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寄伏陰論》~ 關序
關序
1. 關序
今年冬,(棠)病手足厥逆,不能自診,身熱無汗,但欲寐,自念此少陰病也。生平茹苦寒若飴,不敢決,醫者皆以為時溫。服藥五六日,下利慾吐不吐,心煩,病益劇。會周怡崧師,遣人問疾,命主川中張濟堂先生診視。先生至,切候久,詳訊所苦,索醫方觀之。驚曰:此少陰病也。
見證似時溫,當於脈細微辨之。誤服寒涼,遲且不治,為處理中圓方,加生附子三錢作湯。家人疑藥峻,時(棠)已大悟,促煎服,一劑下斷,復加減消息之。蓋二十劑有奇而安。暇時憶及漢川田云槎司馬,嘗以所著《醫寄伏陰論》二冊見示,諈誘作序,因檢書與先生共讀之。
白話文:
今年冬天,(棠)的手腳冰冷發麻,不能自己診治,身體發熱卻沒有汗,只是想要睡覺,自己心想這是少陰病。他平時喜歡吃寒涼的食物,就像吃糖一樣,不敢斷絕,醫生都認為是時溫病。服藥五、六天,肚子一直拉肚子,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意亂,病情更加嚴重。恰巧遇到周怡崧先生,派人前來詢問病情,請四川的張濟堂先生來診治。張先生來到之後,仔細地把脈,詳細詢問病情,並索取之前的藥方來看。他驚訝地說:「這是少陰病。」
雖然症狀看似時溫病,應該從脈細微的地方辨別。誤服寒涼藥物,耽誤了病情,如果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張先生開了理中丸方,加生附子三錢煎湯服用。家人懷疑藥性太猛,而(棠)已經恍然大悟,催促煎藥服用,一劑藥下去就見效,之後又加減藥物。大約服用了二十多劑藥之後就痊癒了。閒暇時,想起漢川田云槎司馬曾經拿他寫的《醫寄伏陰論》兩冊書來讓我寫序,我就檢視了一下書本,和張先生一起閱讀。
先生曰:是書原本仲聖辨陰病霍亂,確體例善,立法採方術,因時變通,不戾於古,大有裨於世。惟未見全集,作單行本,則猶有未盡。未幾先生赴荊門之聘別去,會門人謝抬青來,為云槎索序。(棠)維序者,書之綱也。古者撰述家自為之。唐以後乃有為人作序者,亦必抉其義蘊,以著可傳之實,或有一二罅漏,亦必表而綴之。
無取乎譽也。今是書之義蘊,濟堂先生言矣。惜所謂作單行本,有未盡者,未及與先生詳考,無已(棠)姑擬之。東南地下,歲常浸陰,病家濕重寒輕。若西北高亢,氣寒陰,病家寒重濕輕,則蘇砂二陳姜附等分。有進退,此單行本所宜綴也。《神應經》曰:百會穴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白話文:
先生說:「這本書原本是仲聖所著的辨陰病霍亂,確實在體例上很完善,立法採用的方術也因時變通,不違背古法,對世人有很大幫助。只可惜沒有看到全書,只作單行本出版,就顯得不夠完善。不久後先生應邀前往荊門,與我們告別,巧遇門人謝抬青前來,為我索要序文。」
(棠)寫序文,是書籍的綱要。古時候,撰述書籍的人都會自己寫序文。唐朝以後,才開始有為他人作序的人,他們也必然會深入挖掘書中的義蘊,以彰顯其可傳承的價值,即使書中有一兩處疏漏,也會加以說明並補綴。
不求名譽。現在這本書的義蘊,濟堂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只可惜所謂的單行本出版,還有不足之處,我還沒能和先生仔細探討,無奈之下(棠)只能暫時寫一下。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常年潮濕陰冷,病人濕氣重,寒氣輕。如果西北地區地勢高亢,氣候寒冷陰冷,病人寒氣重,濕氣輕,那就用蘇合香、砂仁、二陳湯、乾薑、附子等藥物等量服用。這裡面有進退之法,這就是單行本中應該補充的內容。《神應經》中記載: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的凹陷處,可以容納一粒豆子,距離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馬元臺《注證發微》曰:發上百會五寸央。王宇泰《證治準繩》,引湯氏曰: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方書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又《銅人》三圖,《千金翼方》曰:太谿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所謂寸分同身寸分也。上二穴載是書比類中,即所名伏陰病,亦有當及者。
單行本採注加詳,則醫者知用也。濟堂先生嘗曰:仲景童便豬膽汁法,用輒不效。深思其理,蓋童便氣味鹹寒,膽汁氣味苦寒,古方劑重,汁便少故宜。今用姜附不過一二錢,而汁便幾於等分,是藥受制也。減之太少,則又無通格拒之力。先生易水激法,用冷水一大盂,待藥作湯成,即取一盅置盂內,隔水激之。
白話文:
馬元臺在《注證發微》中說:在頭頂的百會穴位於髮梢上五寸處,在前後髮際和兩耳尖的連線中間。王宇泰在《證治準繩》中引用湯氏的說法:百會穴是一個穴位,位於前後髮際和兩耳尖的連線中間。方書中記載的百會穴只說是在頭頂旋毛的中央,沒有考慮有雙旋毛,以及旋毛不正的情況。
《銅人》的三張圖和《千金翼方》中說: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五分的地方,在跟骨上的動脈陷中,所謂的「寸」和「分」和人體上的「寸」和「分」是一致的。以上兩個穴位記載在本書的相關章節中,也就是所說的「伏陰病」,也有對應的穴位。
單獨成冊的版本有詳細的注釋,這樣醫生就會知道如何使用了。濟堂先生曾經說:仲景使用的童便(豬膽汁)方法,用來治療疾病,往往效果不佳。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可能是因為童便的氣味鹹寒,豬膽汁的氣味苦寒,古代方劑的劑量較大,而童便和豬膽汁的量較少,所以效果好。現在使用的生薑和附子不會超過一兩錢,但童便或豬膽汁的量幾乎與它們相等,這樣就抑制了藥物的效果。如果減少童便或豬膽汁的量,則又不能起到疏通和抗拒病邪的作用。先生使用的「易水激法」,是用一大碗冷水,當藥物煎好後,立即取一盅藥液放入水中,隔水攪拌。
數易水,趣令湯冷,頓服,使涼氣外彌,溫性內涵,應手得效。是又闡明仲景妙有變化,於書原病篇中,可參用,情且不違,而致大益者也。謹揣稱濟堂先生之意,冀增泰山之壤,至於書之可貴,則濟堂先生名醫,其言也信。
光緒十五年己丑冬十二月漢陽關棠叔。
白話文:
多次換水,讓湯汁冷卻,立刻服用,使涼氣向外擴散,溫性向內收斂,藥效應手可得。這又說明了仲景妙處在於變化,可以在書中原本的病症篇章中參用,情理上也不違背,反而能取得更大的益處。謹以此揣測濟堂先生的意思,希望能為醫學增添一分貢獻,至於書的珍貴之處,則因是濟堂先生的名醫之言,自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