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寄伏陰論
醫寄伏陰論
醫寄伏陰論,溫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漢撰。刊於1888年。田氏認為時行伏陰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遂詳論此病,辨析伏陰與霍亂之區別,列述其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等情況,說理明晰,有獨到見解,可以啟迪後人。書中還摘取《傷寒雜病論》中與伏陰症同屬一派的陰病條文作為此類並觀,末附舌鑒圖25幀。現有初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伏陰,即伏陰病。伏陰病,是指時行伏陰,其病狀與霍亂相似,但又有別於霍亂。伏陰病的病因,是由於感受時行伏陰之邪,伏陰之邪,是指伏於人體內的陰邪。伏陰之邪,既能傷及人體的陽氣,又能傷及人體的陰液。伏陰之邪傷及人體的陽氣,會導致陽氣虛衰,陽氣虛衰,則會導致陰寒內生,陰寒內生,則會導致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則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的病症。伏陰之邪傷及人體的陰液,會導致陰液虧損,陰液虧損,則會導致陰虛陽亢,陰虛陽亢,則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的病症。
伏陰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熱。伏陰病的發熱,多為低熱,或不規則的發熱。
2、寒戰。伏陰病的寒戰,多為輕微的寒戰,或不規則的寒戰。
3、頭痛。伏陰病的頭痛,多為脹痛,或鈍痛。
4、身痛。伏陰病的身痛,多為四肢酸痛,或肌肉酸痛。
5、腹痛。伏陰病的腹痛,多為隱痛,或鈍痛。
6、嘔吐。伏陰病的嘔吐,多為清水樣嘔吐,或無食欲嘔吐。
7、腹瀉。伏陰病的腹瀉,多為水樣腹瀉,或黃色稀水便。
8、舌苔。伏陰病的舌苔,多為白苔,或白膩苔。
9、脈象。伏陰病的脈象,多為沉細脈,或沉遲脈。
伏陰病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扶正,就是要扶助人體的正氣;祛邪,就是要祛除伏陰之邪。扶正的方法,可以使用人參、黃芪、白朮等中藥;祛邪的方法,可以使用柴胡、黃芩、半夏等中藥。
伏陰病的預後,一般來說是比較好的。但是,如果伏陰病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或者治療不當,則有可能會導致死亡。
伏陰病的預防,主要是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如果出現了伏陰病的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