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總論

腳氣之病。創見於宋齊梁隋之世。而諸家所論。或為風毒。或為濕痹。或緩風。或腳氣。或厥。或瘟。詳其治法者。雖莫孫王二氏如焉。猶無有定論矣。所謂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得其要。則一方可治百病。不得其要。則百方不可治一病。雖多亦何益。蓋此病者。一種之水毒。

地氣所生。而非風寒暑濕所幹涉。其發必始於夏。終於秋。希有涉冬矣。予嘗謂。暑月陽氣泄外。伏陰在內。運輸不健。水道不利之所致。而原其所由。則有從外因而來者。有從內因而致者。有與諸病併發者。驗之於患者。大抵由內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與諸病併發者。

白話文:

腳氣之病:古代醫學的探討與分析

腳氣之病,最早見於宋、齊、梁、隋各朝代。各家醫家對其病因的論述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風毒所致,有人認為是濕痹,也有人認為是緩風、腳氣、厥、瘟等。雖然醫學界有如孫思邈、王仲景等大家,對腳氣的治療方法多有探討,但至今仍未有統一的結論。就如同俗語所說:「千方易得,一效難求。」要找到病症的關鍵,才能以一招治百病;若找不到關鍵,則百招也難治一病,再多方法也無濟於事。

事實上,腳氣病是一種水毒,是由於地氣所生,而非風寒暑濕等因素直接引發。它通常在夏季開始,秋季結束,很少會延續至冬天。我曾經分析過,夏季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導致運輸功能失調,水道不暢,進而引發腳氣。

至於腳氣的病因,可以分為三類:

  1. **外因:**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例如接觸到某些致病物質。
  2. **內因:**由身體內部因素引起的,例如體內虛弱、代謝異常等。
  3. **併發:**與其他疾病同時發作,例如伴隨著其他病症出現。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大多數腳氣病患者是由內因引起的,佔八九成。由外因引起的只佔二三成,而與其他疾病併發的則相對較少。

十之五六。夫王侯貴官。出則肥馬華轎。入則高堂大廈。未嘗履地。其多患此病者。無他。膏腴過分。酒食越度。因以致之。是生於內因者也。田夫奴隸。負重涉遠。冒雨蹈淖。坐臥濕地而得之。是發於外因者也。傷寒中風。鼓脹瘧痢。寒疝黴毒。娩產之後。皆嬰此患。是與諸病併發者也。

然而症有緩急。質有堅脆。不可執一而論焉。浮腫見於外者。比之於不見者。其毒較輕。千金方曰。腳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三五日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死在旦夕。水毒發於外者。尚延日。然至衝心則無異矣。又曰。

白話文:

十之五六的人都會得這種病。那些王侯貴官,出門坐著豪華的轎子,在家住著高聳的豪宅,幾乎不碰地,他們之所以容易得病,就是因為吃得太好,喝得太猛,導致身體過於肥胖,這屬於內因。而那些農夫和奴隸,整天背著重物走遠路,淋雨涉水,睡在潮濕的地上,他們得病則是由於外因。傷寒、中風、鼓脹、瘧疾、痢疾、寒疝、黴毒,以及產婦生產完之後,也都可能罹患此病,這屬於與其他疾病合併發生的情況。

然而,這種病症的輕重程度不一,病情的嚴重程度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浮腫症狀明顯的人,比起症狀不明顯的人,毒性相對較輕。千金方提到,腳腫並不一定代表病情嚴重,有些患者會腫,有些患者則不會腫。小腹麻木不仁的患者,腳部通常不會腫。如果在三五天內就開始嘔吐,稱為「腳氣入心」,會很快致命。水毒從體表發作的患者,可以延續幾天,但如果水毒攻心,結果也一樣是凶多吉少。又說: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腳。屈弱不能動。又曰。腳氣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身體冷。疼煩發班蚊跡。以此相貌。

須認陰陽經來路。又曰精神昏憒。或喜迷妄。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腳脛腫。或不腫。或䏶腿頑痹。或緩縱不隨。或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又曰。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

難可以理。以予視之。是徒論派症。而似遺源本。雖症有數候。其要在於呼吸小便之何如耳。呼吸促迫。則毒侵心之兆。小便赤澀。則毒蓄之內。而漸加之。自汗嘔吐。肩息氣逆。其死不旋踵矣。內經曰。治病求於本。又曰。治之極於一。余家治之。以利水為急。夫人之水氣滲出腸胃。

白話文:

吃喝玩樂,體力跟平常一樣,只是突然站起來時,腿腳軟弱無力,無法行動。也有人說,腳氣還沒感到異樣,但頭頸手臂已經開始不舒服。甚至有些人全身都不覺得有什麼異狀,但心腹五臟卻已經飽受折磨,這就是風毒侵入人體的徵兆。有些人會出現食慾不振、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有些人則會有腹痛、腹瀉,或大小便不通暢,還有些人會感到胸悶心悸、不想見光、身體冰冷、疼痛發燒、身上出現斑點。

要判斷病症,必須了解陰陽經絡的走向。也有人說,患者會出現精神恍惚、意識迷糊、言語顛倒,或發燒頭痛、身體冰冷疼痛、抽筋、小腿腫脹或不腫、腿部僵硬麻痺、行走不便、全身關節攣縮、下腹部感覺麻木等症狀,這些都是腳氣的表現。

可以說,風毒腳氣的症狀很難辨別,需要細心觀察,否則就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刻,一旦病情加重,就難以治癒。在我看來,這些只是針對症狀進行論述,似乎忽略了病因。雖然症狀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在於呼吸和小便的狀況。如果呼吸急促,就代表毒素侵犯心臟,如果小便赤澀,就代表毒素積聚在體內,並且逐漸加重。如果出現自汗、嘔吐、呼吸困難、氣逆等症狀,就很快會危及生命。內經說:「治病求本」,「治之極於一」。我們家治療這種病,以利水為首要。人體的水氣滲出腸胃,就會造成水腫。

留瀦膀胱。下出為溺。此其常也。今患者失常。欲利所畜之水氣。自非嚴禁鹽味。猛制膏粱。服藥無效矣。腸胃分泌水穀。譬如漉濁水。桶底穿穴。從宜納砂乎其中。則水瀝瀝而出。若使砂盛滿。則水道壅塞而不出。是同一理。不禁鹽膏。則猶納砂盛滿矣。乃治此病。初不問其由。

嚴禁滋味鹽氣。使之啖紅豆碎麥。乃淡薄之品。而後對症施治。取效極易。是舍其見症。而極於一。求於本之典訓也。症重者。固勿論。雖輕者。菲飲食。戒帷房。節行步。慎喜怒。而灸腰腳。是其大較也。楊大受曰。腳氣壅疾也。用宣通之劑。王德膚曰。無補法。有利性。

白話文:

正常情况下,膀胱里积存的尿液会排出体外,这是自然规律。但现在患者出现了异常,想要排出体内积聚的水气,如果不严格禁食盐分,控制肥甘厚味,光靠吃药是没用的。肠胃消化食物就像过滤浑浊的水一样,如果桶底有个洞,当然可以顺利排水。但如果往桶里塞满沙子,水道就会堵塞,水就排不出来了。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控制盐分和肥肉,就如同往体内塞满沙子一样。治疗这种疾病,首先要弄清楚病因。

应该严格禁食各种美味和盐分,让患者吃红豆和碎麦等清淡的食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这样效果就会非常明显。这是舍弃表面症状,深入探究病根的治病方法。病情严重者自然不必多说,即使是轻症患者也要注意饮食清淡,戒除房事,适度运动,控制情绪,并用艾灸腰脚,这些都是治疗的关键。杨大受说,脚气是由于体内气血瘀滞引起的,需要用宣通气血的药物来治疗。王德肤说,治疗脚气不能只注重补益,更重要的是利水消肿。

勿漫用補藥。是醫之大禁。二子者。可謂有所見。然猶未為得深詣。凡用峻藥行瀉下。病勢雖摧。元氣從損。元氣從損。則雖病不增進。而溘然遂至死者。比比有焉。此皆駛藥攻伐所使然也。許仁則論乾溼。蘇長史五種。王宇泰屬肺。張戴人吐法。羅天益地勢。張景岳內外因之說。

各不無自出機杼發揮妙理者。然長短得失互有之。要不過於欲炫己說誇張偏見耳。聖惠聖濟。頗勝於諸子。而亦拘泥繁瑣。後世醫人。眩惑名義。而不尋討本源。徒因襲踐跡。不通活法。抑可嘆矣。

白話文:

勿漫用補藥。是醫之大禁。二子者。可謂有所見。然猶未為得深詣。

不要隨便使用補藥,這是醫學上的大忌。雖然《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作者,可謂有見地,但仍未達到深刻的理解。

凡用峻藥行瀉下。病勢雖摧。元氣從損。元氣從損。則雖病不增進。而溘然遂至死者。比比有焉。此皆駛藥攻伐所使然也。

凡是用猛烈的藥物進行瀉下,雖然可以暫時抑制病情,但元氣會因此受損。元氣受損之後,即使疾病沒有加重,也會突然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這都是因為過於急功近利地用藥攻擊病邪所致。

許仁則論乾溼。蘇長史五種。王宇泰屬肺。張戴人吐法。羅天益地勢。張景岳內外因之說。

許仁則論述乾濕,蘇頌論述五種寒熱,王宇泰論述肺病,張戴人論述吐法,羅天益論述地勢,張景岳論述內外因。

各不無自出機杼發揮妙理者。然長短得失互有之。要不過於欲炫己說誇張偏見耳。

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精妙理論,但都有優缺點,各有得失。歸根結底,他們不過是想炫耀自己的理論,誇張自己的偏見罢了。

聖惠聖濟。頗勝於諸子。而亦拘泥繁瑣。後世醫人。眩惑名義。而不尋討本源。徒因襲踐跡。不通活法。抑可嘆矣。

《聖惠方》和《聖濟總錄》雖然比其他醫書略勝一籌,但仍然拘泥於繁瑣的細節。後世的醫生只顧迷戀名義,而不去探討疾病的根源,只是徒勞地模仿前人的方法,不懂得灵活运用,实在令人惋惜。

2. 原因

腳氣之為恙。系水毒之所為。其毒剽悍猛烈。外之則𤸷痹不仁。內之則嘔吐衝心。侵入血隧。壅塞水道。斃人於數日之間。其猛可畏矣。蓋水性潤下。濕就於卑。自然之理也。故支法存仰道人輩。見其自下起。而上衝心胸。遂下腳氣之名焉。蓋永嘉喪亂。公卿徒跣跋涉。侵江南之蒸氣。

不習水土。飲食亦異。脆弱之質。為腳弱為腫滿。比比相斃。支仰之徒。留心經方。偏善治術。晉室仕望。多獲全濟。不唯功於當時。令後人倚賴。孫氏亦有瘴毒之說。蓋嶺南瘴煙卑濕之地。炎蒸毒霧不可行。感之則病。此不過表其所起之地。今不限南北。不分都鄙。所在皆行。

白話文:

腳氣是一種疾病,是由於水毒造成的。這種毒性非常強,會迅速蔓延。如果毒氣外散,就會導致手腳麻木,失去知覺;如果毒氣入侵內部,就會引起嘔吐,甚至危及心臟。毒氣還會進入血管,阻塞經脈,導致患者在幾天內死亡。腳氣的危害非常可怕。水性向下流動,潮濕的地方容易積聚水氣,這是自然規律。因此,支法存仰道人認為,腳氣是由於毒氣從下往上蔓延,侵犯心胸而得名。

據說在永嘉之亂時期,官員們赤腳逃難,經過江南潮濕的環境,不適應水土,飲食也發生改變,身體虛弱,因此很多人都患上了腳氣,導致水腫,甚至死亡。支仰道人精通醫術,善於治療腳氣,因此很多晉朝官員都因此得救。他的醫術不僅造福當時的人們,也為後人提供了借鑒。孫氏也提出過瘴毒的說法,認為嶺南地區瘴氣濃重,潮濕陰暗,炎熱的毒氣難以抵擋,吸入後會導致疾病。這只不過是說明了瘴毒的來源。現在腳氣並不局限於南北地區,不分城市或鄉村,到處都有發生。

則不止地氣卑濕。瘴炎毒霧所致。而人身所自招可知矣。余漫遊諸州。熟視此病。江戶最多。京師浪華次之。僻陬地方希見。是似病從都鄙為之差。而其實則出於都人飽昇平之澤。而遊惰縱欲焉。貴人固也。下至賈豎。輕暖薰身。雉膏染唇。倦於淫樂。困乎過飲。精神為之虛。

形體為之萎。釀一種之水毒於陽氣外泄之間。此其本源也。故嘔吐腫滿衝心氣逆。其候可以推其毒矣。乃觀其斃者。非死於腳氣。而死於水毒。瘳亦非腳氣之愈。而生於水毒之除。使毒遏住於腳部。而不奔騰於心胸。則豈見暴死之患哉。蓋水毒者本。而腳氣者標也。為醫者。

通此理而救之。則守禦馳驅之策。可運諸掌上矣。

白話文:

這不僅僅是地氣濕濁,瘴氣炎毒所致,而人身本身招致的原因也清晰可見。我遊歷各州,細心觀察此病,江戶最多,京師、浪華次之,偏遠地區則少見。看似此病由繁華之地向偏僻之處傳播,但實際上是源於都市人享受太平盛世,遊手好閒、縱情享樂所致。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都喜歡溫暖舒適,用雉膏塗抹嘴唇,沉迷於聲色犬馬,過度飲酒,精神因此虛弱,身體因此衰敗,在陽氣外泄之處積聚了一種水毒。這就是病症的根本原因。

因此,患者出現嘔吐、腹脹、胸悶、氣逆等症狀,就可以推測出體內水毒的程度。觀察那些因病身亡者,他們并非死于脚气,而是死于水毒。而那些康复者,也并非脚气痊愈,而是体内水毒消除的结果。如果能够阻止水毒停留在脚部,使其不蔓延到心胸,就不会出现暴亡的风险。所以说,水毒是病根,而脚气只是表面现象。医者要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对症下药,掌握治疗的策略,如同掌上观纹,运筹帷幄。

3. 腫滿

毒見於外者。其病屬輕。然水氣充於內。而溢於外。則亦有暴速之變。所謂濕腳氣是也。須預慮焉矣。其毒莫不內外貫通。表裡環會。與水腫病之引日彌月者。迥異焉。治方仿治水之例。非所及也。泛然事利水。腫雖消。毒仍滯。遂有衝突丹府之變。比比所目擊也。拘泥水腫。

而不審水毒之因。何如決流。或決之。津液枯涸。不能回生也。鑑之之要。在於胸動呼吸小便。此三者須細察之。古人事於內者顧外。專於外者顧內。不辨之於始。症輕者亦難復湯。醫審此治之。如禹之行水。莫有不救者矣。

白話文:

毒素表現在外,病症較輕。然而體內水氣充盈,溢出體外,也會突然惡化,就像濕腳氣一樣,必須謹慎預防。毒素往往內外貫通,表裡相連,與水腫病日積月累的發展截然不同。治療方法應該仿效治療水腫的原則,不能輕易用利水藥物。如果只顧著利水,腫雖然消了,毒素卻仍然停留在體內,容易引發丹田受損的嚴重後果,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不能單純地把水腫當成水腫來治,而不去探究水毒的根源,就好像疏導河道,不能只顧著開鑿河道,而忽略了水源的補給,導致河道乾涸,無法恢復生機。判斷的关键在于观察胸部起伏、呼吸和排尿状况,这三点必須仔细觀察。古代医师注重内在,反而忽略了外在;专於外在,反而忽略了内在。一開始就沒有辨別清楚,即使病症輕微,也很難逆轉。医师若能審慎地根据此原则治療,就像大禹治水一樣,沒有不可救治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