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藥能

初則色淡。去滓之後見濃紅。麻黃去沫。正與之同。去上沫得純精。所以逞其功也。葛根亦同。瓜蔞根水飛。以為天花粉。則極有功。牡蠣亦燒之。治敗液。其他經制而見功者多。不可不知也。

木瓜

爾雅曰。楙者木瓜也。郭璞注。木實如小瓜。味酢可食。二月花紅色。其實小而似瓜。故謂之木瓜。味極酸。故滲入血肉中。收斂血液。絞出津液。弛筋脈牽縮。故晉唐方書。多用之於腳氣。又治轉筋。疝亦縮腳筋。故用之見功。又治霍亂煩渴。陶隱居曰。木瓜最療轉筋。如轉筋時。

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按呼名作字。理所可疑。然呼青梅。口生津。人心感物。此理不可謂必無矣。雷斅曰。凡使木瓜。勿犯鐵器。以銅刀削用。凡藥有專長。有專忌亦不可不知者也。

吳茱萸

茱萸有三種。藥用者。以其出吳地。故冠吳字。其味辛溫。神農經曰。溫中下氣。仲景氏用吳茱萸湯。治吐利厥逆。又治嘔而胸滿者。及乾嘔涎沫頭痛者。是其氣質之力。豁胸膈。止嘔吐。溫胃中。治煩亂。孫真人半夏湯之外。皆用之於疝氣風氣腳氣衝心者。取辛溫推下之能也。

沉香

沉香。楊億談苑。范成大桂海志。張郎正倦遊錄等。辨之甚精。但就薰香而隲之耳。至服用之功。置不論焉。按此物生蕃國。本草所載。亦不能無疑矣。其伍藥方者。蓋昉千金五香湯。歷代運用極廣矣。予試之患者。降氣祛痰。開豁閉塞。其質堅硬鎮墜。香氣芬芳所致也。且治水腫。療喘急。檢之取少許投水。其沉者為良。沉香之名。可謂一言蔽之也。

檳榔子

質堅硬。味澀而苦辛。治水毒逆搶心下者。與鐵石之沉重。能墜諸液。至於下者正同焉。分泌水血。通大小便。是以消穀逐水。除痰去癖者。如本草所載。且治水腫積聚。止痢之後重。又能下蟲截瘧。其他功能見於古人經驗中。羅氏寉林玉露云。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朱晦庵檳榔詩云。撾病收殊效。修真錄異功。亦足以證其能焉。

大腹皮

時珍曰。大腹皮與檳榔同功。又曰大腹皮檳榔子皮也。今碎視之。總有筋絲。蓋其線質滲入血肉。開泄閉塞。驅逐水氣。故局方五皮湯。泄膜外之水。入門大腹皮湯。亦能逐水氣治腳氣。伍紫蘇和氣飲。為產前通治之方。且療惡阻胎動。時珍曰。健脾開胃。消肌膚中水氣浮腫。是也。

牽牛子

氣味辛辣。逐水利氣。用之少。則動大便。多則瀉下。劉守真張子和之徒。專表其功能。至今為通用下藥。蒞用碎之。配他藥者。恐氣脫也。或言其色黑者屬水。而破血中之氣。白者屬金。而瀉氣分濕熱。是附會之說。不足辨也。

半夏

性辛溫有薟氣。能消頑痰。止嘔吐。治咳逆。利咽喉。按飲食過度。留滯胃中。漸成積聚。胃不能堪任。鬱結為黏痰。為敗液。而噁心嘔吐併發。半夏能散結聚。以輸停水。瀉出敗液。嘔吐從止。故仲景氏大小半夏湯。半夏乾薑湯。專治嘔吐。附子粳米湯。及半夏瀉心湯。皆伍半夏。治嘔吐下利。其功可以見。如半夏苦酒湯蓋屬外襯。亦半夏之一活用也。

白話文:

藥能

一開始藥液顏色淺淡,去除雜質後呈現濃紅,麻黃去除泡沫後也是一樣,去除表面的泡沫才能得到精純的藥液,才能發揮其功效。葛根也是如此。瓜蔞根用水飛法處理,如同天花粉一樣,效果極佳。牡蠣也要經過燒製,才能治療敗液。其他經過炮製後能發揮功效的藥物很多,不可不知。

木瓜

《爾雅》說,楙就是木瓜。郭璞注釋說,木瓜的果實像小瓜,味道酸可食用,二月開花,花是紅色的,果實小而像瓜,所以叫它木瓜。味道極酸,因此能滲入血肉中,收斂血液,排出津液,使筋脈舒緩不再牽縮。所以晉唐時期的醫書,多用它來治療腳氣,也治療轉筋,疝氣也是因為腳筋攣縮,所以用它效果很好。又可以治療霍亂煩渴。陶弘景說,木瓜最能治療轉筋,如果遇到轉筋,只要呼喚木瓜的名字,或者寫下“木瓜”二字,都能痊癒。按理說,呼名寫字就能治病,這點令人懷疑,然而呼喚青梅能生津,人的心念能感應事物,這道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雷斅說,使用木瓜時,不要沾染鐵器,要用銅刀削用。凡藥物都有其專長和禁忌,不可不知。

吳茱萸

茱萸有三種,藥用的是產於吳地的那種,所以叫吳茱萸。它味辛溫,《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溫中下氣。張仲景用吳茱萸湯治療吐瀉厥逆,又治療嘔吐胸悶,以及乾嘔涎沫頭痛,這是因為它的藥性能豁通胸膈,止嘔吐,溫暖胃中,治療煩亂。孫思邈的半夏湯之外,都用它治療疝氣、風氣、腳氣、衝心等症,是取其辛溫向下走的功效。

沉香

關於沉香,《楊億談苑》、《范成大桂海志》、《張郎正倦遊錄》等書都有精確的描述,但都只從薰香的角度去考究,至於服用方面的功效,卻沒有論述。按說此物產自番邦,本草書中記載也未必完全可靠。它入藥,大概始於《千金方》的五香湯,歷代應用非常廣泛。我試驗過,它能降氣祛痰,疏通閉塞,這是因為它質地堅硬,能下墜,香味芬芳所致。而且可以治療水腫,治療喘急,檢驗時取少量投入水中,能沉下去的才是好藥。沉香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點到為止了。

檳榔子

質地堅硬,味道澀而苦辛,治療水毒逆衝心下,與鐵石一樣沉重,能墜降水液到下焦,分泌水液,通大小便,所以能消食導水,除痰去癖,正如本草書所記載的那樣。而且可以治療水腫積聚,止痢後腹瀉,還能驅蟲截瘧。其他功效可以從古人的經驗中找到。羅願《爾雅翼》說,嶺南人用檳榔代替茶葉來預防瘴氣。朱熹的檳榔詩中也說:“撾病收殊效”,《修真錄》也記載了它的奇效,足以證明它的功效。

大腹皮

李時珍說,大腹皮與檳榔功效相同,又說大腹皮是檳榔的皮。現在仔細觀察,裡面總是有筋絡,它的纖維質地能滲入血肉,疏通閉塞,驅逐水氣。所以《局方》的五皮湯,用它來洩去膜外之水;《入門》的大腹皮湯,也能逐水氣治療腳氣;與紫蘇一起配伍,構成產前通治的方劑,還能治療惡阻、胎動不安。李時珍說它能健脾開胃,消散肌膚中水氣浮腫,確實如此。

牽牛子

氣味辛辣,能逐水利氣。用量少,則通大便;用量多,則瀉下。劉守真、張子和等醫家都特別指出它的功效,直到今天仍然是常用的瀉下藥。使用時要把它研碎,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免氣虛。有人說,黑色的牽牛子屬水,能破血中的氣;白色的牽牛子屬金,能瀉氣分濕熱。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不足為憑。

半夏

性辛溫,有毒,能消散頑痰,止嘔吐,治療咳嗽逆氣,利咽喉。如果飲食過度,滯留在胃中,漸漸形成積聚,胃承受不住,鬱結成為黏痰,成為敗液,於是噁心嘔吐同時發生。半夏能散結消積,輸送停滯的水液,瀉出敗液,嘔吐就能停止。所以張仲景的大小半夏湯、半夏乾薑湯專門治療嘔吐;附子粳米湯及半夏瀉心湯都配伍半夏治療嘔吐下瀉,它的功效由此可見。例如半夏苦酒湯,屬於外用敷貼,也是半夏的一種活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