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下 (10)
卷下 (10)
1. 藥能
杏仁
李杲曰。散結潤燥。此說得之。思夫無脂膩。不能潤燥。無尖質不能散結。合桂枝。則透徹汗管。開毛竅。能發汗。伍麻黃石膏。則滲入肺中。治喘急息迫。又能驅停飲。消腫氣。配薏苡。則治風濕。並麻仁。則潤燥。本經曰。主咳逆上氣雷鳴。蓋今之哮喘。
柴胡
人皆知石膏大黃附子之多功用。而不知柴胡亦然也。蓋柴胡之用。徵諸先哲配合之旨。則主治邪滯於胸脅。而熱為往來者。聖惠聖濟。用之於腳氣。治心胸滿悶。楊仁齋用之於血熱。薛鎧用之於鎮肝。東垣取之升提。聖濟合之虛熱。其功甚博。他如補中益氣湯及逍遙散之類。
升發精氣。開豁鬱塞。皆不離小柴胡湯之旨。世醫或安其平穩。不問得失。濫用謬誤。不可不審焉也。
黃耆
耆之功。大端有二矣。一則逐表濕。黃耆桂枝五物湯。烏頭湯。耆芍桂酒湯。桂枝加黃耆湯。皆能祛濡滯之邪。陶氏所謂風水家要藥是也。一則托內虛。黃耆建中湯。治裡虛。張元素所謂壯脾胃補諸虛是也。蓋此物健血液之運行。資水道之通利。此其所專長也。故能治為痹。
為腫。為黃汗。為歷節疼痛。為衛虛漏汗者。然其性和緩。非配燥熱之品。則不能奏效。故得桂朮附酒之嚮導。而逞運行之力。長沙配合之微旨可察焉矣。因隊伍。各異其能。非一味兼眾功。顧在於用之如何耳。後世不達此意。裒合柴胡升麻。逢虛人必用黃耆。專於補虛。所以久服必生偏勝之害也。
鐵
本經載金石之功。多涉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至藥能。則略焉。不能徵之於此。按鐵之為物。頑塊剛戾。無味。又無臭氣。素問始說治狂疾驚癇之功。歷世遵用。其功顯然。予嘗用之乎腳氣及水腫。頗策偉勳。蓋其性鎮墜。功屬收斂。故能入血脈。泌別水氣。鎮動悸。降上攻。
又有資運行之功。又助飲食消化之機。凡藏府及諸產。縱緩萎衰。而發水腫脹滿者為之要藥。但用之者。非得肯綮而執樞機。不能著其功。詳之於藥能考。不復贅焉。
旋覆花
仲景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用旋覆代赭石湯治婦人用旋覆湯。胡洽治痰飲在兩脅脹滿。用旋覆花丸。皆取驅飲。甄權曰。主水腫。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誣也。
羚羊角
此物邦產雖與漢產少異形狀。性功則同。先輩既辨之。本經逢原曰。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為之首。蓋以精銳之氣。破鬱結之毒。故用之鎮癇。又用之眼疾。又用之利水飲。觀其隊伍。可知其功能焉。或云所舶之羚羊角者。山驢之角也。本草云。其角長尺余有節。特起環繞。如人手指握痕。得二十四節者。尤有神力。今所見即此物。蓋非山驢也。
巴豆
其性辛熱大毒。擾亂腸胃。盪滌水穀。走馬湯。白散。備急丸。紫丸之屬。藥陣中無有爭鋒者。乃大用之。則有斬關奪門之功。少用之。則有撫綏調中之妙。以故消堅摩積。通腸泄水。不可一日無者。然用之於腳氣。服後枯渴津液。耗疲天真。變症轉生。快藥之害。不可不畏而戒也。
白話文:
藥能
杏仁:李杲說杏仁能散結潤燥,此言甚是。因為沒有油脂就無法潤燥,沒有尖銳之性就無法散結。與桂枝同用,則能通透汗孔,打開毛竅,發汗。與麻黃、石膏同用,則能滲入肺中,治療喘息急迫,也能驅除停滯的水液,消除腫脹。配伍薏苡仁,則能治療風濕;配伍麻仁,則能潤燥。《本經》記載杏仁主治咳嗽、逆氣、哮喘,這正是現代所說的哮喘。
柴胡:眾人都知道石膏、大黃、附子有多種功效,卻不知道柴胡的功效也如此廣泛。柴胡的運用,從前賢的配伍中可以看出,主要治療邪氣滯留在胸脅,並伴有往來寒熱的症狀。《聖惠方》、《聖濟總錄》用它治療腳氣,以及治療胸悶氣脹;楊仁齋用它治療血熱;薛鎧用它治療肝病;李東垣用它來提升陽氣;《聖濟總錄》用它治療虛熱。它的功效非常廣泛。像補中益氣湯、逍遙散等方劑,都體現了小柴胡湯的功效。世上的醫生往往安於平庸,不辨是非,濫用藥物,造成錯誤,不可不慎重。
黃耆:黃耆的主要功效有二:一是祛除表邪濕邪。《黃耆桂枝五物湯》、《烏頭湯》、《耆芍桂酒湯》、《桂枝加黃耆湯》都能祛除濡濕的邪氣,陶弘景稱其為治療水腫的要藥;二是補益內虛。《黃耆建中湯》治療裡虛,張元素稱其能壯脾胃,補益諸虛。因為它能促進血液運行,滋養水道通暢,這是它的特長。所以能治療痺症、腫脹、黃汗、關節疼痛、衛氣虛弱引起的汗出不止。但是它的藥性平和,如果不配伍辛燥溫熱的藥物,就難以發揮功效。所以需要桂枝、蒼朮、附子、酒類藥物的引導,才能發揮其運行之力。長沙派配伍的精妙之處由此可見。因為藥物配伍不同,功效也就各異,並不是一種藥物就能兼具所有功效,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後世不理解這個道理,常常將柴胡、升麻與黃耆一起使用,遇到虛弱的人就一定用黃耆,專注於補虛,所以久服必然產生偏盛的危害。
鐵:經書記載金石類藥物的功效,大多涉及方士服食以求長生的說法,在《藥能》中只是略微提及,不能以此為據。鐵這種物質,堅硬粗礪,無味無臭。《素問》最早記載它能治療狂疾、驚癇,歷代沿用,其功效顯著。我曾經用它治療腳氣和水腫,效果很好。因為它的藥性沉降,功效屬于收斂,所以能入血脈,分清水液,鎮靜心悸,降逆止嘔。
它還有促進氣血運行的功效,又能幫助消化飲食。凡是臟腑及產後,如果氣血虛弱,出現水腫脹滿,它都是重要的藥物。但是使用它的人,如果不掌握精髓,不能準確把握藥性,就無法發揮其功效。詳情可以參考《藥能考》,在此不再贅述。
旋覆花:張仲景用旋覆花治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婦科疾病用旋覆花湯;胡洽用它治療痰飲停留在兩脅,導致脹滿,用旋覆花丸。這些都是取其利水消痰的功效。甄權說它主治水腫、腹脹、開胃止嘔,這並不誇張。
羚羊角:這種藥材,雖然產地不同,形狀略有差異,但藥性功效基本相同。前輩已經辨別清楚。《本經逢原》說,所有角類藥物都能入肝經,散血解毒,而犀角為首。因為犀角具有精銳之氣,能破除鬱結的毒邪,所以用它治療癲癇,也用它治療眼疾,還用它治療水腫。從其配伍中,可以知道它的功效。有人說從外地運來的羚羊角是山驢的角,《本草》記載,羚羊角長度超過一尺,有節,環繞如人手指握痕,有二十四節的,功效最佳。現在看到的正是這種角,並不是山驢角。
巴豆:它的藥性辛熱,有大毒,會擾亂腸胃,盪滌水谷。像走馬湯、白散、備急丸、紫丸等方劑,在藥物配伍中,沒有任何藥物能與之抗衡。大量使用,則有迅速見效的功效;少量使用,則有調理脾胃的妙用。所以能消堅散積,通腸瀉水,不可一日無之。但是用它治療腳氣,服用後會出現口渴、津液不足、體力衰竭、病情加重等症狀,這是峻下藥的危害,不可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