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補瀉

補瀉者,治療之大綱,死生之所繫,最不可苟且鹵莽也。蓋腳氣之為恙,系精虛邪實之症,瀉之則速死,補之則促命,二者不可行之。其故何?蓋水毒不在腸胃,在於膜外,而混淆血脈,環回百體,終上騰於心肺,其候為胸脅滿悶,下氣喘急,嘔吐中心。若誤下之,一旦雖減其勢,反激生卒然不測之變。治之,惟當以漸分泌水毒,輸之尿道,其意與水腫忌下藥正同。夫尿者,膀胱之津液,血之所化也。故尿之通塞,必徵之於氣血之流動。昧者不達此理,孟浪貪效,妄施攻擊,不止害胃氣,速其死更急。若誤補之,水毒愈郁,經脈愈閉,胸脅脹滿,心煩嘔逆,助上奔之勢,蹙命期。古人以為壅疾,雖補瀉殊途,其害性命者則同焉。難經有虛虛實實之戒,亦以此爾。故漫用補瀉,不至殺人者,雖有寡焉。千金方說補瀉甚簡,聖惠方敷演為說,頗為精確,錄備參考。曰夫腳氣病者,雖虛羸,不可多服補藥,補藥令人心腹脹氣實便死,非瀉不瘥,又不可見虛而不瀉也。見氣實而死者甚眾,十中無一人服藥致虛而殂者。縱甚羸,亦須微微通泄,亦宜時取汗也。其有太虛者,微用補藥助之。

白話文:

【補瀉】

補瀉,是治療中的大原則,關乎生死,絕不能輕率草率。腳氣這種病,是由於精氣虛弱、邪氣充實所致,如果用瀉法,病人會迅速死亡;如果用補法,也會加速病情惡化。為何如此?因為水毒並不在腸胃,而是滲透到組織間,混亂血液,影響全身,最終影響心肺功能。病症表現為胸脅滿悶、下氣喘急、嘔吐心煩。如果錯誤地使用瀉法,雖然一時可以減輕症狀,但可能引發突發性的嚴重變化。

治療應緩慢排泄水毒,導入尿道,這和水腫病忌用瀉藥的道理相同。尿液由膀胱產生,由血液轉化,因此尿路是否暢通,與氣血循環息息相關。不懂的人,貪圖快速療效,胡亂使用攻伐藥物,不僅傷害胃氣,甚至加速死亡。如果錯誤地使用補藥,水毒會更加淤積,經脈更加閉塞,胸脅脹滿,心煩嘔吐,助長病情,縮短壽命。古人認為這是壅塞病,雖然補瀉方法不同,但對生命都有危害。《難經》中就有「虛虛實實」的警告,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隨意使用補瀉,不致於殺人的案例很少。《千金方》對補瀉的說明非常簡略,《聖惠方》則詳細闡述,值得參考。腳氣病患者,即使虛弱,也不能過度服用補藥,否則會導致心腹脹滿,氣血凝結,甚至死亡。不用瀉法無法痊癒,但也不能見到虛弱就不用瀉法。因氣實而死亡的患者很多,十個人中,沒有一個是因服藥導致虛弱而死亡的。即使非常虛弱,也應適當排泄,並適時出汗。對於極度虛弱的患者,可少量使用補藥輔助治療。

2. 食戒

人之所以生,因飲食滋養身體,以餌為主。然此病禁粱肉滋味,不可不最嚴也。其故何也?膏粱者,其性油膩,平時多吃,猶膠滯血液,沮其宣布,況其嬰病,藥力難達,斃命必矣。病者能守禁忌,斷乎無有不效之藥。嚴斷膏滋,淡泊攝養,古來以為良策。其可吃者,不過紅豆碎麥平淡滲通之品。

患者犯戒,責效於草根樹皮則非也。凡人好良膏滋,不能中土為之分布,腸胃阜敦,身體肉脹,是以豪家多病,而蓽門少患。王公貴人,身無操作之勞,體有暖飽之佚,不唯蓽屋之宴安,更擁衽席之翠珠,頤養過厚,體力軟脆,以故患腳氣水腫者,十居七八。藜藿之家,則吃蔬取勞,

以堅筋骨,以運氣血,病之難犯,不外於此也。東坡蔬食三益之說有云:寬胃以養氣。病家能曉此理,省膏滋,而服藥石,何憂其不瘳。此不特療腳氣,戒之乎平生,則攝生保壽必可期矣。

白話文:

[飲食禁忌]

人的生命得以延續,全靠飲食來滋養身體,食物是生存的根本。然而在生病期間,必須嚴格禁止食用精緻的糧食和肉類等美味佳餚,這一點極為重要。這是因為,這些食物質地油膩,即使在健康的時候,吃多了也會使血液變得粘稠,阻礙血液循環。更何況是在生病期間,這會讓藥物難以發揮作用,進而危及生命。如果病人能遵守飲食禁忌,那麼幾乎所有藥物都會有效。遠離油膩滋補的食物,保持清淡的飲食,這是古人認為的保養身體的好方法。適合吃的,不過是一些像紅豆、碎麥等平淡又能幫助排濕的食物。

如果病人違反了飲食禁忌,卻期待草藥或偏方能治癒疾病,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一般人喜愛食用滋補的美食,但這些食物無法被身體均勻吸收,反而會造成腸胃負擔,導致身體浮腫。因此,富貴人家往往容易患病,而貧窮人家的疾病相對較少。貴族們不需要勞動,身體常處於溫暖飽足的狀態,他們不僅享受著普通人家的安逸,更有美女相伴。過度的養生,使得他們的身體變得脆弱。因此,患有腳氣、水腫的人,十個中有七八個都是貴族。而貧窮人家,他們以蔬菜為食,通過勞動強健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不容易生病。生病的原因,大抵不過如此。

蘇東坡曾說,清淡的飲食可以養胃、養氣。如果病人明白這個道理,避免食用油膩滋補的食物,而選擇藥物治療,那麼病痛自然會得到緩解。這不僅可以治療腳氣,如果一生都遵守這樣的飲食原則,那麼養生延壽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3. 外因

外因。得之於侵雨涉水。或坐臥濕地。或勞勩中風。或飢飽不時。若大兵之後。若凶慊之時。蓋系壅塞表氣。凝滯氣血之所致也。靈樞曰。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身形之虛而客之。正謂之也。蓋氣血者。如車輪。邪或乘之。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噓之。血主濡之。灌溉筋脈。

升降有常。自然運行。今邪犯肌肉。是以水血否澀。而鬱蓄成毒。內則浸漬藏府。外則流溢皮膚。古謂之緩風。又謂之濕痹。謂之腳氣。其狀貌有麻痹不仁者。有攣筋疼痛者。有心腹脹急者。有寒熱煩渴者。有小便短少者。有驚悸迷亂者。有足脛浮腫者。其末路。遂並歸於衝心。

然較之乎由內者。其勢稍緩。治法皆取之於發泄表氣運動水血之劑。風濕血痹。雖稍異其因。至其情機。則同焉。是所以須桂麻朮附之品也。

史載腳腫。今拈出證由外因者。梁武帝大通三年。侯景圍建康。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隋煬帝大業元年劉方徵林邑。士卒腫足。死者什四五。後梁紀。會陰雨積旬。黃澤道險。堇泥深尺余。士卒援藤葛而進。皆腹疾足腫。

死者什二三。醫宗金鑑。載青腿牙疳門。北路隨營醫官陶起麟。言其治法。內地人。初居邊外。得此症。十居八九。蓋中國人。不耐邊外嚴寒。更坐臥濕地。致腿青腫。內體頑硬。步履艱難。又緣缺少五穀。多食牛羊等肉。胃火上熏致下疳。按如此症。古所未聞。思亦後世。

因地氣寒濕。發此種毒。因想。方今江戶士人。多充北營。恐亦嬰此患。庶幾令其土醫人預慮治方。

烏頭湯(金匱),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甘草,川烏,黃耆,芍藥

右五味。內蜜煎中。更煎之。案。此方用之於外因腳氣。閉塞表氣者。治關節疼痛。肌肉頑痹。君以麻黃通表氣。開痹著。臣以芍藥。緩和筋絡。黃耆逐水固表。助以烏頭雄烈。驅寒燥濕。且甘蜜之和潤。可濡血養液。五味相合。其勢翕翕。行於肌肉關節之間。如此而外之凝滯者行。內之冷結者去。是長沙化工之妙手。

麻黃加朮湯(金匱),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術

上五味。案。此方表氣壅滯。血凝氣陰。不快於運行。故麻桂以達表。杏術以逐水。綢繆失治。必變浮腫。至壅滯較深者。則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生薑,知母,術,防風,附子

右九味。案。此方治歷節之劑。今用之腳氣。能治痛痹轉筋不仁。蓋人之氣血。得溫則流動。遇寒則凝冱。淫溢於肌肉。攔陰表氣。是以桂麻防風之辛燥。開表行氣。知芍戮力。調和血液。於其間加附子。走濕邪於經隧中。助桂麻為驅逐。術能祛表裡之水。姜以其辛溫。使諸藥宜行也。

白話文:

外因導致的疾病,是因為侵雨涉水、坐臥濕地、勞累受風、飲食無度等原因。例如戰亂之後或環境惡劣之時,都會導致表氣壅塞,氣血凝滯。正如《靈樞》所說:「虛邪不能獨傷人,必因形體之虛而客之」,這正是此病的道理。氣血就像車輪,邪氣乘虛而入。心主血,肺主氣,氣能推動血行,血能滋養筋脈,氣血升降有序,自然運行。如今邪氣侵犯肌肉,導致水液運行不暢,淤積成毒,內則浸漬臟腑,外則流溢皮膚。古人稱之為緩風、濕痹或腳氣。症狀表現為麻木不仁、筋攣疼痛、心腹脹滿、寒熱煩渴、小便短少、驚悸恍惚、足脛浮腫等,最終可能危及心臟。

然而,與內因相比,外因導致的疾病病情較為緩慢。治療方法都以疏通表氣,促進水液運行為主。風濕血痹雖然病因略有不同,但病理機制卻是相同的,因此需要使用桂枝、麻黃、蒼朮、附子的藥物。

史書記載腳腫的病例,其中由外因導致的包括:梁武帝大通三年,侯景圍困建康,城中十多萬男女,以及兩萬士兵被圍困許久,很多人身體浮腫,氣促,死亡率達八九成;隋煬帝大業元年,劉方征討林邑,士兵腳腫,死亡率達四五成;後梁時期,連日陰雨,道路泥濘,士兵涉水行軍,多患腹痛腳腫,死亡率達二三成。 《醫宗金鑑》記載青腿牙疳,北路隨營醫官陶起麟稱,內地人初到邊地,患此病的比例高達八九成,這是因為中國人不耐邊地嚴寒,又常坐臥濕地,導致腿部青腫,肢體僵硬,行動困難;同時由於缺乏五穀,多食牛羊肉,胃火上炎,導致下疳。此症古書未見記載,應為後世所特有。

此病是因當地氣候寒冷潮濕而引起的。考慮到現在江戶許多士人充軍北方,恐怕也會患上此病,希望當地醫生能預先準備治療方案。

烏頭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腳氣疼痛,不能屈伸:

麻黃、甘草、川烏、黃耆、芍藥

以上五味,加蜜煎服。此方用於外因導致的腳氣,表氣閉塞者,治療關節疼痛,肌肉僵硬。麻黃通表氣,開痹著;芍藥緩和筋絡;黃耆利水固表;烏頭驅寒燥濕;甘蜜和潤,濡養血液。五味相合,共同作用於肌肉關節,使外在的凝滯之氣得以疏通,內在的寒邪得以去除,這是長沙藥工的妙手。

麻黃加朮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濕邪導致的身體煩痛,宜發汗: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蒼朮

以上五味。此方用於表氣壅滯,血凝氣陰,氣血運行不暢。麻黃、桂枝達表,杏仁、蒼朮利水。若治療不當,必將導致浮腫。壅滯較深者,則可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消瘦,腳腫如脫,頭暈氣短,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生薑、知母、蒼朮、防風、附子

以上九味。此方原是治療歷節的藥方,現在用於治療腳氣,能治療疼痛、轉筋、麻木不仁。因為人的氣血,溫則流動,寒則凝滯,淫溢於肌肉,阻礙表氣。因此桂枝、麻黃、防風辛燥以開表行氣;知母、芍藥調和血液;附子驅除經絡中的濕邪,助桂枝、麻黃驅邪;蒼朮祛除表裡之水;生薑辛溫,使諸藥易於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