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上 (2)
卷上 (2)
1. 麻痹
水毒有壅塞表氣。使血氣不宣通者。謂之麻痹。所謂乾腳氣是也。至其甚者。搔皮膚如隔衣。謂之不仁。有機關緩縱。筋絡弛解。不能收攝者。謂之嚲曳。又血氣相搏疼痛者。屈弱不能起者。轉筋攣急者。雖證候有等。並系水毒所為。今驗之患者。腳弱而麻痹強者。多不為腫。
小便不利者。雖發腫氣。無有及周身。足脛大腫者。麻痹及少腹少。麻痹強者。腫氣必少。其脈滯緩。皮膚枯瘦者。亦屬輕症。脈沉而實者。則水道閉塞。而其腫填滿一身。是其初起。辨痹與腫之大較也。又有麻痹漸逆。入少腹。過膻中迫心肺者。其脈必數急。動氣奔騰。嘔吐不止。
呼吸短息。肩息煩悶。是衝心之兆。死在旦夕。不可一刻失治也。
白話文:
水腫會阻礙表面的氣機流通,導致血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麻木的症狀,也就是俗稱的「乾腳氣」。嚴重的情況下,皮膚摸起來會像隔著衣服一樣,失去知覺,稱為「不仁」。還會出現關節鬆弛、筋絡鬆懈,無法收縮的現象,稱為「嚲曳」。另外,血氣互相衝撞也會導致疼痛,患者屈膝无力,难以站立,甚至出現肌肉抽筋,攣縮的現象。雖然這些症狀表現有所不同,但都是水毒引起的。觀察患者可以发现,腿脚无力且麻木严重的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肿胀。
小便不畅的患者,虽然会出现水肿,但通常不会蔓延至全身。脚踝和胫骨肿大的患者,麻木感会延伸到下腹部和少腹,而麻木严重者,水肿相对较轻。脉象滞缓、皮肤干瘦的患者,属于轻症。脉象沉实者,说明水道阻塞,水肿会蔓延至全身。这是水肿初期,辨别麻痹和水肿程度的依据。
如果麻痹症状逐渐向上蔓延,进入下腹部,穿过膻中,逼近心肺,脉象就会变得急促,气机奔腾,患者会不停呕吐,呼吸短促,喘不过气,感到胸闷烦躁,这是水肿侵犯心脏的征兆,预示着患者生命垂危,一刻也不能耽误治疗。
2. 候脈
脈者。醫門之法律。淺深緩急系焉。安危存亡判焉。不可不最詳也。夫血之在於心臟。出者為經。入者為絡。人身中血氣所注。經脈所輸。外則皮毛肌肉。內則藏府關節。凡腠理之所通會。猶張網羅。會合環回。上下來往。自有生之初。至衰老之終。晝夜運行。無有間斷。神氣雖睡。
血氣無睡。是肺藏開闔之機所然也。乃人身有病。則經脈不順利。或沸騰。或凝泣。或緩或急。或實或虛。必徵諸脈行而知焉。古來診脈者。專於薄肉處候之。曰三部。曰扶陽。曰人迎。按方寸之地。切微末之動。而決生死者。似近誣。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何也。人之所以生。
白話文:
脈象是醫學的根本法則,脈象的淺深、緩急,決定了病人的安危存亡,因此不可不仔細研究。血液在心臟中運行,流出稱為經脈,流入稱為絡脈,人體中的血氣流經這些經脈,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外表的皮毛肌肉,以及內部的臟腑關節,如同張開的網羅般,交織連接,循環往復,上下流動,從出生到衰老,晝夜不停,即使神氣睡眠,血氣也從未停止,這是因為肺臟掌管呼吸的開合所致。當人體生病時,經脈就會出現不順暢的情況,可能沸騰、凝滯、緩慢、急促、充實、虛弱等變化,必須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情。古人診脈時,專注於身體的薄肉部位,稱為三部、扶陽、人迎,在寸關尺部位,細微地探察脈搏的變化,從而判斷生死,看似虛妄,但古人往往百試百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之所以能生存,正是因為脈象的正常運行。
因飲食。其要以胃氣為本也。素問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蓋脈者。血之體而氣之用也。活潑流動。得中土之精英。得者生。失者死。故氣之盛者。血行疾而脈強大。氣之衰者。血行遲而脈弱小。是故生機熄。則脈亦絕矣。是所以胃為原也。
中藏經曰。腳氣之病。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口眼不定。左手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右尺中脈絕者是也。又千金舉三品之脈。曰病人脈浮大而緊駃。
白話文:
飲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因素,其中胃氣是根本。古籍《素問》記載,人體的常氣源於胃,胃是人體常氣的根本。人若失去胃氣,則稱為“逆”,逆者必死。脈象是血的體現,也是氣的運作,活潑流動的血液依靠中土精華才能維持生命,有則生,無則死。所以氣旺則血行迅速、脈象強健,氣衰則血行緩慢、脈象微弱。因此,生命力消失時,脈象也會消失。所以,胃是生命的源泉。
《中藏經》記載,腳氣病若傳至心腎,則十死無生。入心則神志恍惚、語無倫次、嘔吐、飲食不入、睡眠不安、口眼不定,左手寸脈時而強勁時而微弱,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入腎則腰腳腫脹、小便不通、呻吟不止、眼臉發黑、氣逆上衝胸腹而喘息,左右尺中脈消失。此外,《千金方》中也提到三種脈象,即病人脈象浮大且緊而弦,表示病情嚴重。
此是三品之最惡脈。或沉細而駃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外臺引蘇長史曰。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自三十年。凡見得此病者數百。脈沉緊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差。
余亦屢驗之。腳氣不論乾溼。緩為吉。急為凶。短促為險。沉伏為死。須量人之少長肥瘠。與病之緩急劇易而救療之。至生死存亡之機。應手得心。不可筆以傳。不可言以說。存之於其人。
白話文:
這是三種脈象中最糟糕的脈象。脈象沉細且跳動,與浮大緊的脈象一樣,都是不好的徵兆。浮大的脈象代表疾病在外,沉細的脈象代表疾病在內,治療方法也並無差異,需依症狀變化而調整治療策略。醫書《外臺秘要》引述蘇長史的觀點,腳氣的脈象分為三種,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最為嚴重。我親身診治過數百位腳氣病人,發現沉緊的脈象大多死亡,洪數的脈象也多半會併發其他病症,而緩脈則能自行痊癒。
我也多次驗證這個觀點,腳氣無論是乾性還是濕性,緩脈都是吉兆,急脈則凶險,短促的脈象表示病情危急,沉伏的脈象則代表死亡。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型、胖瘦程度,以及疾病的緩急變化,適時救治。生死存亡的關鍵,需要臨場應變,無法用文字描述,也無法用言語說明,只能依靠經驗累積才能掌握。
3. 候膻中
人身中。莫不有動氣。而動氣亦察病之一端。獨於腳氣。動氣之候居重矣。夫心與肺互相應。心以出納血脈。肺以橐籥呼吸。俱系至貴之地。水毒沖之。生機即絕矣。膻中者。經血二脈之大幹。出自心藏。而達周身之本。乃候膻中者。察血之本也。診手足者。候血之標也。標本相照。
源委互參。決死生判劇易。莫切於此矣。夫水毒潛匿心胸。阻閡血隧。則血往而無所還。逆行而逼心。值此之際。動跳築築然。見於膻中。譬猶奔泉之激石。洪流之觸洲。水怒浪翻。所以水之迫心胸。可徵矣。又方其初起。有忽然見跳動者。是尤急候。其禍不可測。又雖有短息嘔吐心胸煩悶等惡候悉備焉。
而膻中無動者。必無衝心之虞。宜甄別之。而決死生於其初矣。
白話文:
人體各處都有氣血流動,觀察氣血動態也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尤其腳氣,氣血變化更為明顯。心臟和肺臟互相聯繫,心臟負責運送血液,肺臟負責呼吸,都是至關重要的器官。水毒侵入心肺,就會危及生命。膻中是經絡血脈的主要幹道,源於心臟,遍布全身,觀察膻中氣血狀態,就能診斷血脈的根本狀況。診斷手腳則能了解血脈表面的狀況。標本互相印證,源頭和結果互相參照,就能輕易判斷疾病的輕重,甚至生死,這是最關鍵的診斷方法。水毒潛藏在心胸,阻礙血脈流通,血液無法回流,逆行逼近心臟,此時膻中會出現跳動、震動的現象,就像奔涌的泉水撞擊岩石,洪流沖擊河岸,水勢洶湧,所以膻中出現這種變化,就能證明水毒入侵心臟。如果病患剛開始就出現突然跳動的現象,更要警惕,后果不可預料。即使出現呼吸急促、嘔吐、心胸煩悶等惡化症狀,只要膻中沒有跳動,就不必擔心水毒衝擊心臟,應該仔細分辨,及早判斷病情,才能決定生死。
4. 診法
水毒之發。衝心者為必死矣。不論腫不腫也。而衝心之驗。醫非逆察而處之。則何得救。譬陰雲密布。而雨漸來。人預知之。晴天忽變。風雨驟至。非候天氣者。不能預察之。察衝心之候。專在動氣。動氣得於手。而應於心。則死生判於一診。是我門之真訣。動築自膻中上雲門。
騰驤有勢。而氣息促迫者。其死不旋踵。小便短少。煩渴滿悶者。水毒伏於丙之候。遂至衝心。心下暴悶。氣逆嘔吐不止者危候。言語聲氣不足者凶候。項頸或手足。或胸間。突然發腫氣者。可甚怖之候。腫氣不滿周身。而聚於一偏者。為水毒凝結。衝心之候。小便赤澀。大便溏泄者。
白話文:
水毒入侵,若直接攻向心臟,必死无疑,无论身体是否肿胀。判断是否冲心,医生不能逆向观察,否则如何救治?就像乌云密布,雨势渐起,人们可以预知;晴天突变,狂风暴雨降临,只有熟悉天气的人才能预判。观察冲心征兆,关键在于动气,动气从手部开始,反映在心脏,生死便在一诊之间,这是我们中医的门道真诀。
动气从膻中向上至云门,气势强劲,呼吸急促,此人很快就会死亡。小便短少,口渴胸闷,是水毒潜伏于丙位的征兆,最终会导致冲心。心下剧烈闷痛,气逆呕吐不止,预示着凶险。言语声气微弱,也是不祥之兆。脖子、手脚或胸部突然肿胀,让人心惊胆战。肿胀不遍及全身,只集中在某一处,说明水毒凝结,即将冲心。小便赤涩,大便稀溏,都是水毒的征兆。
屬不治。服利水劑。小便雖通。腫滿不減者。亦不治。指頭及口鼻氣冷者死候。腫氣堅者難治。軟者易治。堅者肉間之水也。軟者皮下之水也。是診法之大較。如其蘊奧。則不易縷述焉。
白話文:
這些文字的意思為:
如果不適合治療。服用利尿藥物。即使小便能夠順利排出,但腫脹的情況沒有改善,這樣的病症也不適合治療。
如果手指和口鼻部位出現冷感,這通常預示著病情危急,可能不久於人世。腫脹的氣息堅硬的病症較難治療,而軟弱的則較容易治療。堅硬的狀況可能是因為水分滯留在肌肉之間,而軟弱的則是因為水分滯留在皮膚之下。這是診斷的基本原則,如果要深入探討其中的奧祕,就不太容易詳細說明瞭。
5. 治法
病因有三道。如前所說。鬚子細尋來路。自外因者。宜發泄表氣之劑。自內因者。宜開泄壅滯之劑。與諸病併發者。宜隨證之主客。而斟酌療之。是其大概也。來路雖異。末節一歸於奔騰。小便秘澀者。胃元失權也。宜從事淡滲。下脘衰憊者。專從滋補水毒不泄。勢必衝突。
宜瓜茱檳樸之類。至煩悶嘔吐上氣衝心。則非靈鐵鎮墜之方。不能奏偉勳於頃刻之間。楊大受云。腳氣之疾。自古尚疏下。為壅疾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脾胃。使運營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弱。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壅氣不能消散。要之體質之強弱。病勢之劇易。
水毒之寬猛。尤宜甄別而施治。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則補其所不當補。攻其所不當攻。參差錯亂。不能奏效。故雖良方。用之不中。則反致害。甄別之診。其可忽哉。古謂藥不貴執方。而貴合宜。方即兵家之法略。匠氏之規矩也。法可以授人。而不能使之必取勝。矩可以授人。
而不能使之必取巧。運用之妙。存於其人矣。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有三種,如同之前所說,需要仔細追查病源。如果是外在原因導致的疾病,就應該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如果是內在原因導致的疾病,就應該使用通泄壅滯的藥物;如果是與其他疾病同時出現的,則要根據主症和客症,斟酌治療方法。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雖然病因不同,但最終都會導致身體機能失衡。比如,小便不通暢,是胃氣虛弱導致的,應該使用利尿滲濕的藥物;如果上腹部虛弱,是因為體內水毒積聚無法排泄,就應該使用滋補藥物,但要注意不能過度滋補,否則會導致水毒無法排除,反而加重病情。
對於煩躁嘔吐、上氣衝心的症状,就需要使用強力的鎮心安神藥物,才能迅速見效。楊大受說,腳氣病自古以來都主張疏通下焦,因為它是由於體內壅滯不通導致的。但是,治療時不能過度,過度治療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無法上行,反而會導致腿腳無力。也不能治療不足,治療不足就無法消除體內壅滯的氣,要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的輕重緩急,以及水毒的程度,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如果不明確這些道理就急於求成,就會補錯地方,攻錯地方,導致治療方法雜亂無章,無法見效。所以,即使是好的藥方,用錯了也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辨證論治是不可忽視的。古人說,用藥不在於死板地遵循方劑,而在於適合病人。方劑就像兵法中的戰略,工匠使用的規矩,戰略可以傳授給別人,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取得勝利,規矩可以傳授給別人,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做出精巧的物品。用藥的技巧,全在於醫生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