五分,體弱者服用一半。這個方子出自香祖筆記,元朝鮮于伯機記錄在杭醫宗會,善於治療水蠱。方法是取乾絲瓜一個,去皮切碎,加入巴豆,直到呈黃色為止。去除巴豆,用絲瓜炒陳倉米,米量與絲瓜相當,待米呈黃色後,去除絲瓜研磨成粉,用清水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粒。

皆愈。宗言巴豆逐水。絲瓜象人脈絡。去而不用。藉其氣以引之也。予試之。洞瀉如傾。用之於水腫膨脹。間覺有效。但腳氣忌巴豆之說。見於後條。

化毒丸,治痿癖不能起者。

薰陸(一匁),大黃,雞冠雄黃,亂髮霜(各三匁),生生乳(一匁)

右五味糊丸。此藥剛烈。慎勿過用。二三分至四五分。服後有發赤疹者。有為發熱者。皆中肯綮也。宜止後服。若服後覺瞑眩者。宜飲冷水吃冷粥。立定。

友人淺田識此曰。此方原出陳司成黴瘡秘錄。癸字化毒已字化毒之類耳。山脅氏拔其精英。為五味。治諸頑痼沉滯之病。案。生生乳奇功靈驗。不可勝紀。然未詳其所始。蓋起於天宮瘍醫歟。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玄注云。五毒者。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

白話文:

所有病人都好了。古籍記載巴豆可以瀉水,絲瓜像人體的脈絡,不去除它,而是利用它的氣息來引導藥性。我試過這種方法,瀉得很通暢,就像傾倒一樣。用它來治療水腫,偶爾感覺有效。不過,腳氣忌用巴豆的說法,後面會提到。

化毒丸,用來治療痿癖不能起身的病症。

薰陸(一匁)、大黃、雞冠雄黃(各三匁)、生生乳(一匁)

以上五味藥材,將其糊成丸子。此藥性猛烈,不可過量服用,每次服用二三分至四五分。服藥後出現發紅疹或發熱,都是藥性發揮的正常反應,應該停止服用。如果服用後感到頭昏眼花,就應該喝冷水、吃冷粥,並靜坐休息。

我的朋友淺田識認為,這個藥方出自陳司成的《黴瘡秘錄》,屬於癸字化毒、已字化毒一類的方子。山脅氏精選了其中的精華,製成五味藥丸,用來治療各種頑固沉積的疾病。生生乳功效奇特,藥效顯著,不可勝數,但其起源尚不清楚,可能是天宮瘍醫發明的。治療瘍瘡要用五毒藥攻治,鄭玄註解說五毒是指五種有毒的藥物。現在醫方中有很多五毒藥,將其製成合黃堥。

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是乃生生乳之祖。陳氏曰。如水銀一物。得雲母礜石同煉。其毒即解。不比粉霜輕粉之酷烈也。配風藥而治大麻風。配癆藥。而治傳屍癆。配蟲藥而治諸蟲疾。配膈藥而治噎塞翻胃。

配瘡藥而治頑毒頑癬久漏骨痛。種種奇效。不獨治廣瘡毒氣之聖藥也。

白話文:

將膽石、丹砂、雄黃、礜石、磁石放入一起,燒製三日三夜。其煙氣向上飄浮,用雞毛掃取之,然後塗抹於傷口。腐肉破骨者,即可盡數去除。此乃生生乳之祖。陳氏說,如同水銀一樣,若與雲母、礜石一同煉製,其毒性即可解去,與粉霜、輕粉的毒烈不同。

配以風藥,可治大麻風;配以癆藥,可治傳屍癆;配以蟲藥,可治各種蟲疾;配以膈藥,可治噎塞、翻胃。

配以瘡藥,可治頑毒、頑癬、久漏、骨痛,其效用奇特多樣,不只是治廣瘡毒氣的聖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