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鉤要》~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藥能

形如小麥粒,質重實,投水即沉。為黑色者,系腐敗耳。凡草木堪寒氣者,其性屬寒;而地黃則怯寒,遇霜即死。故種者用稿裹里之,置火於其上,取暖俟春。由是觀之,神農經及本草言性寒者,不足信也。

味甘質潤,經久不幹。其能滲入血中,養血液,營運行。夫血液虧乏,按脈無力者,系虛候也;其脈細數者,為瀕死之候,非地黃之力,不能挽回矣。

案:莖葉毛皺無澤者,蓋以其氣專鍾於根蒂也。故雖滋潤,澀而不滑。能治吐血、衄血、下血;且調婦人產後亡血,以其滋血液導運行也。芎歸膠艾湯,可以見其效能。婦人在草蓐,發露得風,四肢苦煩,宜三物湯者,以君地黃,臣苦辛,黃芩解其煩也。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宜八味丸。轉胞亦用八味丸,以地黃滋潤,利血中水氣也。又治腳氣入腹、小腹頑痹、痛癢不覺、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則苓桂朮甘湯主之;而兼用八味丸。要之,血水同道而並行,故主地黃,伍茯苓澤瀉之滲利。男子消渴,亦以此治之。是仲景氏妙手段也。

錢仲陽八味丸中去桂附,稱六味丸,以療小兒。夫小兒血氣未厚,故脈多疾數。乃用地黃丸,其治五遲五軟等證。其方雖失古意,可謂能知地黃之能者矣。薛己始唱補虛益精之說,後醫信其妄,不惟舉之於口,又筆之於書,遂使此草藥為恣欲誨淫之媒,何其冤乎!

大黃

神農經曰:大黃味苦寒無毒,盪滌腸胃,推陳致新。夫盪滌腸胃者,大黃之所主;而推陳致新者,人身之天機也。喻如竹木刺入肉,知痛者神氣而非皮肉也;所傷生膿,則自拔,是天機爾。乃助天機者,一切治療之要紐也。

大黃能入腸胃,掃除諸惡液,是所以逐癥瘕、留飲、宿食、諸邪氣,自大便下之。其性膩速滲透血中,以故服之,小便帶黃色,大便從瀉下。配之乎枳實,利甚急;合之乎甘草,利較緩。所以大承氣與調胃承氣有差別也。合黃連、黃柏、梔子等,則瀉心胸,清瘀熱。配水蛭、虻蟲、桃仁等,則下瘀血。與甘遂,則瀉水氣。明醫錄云:治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血。誠然矣。其治諸瘡瘍,亦以有解毒之能也。用之泄瀉下利,解熱逐毒,毒盡則自止。治食已即吐者,及痢病後重,並以疏滌惡液,健運腸胃也。可謂藥中之將軍矣。

附子

天雄、烏頭、附子、側子、漏籃子,詳於本草綱目;而其種本一物,因年曆多少,異名焉耳。而仲景氏獨用烏附者,蓋取力之優者,猶如芋魁於側子也。余少時,漬附子於水,減其鹽,經宿洗之,手指觸毒熱痛。後洗土芝,指甚癢已。於是悟,附子辛熱,自毛孔滲入發痛;而土芝薟氣,自汗孔滲徹發癢。二物固並有毒,然附子則宿根所生,經寒暑而成,故其毒猛烈。土芝則春種秋熟,其質軟脆,不堪寒暑,且系食料,故毒亦從薄。功能之別可推知矣。

烏附氣味雄悍,驅寒冷,補衰弱,開達表氣,以溫百體。乃服之過度,必生瞑眩。至其甚,脈絕、大吐水,是與縱飲之人。

白話文:

藥能

地黃像小麥粒般大小,質地沉重紮實,投入水中會立刻沉下去。若是黑色的地黃,則是腐敗變質了。凡是耐寒的草木,其性屬寒涼,而地黃卻怕冷,遇到霜凍就會死亡,所以種植地黃時,需要用草裹住根部,上面再覆蓋火灰取暖,等到春天再播種。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中所說的地黃性寒,並不可靠。地黃味甘,質地潤澤,久置也不乾燥,它能滲入血液中,滋養血液,促進血液運行。如果血液不足,按脈時感覺無力,這是虛弱的徵象;如果脈搏細弱而頻數,則是瀕臨死亡的徵兆,唯有地黃的力量才能挽回。地黃莖葉表面毛糙無光澤,是因為它的精華都集中在根部,所以雖然滋潤,卻澀而不滑。地黃能治療吐血、鼻出血、便血,還能調理婦女產後失血,因為它能滋養血液並促進血液循環。《芎歸膠艾湯》就能體現它的功效。婦女在產後,如果受寒風吹襲,四肢煩躁不安,可以用三物湯治療,以地黃為主藥,配合苦辛之品,黃芩則能消除煩躁。虛勞、腰痛、小腹拘緊、小便不利者,宜用八味丸;轉胞也用八味丸,因為地黃能滋潤,並能利血中水氣。又治療腳氣入腹,小腹頑痺,疼痛瘙癢不明顯,氣短,略有水腫,應從小便排出,可用苓桂朮甘湯為主方,並配合八味丸。總之,血液和水液在經絡中同時運行,所以以地黃為主藥,配合茯苓、澤瀉等藥物以利水滲濕。男子消渴症,也可用此法治療,這是張仲景的妙方。錢仲陽將八味丸中的桂枝、附子去除,稱為六味丸,用於治療小兒疾病。因為小兒血氣未足,脈象多急數,所以用地黃丸治療五遲五軟等症。雖然此方與古方略有不同,但可見其已了解地黃的功效。薛己首先提出地黃能補虛益精的說法,後世醫家卻盲目相信他的謬論,不僅口頭宣揚,還著之於書,使地黃蒙受冤屈,成為助長淫慾的藉口,真是冤枉啊!

大黃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性寒,無毒,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盪滌腸胃是大黃的主要功效,而推陳致新則是人體自身的新陳代謝機制。這就像竹木刺入肉中,感到疼痛的是神氣,而不是皮肉;如果受傷部位生膿,膿液會自行排出,這就是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大黃的作用就是輔助這個機制,是所有治療的關鍵。大黃能進入腸胃,清除一切污濁之物,所以能治療癥瘕、留飲、宿食等邪氣,從大便排出。大黃性味厚重,滲透力強,服用後小便會發黃,大便會排出。與枳實配伍,瀉下作用更急;與甘草配伍,瀉下作用較緩,所以大承氣湯與調胃承氣湯的功效有所不同。與黃連、黃柏、梔子等配伍,能瀉心火,清熱解毒;與水蛭、虻蟲、桃仁等配伍,能下瘀血;與甘遂配伍,能瀉水氣。《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大黃能治療婦女寒凝血瘀、小腹疼痛、瘀血阻滯等症,確實有效。大黃還能治療各種瘡瘍,因為它有解毒的功效。應用大黃瀉下通便,解熱解毒,毒邪清除後,瀉下作用就會自行停止。治療飲食後嘔吐,以及痢疾後症狀加重,也可用大黃疏通腸胃,清除污濁之物。大黃可謂藥中之將軍。

附子

天雄、烏頭、附子、側子、漏籃子,詳見《本草綱目》,它們本是同一种植物,只是因生長期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張仲景獨用烏頭、附子,是因為它們藥力最強,如同芋頭的塊莖比側芽更有力。我年輕時,曾將附子浸泡在水中,減少鹽分,浸泡一夜後洗淨,手指觸碰到附子,感到灼熱疼痛;後來洗淨了土芝,手指感到很癢。由此我明白了,附子的辛熱之氣,會經由毛孔滲入而引起疼痛;而土芝的毒氣,則經由汗孔滲入而引起瘙癢。這兩種藥物都有毒性,但附子是多年生的宿根,歷經寒暑而成,所以毒性猛烈;土芝是一年生的植物,質地柔軟脆弱,不耐寒暑,而且可以食用,所以毒性較弱。它們功效的不同,由此可見一斑。烏頭、附子的氣味辛辣而強悍,能驅寒、補虛、宣通表氣,溫暖全身。但如果服用過量,就會產生中毒反應,嚴重時會脈搏停止,嘔吐清水,這與醉酒的人情況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