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總論

腳氣之病。創見於宋齊梁隋之世。而諸家所論。或為風毒。或為濕痹。或緩風。或腳氣。或厥。或瘟。詳其治法者。雖莫孫王二氏如焉。猶無有定論矣。所謂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得其要。則一方可治百病。不得其要。則百方不可治一病。雖多亦何益。蓋此病者。一種之水毒。

地氣所生。而非風寒暑濕所幹涉。其發必始於夏。終於秋。希有涉冬矣。予嘗謂。暑月陽氣泄外。伏陰在內。運輸不健。水道不利之所致。而原其所由。則有從外因而來者。有從內因而致者。有與諸病併發者。驗之於患者。大抵由內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與諸病併發者。

十之五六。夫王侯貴官。出則肥馬華轎。入則高堂大廈。未嘗履地。其多患此病者。無他。膏腴過分。酒食越度。因以致之。是生於內因者也。田夫奴隸。負重涉遠。冒雨蹈淖。坐臥濕地而得之。是發於外因者也。傷寒中風。鼓脹瘧痢。寒疝黴毒。娩產之後。皆嬰此患。是與諸病併發者也。

然而症有緩急。質有堅脆。不可執一而論焉。浮腫見於外者。比之於不見者。其毒較輕。千金方曰。腳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三五日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死在旦夕。水毒發於外者。尚延日。然至衝心則無異矣。又曰。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腳。屈弱不能動。又曰。腳氣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身體冷。疼煩發班蚊跡。以此相貌。

須認陰陽經來路。又曰精神昏憒。或喜迷妄。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腳脛腫。或不腫。或䏶腿頑痹。或緩縱不隨。或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又曰。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

難可以理。以予視之。是徒論派症。而似遺源本。雖症有數候。其要在於呼吸小便之何如耳。呼吸促迫。則毒侵心之兆。小便赤澀。則毒蓄之內。而漸加之。自汗嘔吐。肩息氣逆。其死不旋踵矣。內經曰。治病求於本。又曰。治之極於一。余家治之。以利水為急。夫人之水氣滲出腸胃。

留瀦膀胱。下出為溺。此其常也。今患者失常。欲利所畜之水氣。自非嚴禁鹽味。猛制膏粱。服藥無效矣。腸胃分泌水穀。譬如漉濁水。桶底穿穴。從宜納砂乎其中。則水瀝瀝而出。若使砂盛滿。則水道壅塞而不出。是同一理。不禁鹽膏。則猶納砂盛滿矣。乃治此病。初不問其由。

嚴禁滋味鹽氣。使之啖紅豆碎麥。乃淡薄之品。而後對症施治。取效極易。是舍其見症。而極於一。求於本之典訓也。症重者。固勿論。雖輕者。菲飲食。戒帷房。節行步。慎喜怒。而灸腰腳。是其大較也。楊大受曰。腳氣壅疾也。用宣通之劑。王德膚曰。無補法。有利性。

白話文:

[總論] 腳氣這疾病,在宋、齊、梁、隋時代開始被認識,各家學者對此病的討論,有的認為是由風毒引起,有的認為是濕氣阻滯,有的認為是緩性風濕,有的稱之為腳氣,有的歸類為厥症,有的認為是瘟疫。在詳細研究其治療方法上,雖然孫思邈和王叔和兩位醫學大家有深入的研究,但對於腳氣病仍無確切的定論。所謂的「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如果找到核心關鍵,一個方子就能治百病;如果找不到核心,再多的方子也治不好一個病,再多又有何用?因為這個疾病,其實是一種水毒。

由地氣產生,而非風寒暑濕所幹擾。其發病通常始於夏季,終於秋季,很少會持續到冬天。我曾經說過,炎熱月份,人體的陽氣向外散發,體內藏著陰氣,運輸機能不強,水道運行不順,這是導致此病的原因。但進一步探究其原因,有的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有的是內部因素引發的,有的是和其他疾病一起發作的。在病人身上驗證,大約有八九成是內部因素,二三成是外部因素,與其他疾病併發的有五六成。

對於王公貴族,他們出行有豪華馬車,回家有高堂大廈,很少接觸地面,但他們多患有這種病,並無其他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的飲食過於豐厚,酒肉過量,因此導致此病。這是內因引起的。農民和奴隸,他們背負重物,長途跋涉,冒雨涉水,睡在潮濕的地面上,這是外部因素引發的。感冒、中風、鼓脹、瘧疾、寒疝、黴毒、產後等,都可能伴隨此病,這是和其他疾病併發的。

然而,病症有緩有急,人的體質有堅有脆,不能一概而論。水腫顯現在外的,相比那些看不出來的,其毒性較輕。《千金方》指出,不能單以腳腫作為診斷依據,有的會腫,有的不會腫,小腹麻木不仁的,腳多不會腫。三五天讓人嘔吐的,被稱為腳氣入侵心臟,生命垂危。水毒在外發作的,可以延長時間,但如果衝擊心臟,則情況相同。又說,飲食嬉戲,氣力如常,只是突然腳部無力,無法活動。又說,腳氣未顯異常,而頭部、頸部、手臂已經感到痛苦,或者全身尚未感到異常,但心腹內臟已經感到困擾。風毒侵入人體,有的人會嘔吐,厭惡食物的氣味,有的人會腹痛、下痢,有的人大小便閉塞不通,有的人胸中悸動,不想見到光亮,有的人身體冰冷,疼痛煩躁,出現斑紋,這些都是判斷的依據。

必須辨別陰陽經絡的來源。又說,精神混亂,或者喜歡胡言亂語,言語錯亂,或者高燒頭痛,或者身體極度寒冷疼痛煩躁,或者感覺到抽筋,或者小腿腫脹,或者沒有腫脹,或者大腿麻木,或者肌肉鬆弛無法控制,或者全身關節緊繃,或者小腹麻木,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又說,風毒腳氣的徵兆很難知道,必須細心觀察,否則肯定會錯過關鍵時機。一旦病情形成,就難以理清。以我看來,他們只討論了病症的表象,而忽略了根本原因。雖然症狀有多種,但關鍵在於呼吸和小便的情況。呼吸急促,是毒素侵入心臟的徵兆,小便顏色深紅,表示毒素在體內積聚。如果出現自汗、嘔吐、氣喘、呼吸困難,死亡就在眼前。《黃帝內經》說,治病要找根本原因,又說,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專一。我家治療此病,以利尿為首要任務。人體的水分通常由腸胃滲出,儲存在膀胱,最終排出體外。但現在患者的情況不同,為了排出體內的水氣,必須嚴格限制鹽分攝入,控制油脂食物的攝入,否則藥物效果不佳。腸胃分泌水谷,就像濾掉濁水,如果桶底的孔洞被堵塞,水就無法流出。如果不禁止鹽和油脂的攝入,就像堵塞了孔洞,水道就會堵塞,無法排尿。治療此病,首先不問病因,嚴格限制美味佳餚和鹽分,讓患者食用紅豆、碎麥等清淡食品,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效果非常明顯。這是捨棄表面症狀,專注於根本的原則,也是遵循古訓的治療方法。對於病情嚴重的人,當然不用多說,即使病情輕微,也要節制飲食,避免房事,控制行動,注意情緒,並進行腰腳部位的艾灸,這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楊大受說,腳氣是壅滯的疾病,應使用疏通的藥物。王德膚說,不要使用補藥,有利尿作用的藥物,不要隨意使用補藥,這是醫生的大忌。這兩個人的觀點有道理,但還不夠深刻。如果使用強烈的藥物進行瀉下,病情可能會得到抑制,但元氣也會受到損傷。元氣受損,即使病情不再加重,但突然死亡的情況比比皆是,這都是由於使用強烈藥物攻擊導致的。許仁則討論乾燥和濕潤,蘇長史列出了五種類型,王宇泰歸屬於肺部,張戴人提倡吐法,羅天益探討地形,張景嶽提出了內外因的理論,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獨到之處,但都有長短得失。他們的主要目的不過是想要炫耀自己的觀點,誇耀自己的偏見。《聖惠》和《聖濟》比其他人更勝一籌,但也受到了束縛和瑣碎的影響。後世的醫生被名詞迷惑,不尋找根源,只是沿襲前人的經驗,不懂得靈活運用,這實在令人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