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寄伏陰論》~ 鄒序
鄒序
1. 鄒序
醫國醫人,異其事不異其理,變理陰陽,保合太和,措天下赤子於衽席之上。而痌瘝在抱者,醫國也。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察肺肝,和心性,濟天時人事之窮,拯一時疾苦,俾民不夭札者,醫人也。古人所以等良醫於良相者此也。田君瀛嶠,與予至戚,生而穎異有奇氣,幼遵庭訓,所讀皆有用書,無不目十行下,旁通天星與輿奇門兵家醫家之學。少年提劍走四方,挾策謁當路,嚐出奇計,以功獲職,與圖要隘,無不在指顧間。
田君者蓋志在醫國,而不原以術藝傳也。惜起蹶不常,卒不能大展其志。癸未歸里,寄於醫,數年來析微芒,決生死,罔不靈驗,應診之暇。並以其得心應手者,著成《醫寄溫熱審治》《伏陰論》二書,曩者習見之,或不覺其異。本年夏秋,陰疫盛行,時多不識其症,死亡相藉,遠近之叩請於其門者,則效如桴鼓,全活不可勝計。
白話文:
行醫治國與行醫治人,雖事有所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都必須變通陰陽之理,保持太和之氣,使天下蒼生安居樂業。而身受疾病困擾的人,就是醫國的對象。切脈、望色、聽聲、察形,觀察肺、肝的健康狀況,調和心性,解決天時人事的困頓,挽救一時的病苦,讓百姓免於夭折,這就是醫人的職責。古人將良醫與良相相提並論,正是這個道理。
田君瀛嶠,是我的至親,天資聰穎,氣宇不凡。幼年遵循家訓,所讀的都是有用的書籍,都能目不轉睛地讀完十行,旁通天象、地理、奇門、兵法、醫學等學問。少年時仗劍走四方,上書謁見當權者,曾提出奇謀,以功績獲得官職,規劃要塞險隘,一切都是在舉手投足之間。
田君的志向在於醫國,並不打算以醫術作為傳家的本領。可惜時運不濟,始終未能展現他的宏圖大志。癸未年回到家鄉,轉而從事醫業,幾年來診斷細微,決定生死,無不靈驗。在診治之餘,還將自己得心應手的醫學心得編寫成《醫寄溫熱審治》、《伏陰論》兩本書。過去曾見過這兩本書的人,可能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今年夏秋之際,陰疫盛行,許多人不知其症,死亡相繼,遠近各地的人上門求診,藥到病除,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詢其秘則舉所著《伏陰論》見示,其書類分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比類、舌鑑七則。知君之閱歷斯症者,屢矣,故能洞見本原,言之鑿鑿。斯書也,發前人所未發,誠壽世之慈航也。同時鄉先生張君殿春,胡君從周,毛君竹軒,鄒君云舫,胡君壽堂,周君云舫,均請公諸世。俾業醫者,知所觀摩,不致有誤生民。
主人難之曰:醫固不易言,予之志在醫乎?予之醫足問世乎?況所編,僅偏端,不過聊寄吾意耳。管窺蠡測,敢云盡善。堅不許。適有客解曰:寄之義大矣,達則國事寄,窮則道義寄,君既以寄名篇,不欲虛所寄矣。況民生為國之本,是書出而民生有所寄,醫人豈異於醫國哉。
白話文:
詢問這位祕術高手時,他舉起了自己著作的《伏陰論》,並出示了這本書。這本書大致分為原始病因、變化症狀、死亡預兆、禁忌規定、痊癒後的情況、相似病症比較、舌頭診斷等七個部分。他多次閱讀過這種病症,因此能夠深入理解其根本,並清楚地表述出來。這本書開創了前人未曾探索的領域,確實是造福世間的慈航。同時,當地的學者張殿春、胡從周、毛竹軒、鄒雲舫、胡壽堂、周雲舫等人,都請他公開這本書,讓所有從事醫學的人能夠學習參考,以免誤傷百姓。
當主人事先難以接受這個建議時,他說:醫學確實不容易談論,我的志向在於醫學嗎?我的醫術足以問世嗎?況且我編寫的東西,只是片面的知識,不過是暫時寄託我的想法而已。透過有限的視角和淺薄的理解,怎敢自認為完美無缺。他堅決不允許公開此書。恰巧有客人解說道:「寄」的意義非常大,國家大事可以寄託,處境困難時,道義也可以寄託,既然你以「寄」命名這本書,就不應該空有其名。況且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這本書出現後,人民就有了寄託,醫生豈不是像治理國家一樣嗎?
猥以不顯於時,而等於蜉蝣之寄歟?二書縱不並出,《伏陰論》一書請先梓之,為醫學之寄。《溫熱審治》,姑聽其寄諸篋中,亦誠願以次而寄於世。矧田君齒壯志弗衰,所造益粹,古人有寄名凌煙功臣者,他日庶幾一遇耶。
光緒十四年戊子孟冬姻愚弟鄒沖恆蓮舫謹序
白話文:
以不顯赫的身份,卻能與蜉蝣一樣在歷史中留下痕跡嗎?即使兩本書未必同時出版,我仍希望《伏陰論》先行出版,作為醫學知識的寄託。《溫熱審治》則暫時存放在箱中,我也真心希望它能逐漸傳遞到世人手中。況且田君年富力強,志向不減,他的成就日益純粹。古時有人以名義留存在凌煙閣的功臣之中,未來是否也有機會遇到這樣的人物呢?
光緒十四年戊子孟冬,姻愚弟鄒沖恆蓮舫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