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溫疫論歌括》~ 戰汗
戰汗
1. 戰汗
邪留血分發斑愈,留於氣分戰汗解。(戰汗之訣,大抵有舌苔者戰,無舌苔者不戰。仲景云:欲戰汗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亦一訣也。)解後三五日復熱,里邪未盡仍宜下。下之熱減脈近浮,邪越於經當汗也。無汗柴胡清燥湯,芩陳花粉甘知藏。次日當期復發戰,(大凡戰而不汗者,次日當復戰,亦一訣也。
)戰後厥回汗出康。厥不回而無汗者,忽然作痙定身亡。又有戰汗復下痢,芍藥湯用樸檳榔,(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當歸甘草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
柴胡清燥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薑棗煎服
芍藥湯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一片),水煎服。
白話文:
[戰汗]
若病邪停留在血液中發出斑疹,病癒後,若病邪留在氣分,會出現戰汗的情況來解除病邪。(關於判斷是否會出現戰汗的訣竅,一般來說,如果舌頭上有苔,那麼就會出現戰汗;反之則不會。張仲景曾說,若將出現戰汗,病人通常會先感到煩躁,之後才會出汗並緩解病症,這也是個判斷訣竅。)
病症緩解後的三至五天內再次發熱,表示體內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應繼續進行瀉下治療。若瀉下後熱度降低,且脈象趨於浮動,顯示病邪已轉移到經絡中,應當採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若無法出汗,可服用柴胡清燥湯,其成分包含柴胡、黃芩、陳皮、花粉、甘草和知母。
隔日可能會再次出現戰汗的現象,(通常,若第一次出現戰汗但未能出汗,隔日會再次出現戰汗,這也是一個判斷訣竅。)戰汗後,四肢恢復溫暖且出汗,表示病情正在好轉。然而,若四肢未能恢復溫暖且無汗,突然發生抽搐,病人很可能會因此喪命。
此外,有時候戰汗後會出現下痢,此時可使用芍藥湯,成分為白芍、當歸、檳榔、厚朴、甘草和生薑,煮沸後服用。若病情加重,可加入大黃。
柴胡清燥湯的成分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薑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芍藥湯的成分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一片),加水煮沸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