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上 (10)
卷上 (10)
1. 內因
可以奏功於切迫之際。
紫蘇子湯(千金方),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甘草,當歸,橘皮,大棗,生薑,桂心
上十味。案。腳氣痰喘上氣者。宜此方。方下云。困篤服此湯。今試之。此方不能敵因篤。古人之言。不可悉信也。局方易簡方。名之曰蘇子降氣湯。
沉香降氣湯(局方),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腸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
沉香,香附子,甘草,縮砂
上四味。鹽少許。沸湯點服。案。此劑皆辛溫。解鬱開壅。下氣散滯。故能治腳氣迫於心胸者。蓋此三方。其旨趣相均。緩急稍異。要在臨床之際。隨其劇易處置之耳。
小柴胡湯(傷寒論),治腳氣胸脅痞塞。寒熱如瘧者。
柴胡,黃芩,半夏,大棗,人參,甘草,生薑
上七味。按本方加常山。更覺有驗。千金常山甘草湯。可並攻。
杉木湯(證類本草本事方今據蘭臺軌範),唐柳柳州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榮陽鄭洵美杉木湯。服半日。食頃大小便三次。氣通塊散。
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個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
共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案。此煎法不明。恐有脫字。愚以意酌量。吳崐曰。杉木節質重而氣芳。質重則能達下。氣芳則能疏壅。橘皮味苦而厚。過於青皮。檳榔質實而重。等於鐵石。味厚則泄。質重則降。故能令邪氣大下。童便鹹寒物也。咸則能引邪氣。
以走濁陰。寒則能平熱氣。使不上逆。活人書。檳榔散。即此方變方。余嘗驗杉木。肉色紅者。為油杉堪用。白色者無效。
風引湯(金匱),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徐靈胎曰。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
靈砂(局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
水銀(一升),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鐵銚。炒成砂子。或有煙焰。即以醋灑。候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煞干。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煆如鼎子。烈筆醮赤石臘。頻抹其處。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細末。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於五七丸。
案。此鎮墜之要藥。腳氣嘔吐。或上衝。或動氣甚者。皆用之。有殊驗。東坡有靈砂說。文繁不錄。宜閱。
白話文:
內因
紫蘇子湯能於危急時刻奏效。宋朝湘東王在南方患腳氣病重,服用此湯後大有起色。此方組成: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甘草、當歸、橘皮、大棗、生薑、桂心。此方適用於腳氣伴隨痰喘上氣者。古人記載,此方對病情嚴重者療效有限,不可盡信。局方和簡易方將此方名為蘇子降氣湯。
沉香降氣湯適用於腳氣患者,毒氣上衝、心胸滿悶、肢體浮腫者,尤為適合。此方組成:沉香、香附子、甘草、縮砂仁,少許鹽,用沸水沖服。此方藥性辛溫,能解鬱開結,降氣消滯,故能治療腳氣之氣衝心胸者。以上三方,用意相近,輕重緩急略有不同,臨床上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腳氣伴胸脅痞塞、寒熱如瘧者。此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大棗、人參、甘草、生薑。加常山效果更佳,與千金常山甘草湯療效相似。
杉木湯,據唐代柳宗元記載,元和十二年二月他患腳氣,夜半胸悶欲絕,脅肋有如石塊般腫塊,昏迷三日,後經鄭洵用杉木湯治療,服藥半日後,大小便三次,氣順,腫塊散去。此方組成:杉木節、橘葉(無葉用皮代替)、大腹檳榔、童子尿。煎法記載不清,可能缺字,此處僅根據推測。吳崑認為,杉木節質重氣香,質重能下達,氣香能疏通壅塞;橘皮味苦厚重,勝於青皮;檳榔質實重,如同鐵石,味厚能瀉,質重能降,故能使邪氣下行;童尿鹹寒,鹹能引邪氣,寒能平熱氣,使邪氣不上逆。《活人書》中的檳榔散即由此方化裁而成。我曾驗證,杉木顏色紅潤者為油杉,可用;白色者無效。
風引湯,巢氏認為腳氣宜用風引湯。此方組成:大黃、乾薑、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將藥材研磨成粗粉,用布袋盛裝,取適量藥末,用井水煎煮,溫服。徐靈胎認為,此方針對臟腑熱證,非草藥所能治療,故用金石重藥清熱。
靈砂用於治療上盛下虛,痰涎壅盛的病症,最能鎮墜,升降陰陽,調和五臟,益補元氣。此方組成:水銀、硫黃。用新鐵鍋炒至成砂,如有煙焰,則用醋灑之,研細後,入水火鼎中,用醋調和赤石脂,封口,用鐵線扎縛,烘乾,用鹽泥封固,用炭火煅燒,頻用赤臘塗抹,火盡為度,次日取出,研磨成細末,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藥服用。每次服用三丸,空腹用棗湯、米湯或井水、人參湯送服,根據病情輕重,可增加至五至七丸。此方為鎮墜要藥,用於治療腳氣嘔吐、上衝或氣動甚者,療效顯著。蘇軾有關於靈砂的論述,篇幅冗長,此處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