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邨亮

《腳氣鉤要》~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藥能

不堪酒氣剽悍。發嘔吐。同一理。仲景氏附子去桂加朮湯條曰。一服覺身痹。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又烏頭桂枝湯條曰。如醉狀。皆言其暝眩之狀。所謂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是也。然其氣猛悍。難施之於元氣衰漓之人。不可不戒者也。大凡腸胃生寒。而血液敗。則藏府為之拘攣掣痛。

或繞臍而痛。或腹中絞痛。或雷鳴切痛。或手足厥冷。其治舉屬於烏頭。大烏頭煎條曰。治寒疝繞臍痛。脈沉眩者。烏頭桂枝湯條曰。寒疝腹中痛。逆冷。附子粳米湯條曰。腹中寒氣。雷鳴切痛。案。陽氣壅塞。則身體鬱滯。生敗液。經脈為之乖戾。從其毒之所在而發痛。是痛風腳氣之因。

發浮腫。亦屬烏附主治。故烏頭湯曰。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轉側。是用烏附。除敗液。豁滯氣也。又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其人虛也。芍藥甘草湯主之。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是並亡陽之症。非附子。不能治也。

陽窮生陰。人天一理。乃漸甚。則玄武四逆白通等。隨症投之。但人身虛實不同。寒熱異途。而邪氣亦不一。則或直見少陰症。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玄武湯。此皆附子所主治也。脈沉。沉小。沉微。沉緊。浮而澀。是皆系寒冷所致。人為寒氣所襲。血氣不和。

運行從阻。譬如魚肉汁。遇寒凝結。非附子辛熱。何以得溶解之哉。傷寒金匱。所載藥方二百有餘。而烏頭附子配合者二十九。烏附功能居多可知矣。夫切於人身者。無如水火。而其為害者。亦無如水火。火者熱也。水者寒也。乃治熱用寒藥。治寒用熱藥。是固理所然。雖然術存乎其人。

果得奏效。豈易易也哉。

牛膝

此物有脂膩之氣。滲徹血中。清淨瘀液。開散鬱塞。疏通水道。神農經曰。主寒溫痿痹。四肢拘攣。不可屈伸。蓋此品。雖有養血營筋之力。非以之治四肢拘攣。膝痛也。嘗試之。為拘攣踡曲者。以關節含廢液滯血也。醫苟不達此理。則藥屬徒用。且此物。能引諸藥下行。乃腰腿之疾。不可缺之品也。

逐水止瀉。熯濕除痰。術之用。得桂枝附子。則治小便自利。得麻黃石膏。則治面目黃腫。小便不利。配桂枝人參。則治利下不止。在真武湯。治四肢沉重疼痛。在茯桂術甘湯。治心下有痰飲。古唯謂術。無蒼白之別。陶氏方分兩種。自宋以來。始言蒼者苦辛氣烈。白者苦甘氣和。

自此世人。多貴白賤蒼。蓋蘇頌作之俑也。今試之。性功不甚相遠。其質多脂且氣烈。故能滲透血肉。宣通水道。此為滲利之專劑矣。豬苓澤瀉。亦疏通之品。因隊伍各異其使用。宜類推取驗矣。

芍藥

傷寒論中。用芍藥十八方。主腹痛者七方。主體痛者八方。腹痛頭痛。身體不仁。腳攣急。皆系筋絡拘急。而芍藥之功居多。且用之廣。合術苓則逐水氣。合藭歸則走血脈。合桂枝則開腠理。其他效用極博。故經驗方。用之於風毒骨痛。事林廣記。用之於腳氣腫痛。古今錄驗。用之於衄血咯血。聖惠方。用之於血崩帶下。詳載愚著藥能考。今不復贅焉。

白話文:

藥能

酒的辛辣之氣令人難以承受,導致嘔吐。同樣的道理,仲景的附子去桂加朮湯記載:服用一劑後感覺身體麻痺,服用三劑後症狀完全消失,病人像剛從昏迷中醒來一樣。又烏頭桂枝湯記載:病人呈現如醉酒的狀態。這些都說明藥物引起的昏迷反應。所謂「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些藥物藥性猛烈,難以用於元氣衰弱的人,必須謹慎使用。總而言之,腸胃受寒,血液敗壞,則臟腑會因此攣縮疼痛。

疼痛可能繞臍而痛,或腹中絞痛,或像雷聲一樣的劇烈疼痛,或手腳厥冷,治療這些都屬於烏頭的功效。大烏頭煎方記載:治療寒疝繞臍疼痛,脈象沉而昏眩的症狀。烏頭桂枝湯記載:治療寒疝引起的腹中疼痛,伴隨冷逆。附子粳米湯記載:治療腹中寒氣,雷聲一樣的劇烈疼痛。總之,陽氣阻塞,則身體氣血鬱滯,產生敗壞的體液,經脈因此紊亂,從毒素所在之處發病疼痛,這就是痛風、腳氣的成因。

出現浮腫也屬於烏頭、附子的主治範圍。因此烏頭湯記載:風濕互相搏結,身體疼痛,不能翻身,是用烏頭、附子來去除敗壞的體液,疏通鬱滯的氣血。又,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寒,這是病人虛弱的表現,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發汗過度不止,病人惡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緊繃,難以屈伸,則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這些都是陽氣衰敗的症狀,非附子不能治療。

陽氣衰竭則產生陰邪,人體與自然界是一樣的道理,病情逐漸加重,則根據症狀選用玄武湯、四逆湯、白通湯等。但是人體虛實不同,寒熱病因各異,邪氣也不一樣,則可能直接表現為少陰病的症狀,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玄武湯等,這些都是附子可以治療的。脈象沉、沉而小、沉而微弱、沉而緊,或浮而澀,這些都是寒邪入侵所致。人體被寒邪入侵,氣血不和,

運行受阻,就像魚肉湯遇寒凝固一樣,非附子的辛熱之性,如何能使其溶解呢?《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記載的藥方二百多個,而烏頭、附子配合使用的有二十九個,可見烏頭、附子的功效之多。對人體而言,最重要的是水火,而危害人體的也最是水火,火代表熱,水代表寒,所以治療熱證用寒涼藥,治療寒證用溫熱藥,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醫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醫生本人,

能否取得療效,並非易事。

牛膝

此藥有油膩之氣,可以滲透入血,清除瘀血,疏通鬱結,利水道。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寒溫引起的痿痹,四肢拘攣,不能屈伸。此藥雖然有養血滋陰的功效,但不是用它來治療四肢拘攣、膝痛。試驗證明,對於拘攣彎曲的症狀,是因為關節積聚廢液和瘀血。醫生如果不理解這個道理,則用藥是徒勞的。而且此藥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對於腰腿疾病,不可缺少此藥。

利水消腫,燥濕化痰,這是術的功效。與桂枝、附子配合,則治療小便自利;與麻黃、石膏配合,則治療面目黃腫,小便不利;與桂枝、人參配合,則治療下痢不止;在真武湯中,治療四肢沉重疼痛;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中,治療心下有痰飲。古人只認為術沒有蒼白之分,陶弘景的方劑中區分兩種,宋代以來,才說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

從此以後,世人多貴白朮而賤蒼朮,這是蘇頌造成的。現在試驗,其藥性功效差別並不大,其質地多脂且氣烈,所以能滲透血肉,宣通水道,這是滲利的水藥。豬苓、澤瀉也是疏通水道的藥物,因為它們的特性各有不同,所以使用方法也不一樣,應該根據其特性類推使用。

芍藥

傷寒論中,使用芍藥的處方有十八個,治療腹痛的有七個,治療身體疼痛的有八個。腹痛、頭痛、身體麻木、腳攣急,這些都是筋絡拘急所致,而芍藥的功效最多,而且應用廣泛。與白朮、豬苓配合則利水消腫;與當歸、川芎配合則活血;與桂枝配合則疏通汗孔。其他功效非常廣泛,所以經驗方劑中,用它治療風毒引起的骨痛;事林廣記中,用它治療腳氣腫痛;古今錄驗方中,用它治療鼻出血、咯血;聖惠方中,用它治療崩漏、帶下。詳細記載在我的著作《藥能考》中,這裡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