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下 (9)
卷下 (9)
1. 藥能
為酸棗仁湯、白朮散。一曰虛煩不得眠,儱酸棗仁,治血液枯燥不能眠。一曰心下毒痛,倍加芎藭。乃知芎藭不特調血分,又有破氣止痛之功。奔豚氣用芎,亦不外於此義。又案:歸甘平主和柔,芎辛溫主排散;猶仁與義相依,而全其德也。香川太仲以氣味論優劣,恐不當矣。
木香 產於蕃,不能詳其形狀。味苦辛,氣芳烈。因知溫暖脾胃,鼓盪神機,開氣鬱,散血滯;故用之霍亂嘔瀉、痢疾裡急後重,及積聚血痛。要以香竄之氣,逞宣通之功也。與沉香俱屬氣劑,同途異轍。
薑黃 李時珍曰:薑黃、鬱金、莪朮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古方五痹湯,用薑黃治風寒濕痹手臂痛。戴氏要訣云:入手臂,治痛。
香附子 李時珍曰: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注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互有;則本草諸藥,亦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之。遂至為之說,曰「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愚嘗熟檢此物:葉如老韭而硬,如劍背有稜,根大如羊棗而兩頭尖。是知此草,備功能於形狀。入胃中,助消化之機;透血分,祛汙濁之液;開愁郁,舒氣血,使運動得其宜;小便通,月水調。故配之香砂平胃散,治食傷,資消化;主沉香降氣湯,開壅滯,順升降。又用之腳氣衝心。方後云:常服則開胃消痰,散壅思食。時珍盛舉候沙之功,旁引精密,然皆他物之功,而非本分之所有也。
縮砂 縮砂、白豆蔻、益智、草果,大抵形狀相似,性功亦相似;但各有專長:果之於瘧,蔻之於醒,縮、益之健脾胃、散鬱塞。蓋皆取乎其芳香氣烈之性。世有用伊豆縮砂者,此物系高良薑實,以其名紅豆蔻,遂混用謬人,宜辨別。
烏藥 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溫冷痛。伍烏藥順氣散,則治半身不遂;配四磨湯,開七情鬱結;合烏沉湯,祛一切滯氣。曾聞享保中,囑商帆齎天台烏藥,種之於諸州;熊野山最繁殖;土人窄油為燈火,充之藥料。芳氣淡薄,不中用,蓋地氣令然也。
郁李仁 《爾雅》所稱棠棣即是。碎核取仁,味微酸。《本草》曰:主治大腹水腫、面目浮腫。愚數試之,蓋似收斂血液,而輸之尿道者;利水之功,殊優於諸藥。若過量,則瀉下。
獨活 《本經》曰:獨活一名羌活,以出羌地為上品。坊間宿根為獨活,新根呼羌活;蓋舊者其氣薄,新者其氣烈。生切浸水,則脂浮水面瞥瞥然;其莖葉有毛茸,可知其質含脂膏;故透徹關節,止疼痛,資陽氣。配之三和散,治疝氣;合羌活導滯湯,治腳氣;君沉香天麻湯,治癇症;儱小品葛根湯,治子癇。是皆由隊伍之功。又入膀胱,則利小便;入子宮,則除汙濁。用時宜選舶來上好,邦產力稍劣。
桑白皮 其功滲入肺中,治咳嗽喘滿;又治水氣填體中,發喘滿者,陶氏所謂利水道也。《外臺崔氏治腳氣遍身腫滿方》,君桑根。《聖濟桑白皮湯》治痢後身腫脹滿,頗有驗。
白話文:
藥能
酸棗仁湯加白朮散,可治虛煩失眠。單用酸棗仁,則治血液枯燥導致的失眠。若心下有毒痛,則需加倍芎藭,可見芎藭不僅能調和血分,還能破氣止痛。奔豚氣也可用芎藭,其原理相同。歸脾丸藥性平和,主和柔;芎藭辛溫,主疏散,如同仁義相輔相成,才能完善其功效。香川太仲以氣味論藥物優劣,恐怕是不妥的。
木香產於外國,其形狀難以詳述。味苦辛,氣芳烈,因此能溫暖脾胃,振奮精神,疏解氣鬱,散除血滯。故常用於霍亂嘔瀉、痢疾裡急後重、以及積聚血痛等症,皆因其香竄之氣,能發揮宣通之功。與沉香同屬理氣藥,功效相近,但作用方式略有不同。
薑黃,李時珍說,薑黃、鬱金、蒁藥三種藥物,形狀、功用都很相近。古方五痹湯用薑黃治療風寒濕痹導致的手臂疼痛;戴氏要訣也記載,薑黃能治療手臂疼痛。
香附子,李時珍說,這是近時常用的要藥,而陶弘景卻不認識它,其他注解也略而不提,可見古今藥物的興衰更替。因此,本草記載的藥物,不能因為現在不認識就捨棄不用。於是,我對它作了闡述:它是治療氣病的總要藥物,也是婦科的主藥。我仔細觀察過,它的葉子像老韭菜但更硬,像劍背一樣有稜,根部像羊棗一樣大,兩頭尖。由此可知,此藥的功效與形狀相符。它入胃後,能幫助消化,通透血分,清除污濁之液,疏解憂鬱,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順暢,小便通利,月經調和。因此,它常與香砂平胃散配合治療食積,幫助消化;也常與沉香降氣湯配合,以疏通壅滯,調和升降;還可用於治療腳氣衝心。方後記載,常服能開胃消痰,散除壅滯,增進食慾。李時珍詳細記載了它治療候沙的功效,並做了詳細的引申說明,但這些都是其他藥物的功效,並非香附子本身固有的功效。
縮砂、白豆蔻、益智、草果,形狀和性味功用都比較相近,但各有專長:草果主治瘧疾,豆蔻能醒脾,縮砂和益智能健脾胃,散除鬱結,都取決於它們芳香氣烈之性。世上有人用伊豆縮砂,這是高良薑的果實,因其名紅豆蔻,所以常被混用,容易誤人,應當區分。
烏藥辛溫香竄,能散除各種氣滯,溫通寒邪引起的疼痛。配伍在烏藥順氣散中,治療半身不遂;配伍在四磨湯中,治療七情鬱結;配伍在烏沉湯中,治療一切氣滯。曾聽說享保年間,有人托商船從天台山運來烏藥種植在各地,熊野山種植最多,當地人用窄油點燈,將烏藥作為藥料,但其芳香氣味淡薄,藥效不佳,這大概是由於當地地氣的緣故。
郁李仁,爾雅中稱之為棠棣,打碎核取出仁,味微酸。本草記載,主治大腹水腫、面目浮腫。我多次試驗,它似乎能收斂血液,並輸送到尿道,其利水功效優於其他藥物。但若用量過多,則會導致瀉下。
獨活,《本經》記載,獨活又名羌活,產於羌地者為上品。坊間久存的根稱為獨活,新挖的根稱為羌活,因為久存的藥材氣味較淡,新挖的藥材氣味較烈。將其切片浸在水中,則油脂會浮在水面,閃爍不定。其莖葉有茸毛,可知其藥性含有油脂,因此能透徹關節,止痛,補充陽氣。配伍在三和散中,治療疝氣;配伍在羌活導滯湯中,治療腳氣;配伍在沉香天麻湯中,治療癇症;配伍在小品葛根湯中,治療子癇,這些都是由於其通達經絡之功。它還能入膀胱利小便,入子宮除污濁。使用時,應選擇舶來上品,國產的藥效稍遜。
桑白皮,其功效能滲入肺中,治療咳嗽、喘滿;也能治療水氣充盈體內,導致喘滿的症狀,這正如陶弘景所說的「利水道」。外台秘要中崔氏治療腳氣全身腫脹的方劑,用桑根為主藥;聖濟總錄中桑白皮湯,治療痢疾後身體腫脹,都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