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藥能

古昔單稱蘇。後世有白蘇。故加紫字別之。猶陶氏辨術之蒼白。其紫色者。氣極香。味辛溫。略類桂。有行氣利膈之功。故仲景氏。配半夏厚朴湯。治咽中如有炙臠。後世伍香蘇散參蘇飲。治感冒微邪。又配正氣天香湯蘇人湯。開散愁郁。又伍紫蘇和氣飲。治產前諸患。其辛溫芳香。

開排閉塞發揚表氣。是以三和散之治疝氣。正氣散之逐風邪。檳蘇散之療腳氣。蘇子降氣湯之下氣。除喘鳴。消痰飲之類。極見奇驗。揚雖輕浮。豈可棄之哉。採葑之詠。可以推焉。

桂枝

凡愛好香。而嫌惡臭者。情之所然也。嗅之快。則飲之亦快。理之所然也。是知桂枝氣味芳烈辛溫。其香鼓舞精神。助衰微。運營衛。故傷寒論中。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又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者。苓桂甘棗湯主之。按其悸雖異心臍。

其源一耳。何則。人身中。有一大幹在於腹底潛伏運行。以掌心血下行。內經謂之衝脈。難經謂之腎間動脈。為發汗所激生悸。但在心下者。與桂枝甘草湯。在臍下者。與苓桂甘棗湯。是仲景微旨也。其悸惕惕然跳動者。精神之衰弱已。其劇者。曰奔豚氣。桂枝加桂湯所之也。

桂枝善爽精神。順血運行。故鎮動氣。傷寒金匱中諸方。多出於桂枝湯變方。桂枝者。可謂眾藥之長矣。

犀角

犀有三種。山犀為上品。時珍曰。角者精靈之所聚也。胃為水穀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諸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按時珍解毒之說。原於金匱犀角湯。療血之解。據千金犀角地黃湯。今試之。其功涼血熱。而旁利水毒。是以犀角地黃湯。治諸血妄行。

醫學綱目犀角湯。治傷寒伏熱在心。怔沖驚悸不得眠者。千金月令。崔氏旋覆花湯。延年茯苓飲等。治腳氣。皆用之以理血分。豁胸膈。通小水也。

甘遂

舶來為佳。味辛烈性剽悍。泄水之聖藥也。凡水毒結胸中。非此不能破之。其氣直透所結處。故攻決為用。十棗湯。大陷胸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湊合之妙。可心觀矣。但其有毒不可輕用。凡駃藥除病。其功速然有弊。如甘遂之煩。桃花之渴。營實之下重是也。王璆百一選方。用甘遂。治腳氣上攻者。是亦可以備一時之需。猶戒之於脾胃虛羸之人。

大戟

味辛烈入腸胃。逐水氣。淮南子繆稱訓曰。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反為病。宜臨症斟酌矣。

芎藭

字典。營香草又作芎。引本經注云。人頭穹窿。高天之象。此藥上引專治頭痛諸疾。故號芎藭。仲景方中。雖無治頭痛之文。此物氣味芳烈。而脂質。因推其理。能入血分。順血行。開氣鬱。案古方大抵芎歸併用。伍當歸芍藥散。治腹中急痛。合膠艾湯。治漏下。其單用者。

白話文:

藥能

古代只稱蘇,後來出現白蘇,所以加「紫」字區分,如同陶弘景辨別蒼白一樣。紫蘇顏色紫,氣味極其芳香,味道辛溫,略微類似桂枝。它具有行氣利膈的功效,所以張仲景在半夏厚朴湯中使用,治療咽喉中感覺像炙烤的肉一樣。後世也有香蘇散、參蘇飲,用於治療感冒初期;還有正氣天香湯、蘇人湯,用來疏解鬱悶;以及紫蘇和氣飲,用於治療孕期各種疾病。紫蘇辛溫芳香,能打開閉塞,宣發表氣,因此三和散用它治療疝氣,正氣散用它驅逐風邪,檳蘇散用它治療腳氣,蘇子降氣湯用它降氣、除喘鳴、消痰飲,療效非常神奇。紫蘇雖然性味輕浮,但也不能輕易捨棄,就像採摘蕪菁的詩句可以引申說明一樣。

桂枝

凡是喜歡香味而厭惡臭味,是人的本性使然;聞起來舒服,喝起來也舒服,這是道理使然。所以知道桂枝氣味芳香濃烈,辛溫,它的香氣可以振奮精神,幫助身體虛弱的人,運化營氣和衛氣。因此《傷寒論》中,汗出過多,病人叉手捂住胸口,心下悸動,想要按壓時,就用桂枝甘草湯;又汗出後,臍下悸動,想要奔走跳躍時,則用苓桂甘棗湯治療。雖然心下悸動和臍下悸動位置不同,但其根源是一樣的。因為人體內有一條大的經脈在腹部底部潛伏運行,掌管心血下行,內經稱為衝脈,難經稱為腎間動脈。因發汗而引起悸動,在心下的用桂枝甘草湯,在臍下的用苓桂甘棗湯,這是仲景的微妙旨意。如果悸動跳動得很厲害,說明精神已經衰弱了;如果非常劇烈,稱為奔豚氣,則用桂枝加桂湯治療。

桂枝善於振奮精神,使氣血運行順暢,所以能鎮靜心神。傷寒、金匱中的許多方劑,大多是從桂枝湯變化而來的,桂枝可以說是眾多藥物之首。

犀角

犀角有三種,山犀是上品。李時珍說:「角是精靈聚集的地方。」胃是水穀之海,飲食藥物都必須先經過胃,所以犀角能解毒,能治療各種出血症以及驚狂、斑疹痘瘡等症。按李時珍的解毒說法,源於《金匱》中的犀角湯;治療出血的解說,則根據《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黃湯。現在試驗,它的功效是涼血止熱,並且還能治療水毒。所以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

《醫學綱目》中的犀角湯,用於治療傷寒伏熱在心,神志恍惚、驚悸不安、睡不着覺的症狀;《千金月令》中崔氏的旋覆花湯、《延年方》中的茯苓飲等,治療腳氣也用犀角,都是用它來調和血分,豁達胸膈,通利小便。

甘遂

來自海外的甘遂品質最佳。味道辛辣,藥性猛烈,是泄水之聖藥。凡是水毒積聚在胸中的,非甘遂不能攻破。它的藥氣直達積聚的地方,所以用於攻破、決泄。十棗湯、大陷胸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這些方劑中甘遂的運用妙處,值得細心體會。但是它有毒,不能輕易使用。凡是峻猛的藥物治病,雖然見效快,但也有弊端,例如甘遂會引起煩躁,桃花散會引起口渴,補益藥物會加重下肢腫重,都是這個道理。王璆的《百一選方》用甘遂治療腳氣上攻,這也可以作為應急之用,但要戒慎於脾胃虛弱的人。

大戟

味道辛辣,作用於腸胃,能逐水氣。《淮南子·繆稱訓》說:「大戟去水,葶藶愈脹。」使用它不能不節制,反而會導致疾病,應該根據病情斟酌使用。

芎藭

《字典》中說,芎藭是香草,也寫作芎。引《本經》注釋說:「人頭穹窿,高天之象。」這種藥物向上走,專門治療頭痛等疾病,所以叫做芎藭。張仲景的方劑中,雖然沒有治療頭痛的記載,但此藥氣味芳香濃烈,而且有油脂,推測它的藥理,能入血分,使氣血運行順暢,開解氣鬱。觀察古代方劑,大多數芎藭與當歸一起使用,與當歸芍藥散合用,治療腹中急痛;與膠艾湯合用,治療漏下;單獨使用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