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內因

此病近世所行者。係一種水毒。其毒酷厲峻烈。淫血脈。則為麻痹痿弱。溢水道。則為尿少浮腫。下注則膝腳不仁。上奔則衝心悶絕。與淡飲之水。迥然不同。如淡飲。其氣滲澹。縱為腐敗。不過胸痛嘈雜噁心嘔吐心痛腹滿下利憒憒悶悶等症。至死亡者。斷無而僅有焉。水毒則甚峻。

請詳論之。蓋昇平日久。人人遊惰。奉身飽暖。處形安逸。加之膏腴過分。房闈越節。自耗其元氣。元氣已耗。則脾胃不健。氣血不行。因釀一種之水毒焉。抑情欲成病居多。豈止腳氣。不可下猛戒也。男子春心未動。女子情竇未開。並不睹髮腳氣。老人還童。欲念既斷者亦復然。

則可以證其由內因者。而其證屬重。亦可徵焉。蓋其水從腸胃。直趨膜外。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衝脈所行之地。無處不到。駸駸乎將迫心藏。心藏為之沸戾激拒。發見於胸間。謂之心跳。至其劇。毒氣貫心。悶絕即斃。謂之衝心。近日所見。愈多愈重。可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

變化無窮。乃自非照氣化之厚薄。察時世之體性。而知病不必出於天。人人自招之。何以治之。墨守古人之成法。治今之腳氣。所謂膠柱刻舟。不能為用也。要之須先知古人立方之意而處變。妄自處方。亦我所不取也。

木防己湯(金匱),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右四味。案。水毒奔騰於上。呼吸息迫。胸膈滿悶。心下石硬。煩渴喘急。動氣如瀾。是為衝心之兆。須用此急救矣。防桂並能行水散結。石膏清熱。人參滋液。其虛者。外雖痞堅。內無結聚。水去氣行而愈。其實者。復聚。仍依前方。減石膏。加芒硝之鹹寒。峻開鬱寒。以茯苓之滲利。直輸之水道。未有不愈者。籲。配合之妙。非後世所及也。

吳茱萸湯(傷寒論),食谷欲嘔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嘔而胸滿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

右四味。按。腳氣嘔吐。率屬危險。不可輕視。其變起於不虞。檢之於古經。長沙治嘔吐之方。不過十四方。其中雖有兼寒兼熱夾食夾蛔數症。大要不出於驅逐水飲之劑。當水毒衝心之時。無有抗其勢者。獨此方直入奏功。嗚呼偉矣。然須察勢之劇易。症之慢緊。而審可為之機。且勿擬定一方。

十棗湯(傷寒論千金同外臺聖濟宣明論丹溪心法分量互有異同)

芫花,甘遂,大戟

右三味為散。煮大棗。去滓內藥末。服之。案。此方利水飲之猛劑。深師所謂朱雀湯是也。腳氣上入。胸痛煩悶。喘息自汗。氣欲斷。非此方。不能抵當其勢。如逡巡失治。則禍在反掌。不可嫌其峻。坐待斃也。概施攻擊之法。無不危矣。醫者不察於此。急於獲效。病者喜利藥。

白話文:

內因

這病是近世才流行的,是一種水毒。這種毒性猛烈,侵犯血脈就造成麻痺痿弱;溢於水道就造成尿少浮腫;向下侵犯就造成膝腳麻木;向上衝擊就造成胸口悶塞昏厥。它和一般的淡水飲品截然不同。如果是喝了淡水,即使腐敗變質,也不過是胸痛、嘈雜、噁心、嘔吐、心痛、腹脹、腹瀉、昏沉等症狀,致死的情況極少。但水毒則非常猛烈,必須詳細探討。

蓋因盛世太平日久,人人懶散,生活富足安逸,加上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房事過度,耗損元氣。元氣耗損,脾胃功能就會不健全,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水毒的產生。大多數是因情慾過度而致病,遠不止腳氣這麼簡單,不可掉以輕心。男子春心未動,女子情竇未開,都不會患腳氣;老年人返老還童,慾念斷絕的也一樣。

這可以證明此病是由內因引起的,其症狀嚴重程度也可以佐證。這種水毒從腸胃直接到達體表,內臟和經絡,凡是衝脈經過的地方,無處不到,一點點逼近心臟。心臟因受到衝擊而劇烈反抗,表現在胸部,就是心跳;嚴重時,毒氣攻心,昏厥而死,稱為「衝心」。近來所見,此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可見天下疾病,隨著時間和地點變化無窮。如果不仔細觀察氣候陰陽的盛衰,察知時勢的變化,就不能了解疾病不一定來自於天,很多都是自己招來的。

那麼如何治療呢?墨守古人的方法治療現代的腳氣,就好比「膠柱鼓瑟」,是行不通的。總之,必須先了解古人用藥的用意,然後才能隨機應變,隨意處方,則非我所願。

木防己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膈間支飲。患者喘息胸悶,心下痞塊堅硬,面色黧黑,脈沉緊,已經患病數十天,用過吐瀉法卻無效,用木防己湯治療,虛證者很快痊癒,實證者三天后復發,再次服用依然無效的,就將木防己湯中的石膏去掉,加入茯苓芒硝湯。

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說明:水毒上衝,呼吸困難,胸膈滿悶,心下堅硬如石,煩渴喘促,動則加劇,這是「衝心」的徵兆,必須立即用此方急救。木防己和桂枝都能利水散結,石膏清熱,人參滋陰。虛證者,雖然表面上痞塊堅硬,但內部沒有結聚,水液排出,氣機通暢後就會痊癒。實證者,水毒再次積聚,仍然使用原方,但減少石膏的用量,增加芒硝的寒涼之性,峻猛攻散寒邪,再用茯苓的滲利作用,將水毒排出水道,沒有不痊癒的。唉,藥物配伍的妙處,不是後世所能企及的。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治療食穀欲嘔,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嘔吐胸悶,乾嘔吐涎沫,頭痛。

組成: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

說明:腳氣伴有嘔吐,大多危急,不可輕視,病情變化迅速難料。查閱古籍,長沙地區治療嘔吐的方劑不過十四個,其中雖然有兼夾寒熱、飲食不節、蛔蟲等症狀,但主要還是驅逐水飲的藥物。在水毒衝心的時候,沒有什麼藥物能抗衡它的勢力,只有這個方劑才能直接奏效,真是太偉大了!但是必須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症狀的緩急,才能判斷是否可以用此方,切勿盲目使用單一方劑。

十棗湯(出自《傷寒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聖濟總錄》、《丹溪心法》,各家劑量略有不同)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研為細末)。用大棗煮水,去渣後加入藥末服用。

說明:這個方子是利水消腫的猛藥,是所謂的「朱雀湯」。腳氣上衝,胸痛煩悶,喘息自汗,氣息將斷,只有這個方劑才能抵擋它的勢力。如果猶豫不決,錯失治療時機,那麼禍患就會立竿見影,不可因為藥性峻猛而猶豫,坐等病人死亡。概括來說,這種攻擊性治療方式,都有一定的風險。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急於求成,病人又喜歡速效藥,就容易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