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吳又可溫疫論歌括》~ 戰汗

回本書目錄

戰汗

1. 戰汗

邪留血分發斑愈,留於氣分戰汗解。(戰汗之訣,大抵有舌苔者戰,無舌苔者不戰。仲景云:欲戰汗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亦一訣也。)解後三五日復熱,里邪未盡仍宜下。下之熱減脈近浮,邪越於經當汗也。無汗柴胡清燥湯,芩陳花粉甘知藏。次日當期復發戰,(大凡戰而不汗者,次日當復戰,亦一訣也。

)戰後厥回汗出康。厥不回而無汗者,忽然作痙定身亡。又有戰汗復下痢,芍藥湯用樸檳榔,(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當歸甘草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

柴胡清燥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薑棗煎服

芍藥湯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一片),水煎服。

白話文:

邪氣停留在血液循環,就會出現斑點,並且逐漸消失;如果邪氣停留在氣分,就會發汗解熱。判斷是否需要發汗,主要看舌苔,有舌苔的就要發汗,沒有舌苔的就不需要。張仲景也說,想要發汗解熱,一定先要感覺到煩躁,然後出汗才能解除,這也是一個訣竅。解熱之後的三五天,如果又發熱,說明體內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應該要服用瀉藥。服用瀉藥之後,如果熱度減退,脈象浮起來,說明邪氣已經轉移到經脈,就需要發汗。如果沒有出汗,就要服用柴胡清燥湯,裡面有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用薑棗煎服。第二天如果再次發熱,就需要發汗(一般來說,發熱但不發汗的,第二天一定會再次發熱,這也是一個訣竅)。發汗之後如果四肢厥冷,然後出汗,就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四肢厥冷但沒有出汗,就會突然抽筋,身體僵硬而死亡。還有一些人發汗之後又出現腹瀉,就要服用芍藥湯,裡面有白芍、檳榔、當歸、甘草、薑,用煎服,如果還有裡急後重症狀,要再加入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