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溫疫論歌括
《吳又可溫疫論歌括》,乃清代著名醫家王旭高在前人對明末溫疫大家吳又可《溫疫論》所作歌括基礎上,進行校訂、增補與重編之作。原書《溫疫論》以其「氣化」學說與「膜原」定位,突破了傳統外感病以傷寒六經辨證為核心的框架,對溫疫(即烈性傳染病)的認識與治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然而,《溫疫論》原文浩瀚,對於初學者或臨床急用而言,或顯繁複。《吳又可溫疫論歌括》的價值,便在於將《溫疫論》的核心思想、關鍵病機、主要證候及治療方藥,以精煉、押韻的歌訣形式呈現,旨在方便讀者誦習與記憶,從而更好地掌握吳又可的溫疫學術精華。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正如其基本介紹所述。雖然提供的內容主要集中於上卷,但其所包含的序言、溫疫總訣及各個具體證治歌括,已足以窺見王旭高整理吳氏學說的用心,以及本書作為學習《溫疫論》輔助材料的重要地位。
上卷內容深度解析
上卷是本書的核心,聚焦於溫疫的發生、發展、傳變與治療。王旭高在序中開宗明義,指出自己是基於見到的童梓村先生雜抄本《溫疫論歌括》,發現其「掛漏殊多,不無遺珠之憾」,因此將原文與歌括一一對照,進行「重加校正,去其繁複,抉其精要,條論方法,悉編韻語」。這段話揭示了本書的編撰目的:不僅是簡單的概括,更是有批判、有增補的再創作,力求使歌括更為完備和忠實於《溫疫論》原意。他提到「仍以舊訣者僅十之二,增改其句者十之五,補其缺者十之三」,足見其工作的深入程度,幾乎是對原有歌括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塑。
溫疫總訣:提綱挈領
《溫疫總訣》是全書的綱領,濃縮了吳又可溫疫學說的精要。歌訣開篇即點明溫疫的病因:「雜氣為邪,著無常處」。這「雜氣」概念是吳又可區別於傳統將外感病歸於「六淫」或單純「傷寒」的關鍵,強調疫病是由某種特定的、具有傳染性的病邪引起,且其性質無常,致病部位也非固定。這種病邪侵襲,迅速傳播,「眾人所同」,體現了溫疫的流行性特點。
病邪入侵的早期關鍵點被定位於「膜原」,歌訣強調「速離膜原,便是要旨」。膜原介於經與胃之間,是半表半裡之處,是疫邪初入人體時潛伏、發病的關鍵部位。能及早將邪氣驅離膜原,是截斷病勢的關鍵。
隨後,歌訣簡述了溫疫的傳變複雜性:「須識九傳。非為一病,隨人變遷。其傳變也,各不相類。表裡虛實,全須參匯。」雖然歌訣中並未詳細列舉「九傳」的具體內容(這部分在《溫疫論》原文中有詳細論述),但點出了傳變的多元化和個體差異,強調臨床辨證必須綜合考慮表裡、虛實等多方面情況。
總訣還概括了病邪居於不同部位時的基本證候和治則:
- 「但表不里」:邪氣僅在表,表現為表證,應從表而出(汗或斑),用藥需助其透達。提及「白虎宜調」用於汗出仍熱者,提示表證透達後可能轉為熱證。
- 「但在裡,毫無表症」:邪氣直入裡,且居於上焦胸膈,表現為胸膈痞滿、欲吐不盡,此時汗下皆非,應「引而越之」(催吐),用瓜蒂散。
- 「邪居中下」:邪氣在中下焦,表現為胸腹脹痞、舌黃便秘,應從「承氣」下奪。
- 「表裡分傳」:邪氣同時影響表裡,需「三消堪倚」(可能指兼顧表、裡、膜原或不同傳變階段)。
總訣中對治療的提示性原則包括:
- 「下後復熱」的處理,特別是強調氣化津回才能汗出,提示了護津液的重要性。
- 「最怕四損」:指出溫疫病中,元氣虧虛(大勞、大欲、大病、久病)者預後不良,強調審慎處理虛實夾雜。
- 「若論陰證,時疫罕有。陽極似陰,熱深厥咎。」這點非常重要,吳又可認為溫疫多屬陽證、熱證,少見寒證。臨床上見到類似陰證的表現(如肢厥)往往是「陽極似陰」,是熱邪深伏、閉阻陽氣所致,絕不能誤作寒證施治。
- 「全憑神色,以察安危。能知標本,始可言醫。」強調了望神色等整體判斷的重要性。
- 「行邪伏邪,治有難易。舍病治藥,舍病治弊。」指出疫邪有行邪(循經傳變)和伏邪(潛伏深層)的不同,治療難度各異。最後兩句「舍病治藥,舍病治弊」可能指治病應抓住病機的本質,避免被表面症狀迷惑,或指治療誤區的糾正。
- 「正不勝邪,必無生理」:點明了疫病兇險,若正氣不足以抗邪,預後不良。
具體證治歌括解析
總訣之後,歌括分章節細化了不同階段和證候的診治:
- 溫疫初起: 進一步描述初起症狀(凜凜四肢寒,後但發熱,脈數但不浮沉)及邪氣侵入口鼻入膜原的途徑。重申初起禁用汗下法,明確提出使用達原飲。歌括中列出了達原飲的具成份和用量,便於臨床應用。
- 急證急攻: 描述病勢急劇傳變至胃腑實證(舌白如積粉迅速變黃,胸腹滿痛煩躁,舌焦生刺鼻如煤),強調此時邪毒已深,必須「急投承氣下其毒」,不可緩慢,否則「必致災」。這體現了吳又可對溫疫實證、熱證的果斷攻下思想。
- 表裡分傳: 描述疫邪離開膜原後,可能向不同經脈或臟腑傳變,如陽明、太陽、少陽等。並指出里證表現為煩滿用大黃。最後提出「三消飲」作為表裡分傳的治療方,其組成是達原飲加柴胡、羌活、葛根、大黃、薑棗,顯示了其兼顧膜原(達原飲基礎)、表證(柴胡、羌活、葛根)和裡證(大黃)的特點。
- 熱邪散漫: 描述熱邪充斥全身的極盛狀態(脈洪數,大渴大汗大熱),明確使用白虎湯清瀉陽明熱邪。歌括中列出了白虎湯的組成。
- 內壅不汗: 對比傷寒的先表後裡,指出疫邪可能直接內壅導致無法發汗,此時若有裡實,通過承氣湯攻下裡實,表氣得以通達,反而能出汗。這再次強調了疫邪與傷寒在傳變機理上的差異,以及攻下法在疫病中的特殊應用。
- 下後脈浮: 這是溫疫下法後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邪氣已部分下行,但脈仍浮微數,神識不清,熱邪未盡,按理應出汗而無汗。歌括認為這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氣化無源,無法發汗,故用白虎加人參湯,益氣生津以助氣化發汗。
- 下後脈復沉: 若下後幾天脈又轉沉,提示仍有餘邪瘀聚,此時可能需要再次攻下。若脈續浮,則仍需考慮助汗(如白虎加參)。這是根據脈象變化調整治法的範例。
- 下後脈反數: 描述一種特殊情況:應當下而未下,出現口燥渴、身熱反減、四肢厥冷,患者甚至想靠近爐火。這看似寒證,實為陽郁不達所致。攻下後厥冷緩解但脈變得急數。雖然有熱象但無熱渴(或舌上生津不思水),此時用柴胡清燥湯加葛根。歌訣特別提示此證與白虎證相似但無熱渴,不能混用白虎湯。這顯示了辨證的細膩性。
- 病愈結存: 溫疫病愈後,腹中可能仍有結塊、脹悶、腸鳴等殘留症狀。歌訣認為這是餘邪瘀滯所致,但此時元氣已傷,不宜再用峻猛攻下,應通過調理飲食,以粥等清淡食物,讓結塊自行下行,強調「勿投攻劑損元真」。
- 下格: 病愈後大便不通且湯水難容、食輒嘔吐。這是由於攻下後餘邪阻滯下焦,導致胃氣上逆。應急用調胃承氣湯熱服通下,使惡物下行則嘔吐自止。但嘔止後不能立即大補,否則可能再次閉阻。如果再次嘔吐,仍需緩慢攻下。歌訣將其與結存和胃翻進行了比較,強調下格屬熱實閉結導致的上逆。
- 三承氣用法: 詳細說明了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組成及其適用證。小承氣湯用於上焦痞滿;大承氣湯用於中有堅結,力度最強;調胃承氣湯用於無痞滿但有結滯和瘀熱,偏於和緩。這部分是承氣湯臨床應用的具體指導。
- 蓄血: 溫疫熱邪失於攻下或傳變導致熱搏營血,形成瘀血。表現為大便色黑、小便利、少腹硬滿(抵當湯證)或胃實喜笑如狂、腹急(桃仁承氣湯證)。瘀血積熱還可能發黃,治療應以逐瘀為主。夜間獨熱也常是瘀血未盡的表現。歌訣詳細列出了抵當湯、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的適應症和部分組成(桃仁承氣湯組成未列全,犀角地黃湯組成列出)。強調這些方劑峻猛,非蓄血證不可輕用。
- 黃疸: 疫中黃疸被吳又可定位為「腑病非經病」,是熱邪遺留、下焦濕熱鬱滯、小便不利所致。其根本是胃實熱,黃疸是標。治療用茵陳湯,方由茵陳、山梔、大黃組成,體現了清利濕熱、通下胃實的治法。
- 邪在胸膈: 描述邪氣停留在胸膈,導致心悶滿、欲吐不吐、腹不滿、食不下。這與總訣中提及的上焦邪氣一致,明確指出使用瓜蒂散催吐,並提供了組成(瓜蒂、赤小豆、生梔仁,無瓜蒂可用淡豆豉代替)。
- 辨傷寒時疫: 這是吳又可學說的重要貢獻。歌訣簡明扼要地指出傷寒邪從表(經)傳裡,初起治法從表散;而疫邪「在裡溢於經」,從口鼻入膜原,故「必以疏通為首務」(指達原法)。但邪傳至陽明階段,傷寒和時疫表現相似,都可以用犀角、白虎、三承氣等方。這區分了兩種外感病的起病和早期傳變特點,而在邪入陽明等後期階段則有匯合之處,指導了臨床辨證的重點。
下卷內容及整體結構
提供的資料中,下卷的具體歌括內容闕如,僅從基本介紹得知其主要講述「溫疫的預防方法」和「溫疫之愈」的判斷標準。儘管未能詳讀,但這兩部分內容對於理解溫疫的整體防治體系至關重要。預防是控制疫情的關鍵,居處調攝、飲食調養、起居有常、情志調暢等養生保健措施,是提高人體正氣、減少疫邪侵襲的基本方法。溫疫之愈的標準(病情好轉、體溫下降、食慾增加、精神振奮)則是臨床判斷療效和預後的重要依據。這部分內容的存在,使得本書不僅是一個治療指南,也包含了預防和康復的觀點,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和注重整體恢復的思想。
歌括形式的價值
《吳又可溫疫論歌括》的最大特色在於其歌括形式。這種韻語、對仗的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內容的可讀性和記憶性。對於傳統中醫學習者而言,將複雜的理論和臨床經驗編成歌訣是重要的傳承方式,便於在臨證時快速回憶起辨證要點和方藥。王旭高對原有歌括的修訂和增補,使其更能準確、全面地反映《溫疫論》的原意,避免了舊歌括可能存在的遺漏和偏差,提高了其作為學習資料的可靠性。
王旭高的貢獻
王旭高作為清代溫病學的重要醫家,其在本書中的工作不僅是形式上的整理,更是內容上的提煉和校正。他對《溫疫論》的深入研讀和臨床體會,使其能夠準確地「抉其精要」,並根據原文補充舊歌括的不足。通過這部歌括,王旭高使吳又可獨特而深刻的溫疫理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和應用,對於推動溫病學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橋樑作用。他對不同證候、方藥的精煉概括,特別是對承氣湯類、蓄血方劑用法的詳盡說明,以及對傷寒與時疫區別的闡述,都體現了他的學術功底和臨床經驗。
總結
《吳又可溫疫論歌括》是清代醫家王旭高對吳又可《溫疫論》的精要概括與重編之作。本書以其獨特的歌括形式,將溫疫的病因病機、傳變規律、主要證候、治療方藥以及預防方法等核心內容,濃縮於簡明易記的韻語之中。上卷詳細闡述了疫邪從口鼻入膜原的學說,區分了溫疫與傷寒在初期的不同治法,強調了溫疫傳變的複雜性及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書中詳述了不同階段的證候表現,並根據病邪所在部位和性質(如膜原證、胸膈邪、裡實證、熱邪散漫、蓄血、黃疸等)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藥,特別是多種承氣湯的用法,體現了吳又可「邪氣實則實實瀉之」的攻邪思想。下卷雖然內容未詳,但主題涵蓋預防與預後,使得全書體系更為完整。王旭高的校訂與增補工作,不僅提升了歌括的準確性和完備性,更使得吳又可深邃的溫疫學說得以更有效地普及,成為後世醫家學習和應用《溫疫論》的重要輔助讀物。本書對於理解中醫認識和治療傳染病的獨特視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