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關序

回本書目錄

關序

1. 關序

今年冬,(棠)病手足厥逆,不能自診,身熱無汗,但欲寐,自念此少陰病也。生平茹苦寒若飴,不敢決,醫者皆以為時溫。服藥五六日,下利慾吐不吐,心煩,病益劇。會周怡崧師,遣人問疾,命主川中張濟堂先生診視。先生至,切候久,詳訊所苦,索醫方觀之。驚曰:此少陰病也。

見證似時溫,當於脈細微辨之。誤服寒涼,遲且不治,為處理中圓方,加生附子三錢作湯。家人疑藥峻,時(棠)已大悟,促煎服,一劑下斷,復加減消息之。蓋二十劑有奇而安。暇時憶及漢川田云槎司馬,嘗以所著《醫寄伏陰論》二冊見示,諈誘作序,因檢書與先生共讀之。

先生曰:是書原本仲聖辨陰病霍亂,確體例善,立法採方術,因時變通,不戾於古,大有裨於世。惟未見全集,作單行本,則猶有未盡。未幾先生赴荊門之聘別去,會門人謝抬青來,為云槎索序。(棠)維序者,書之綱也。古者撰述家自為之。唐以後乃有為人作序者,亦必抉其義蘊,以著可傳之實,或有一二罅漏,亦必表而綴之。

無取乎譽也。今是書之義蘊,濟堂先生言矣。惜所謂作單行本,有未盡者,未及與先生詳考,無已(棠)姑擬之。東南地下,歲常浸陰,病家濕重寒輕。若西北高亢,氣寒陰,病家寒重濕輕,則蘇砂二陳姜附等分。有進退,此單行本所宜綴也。《神應經》曰:百會穴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馬元臺《注證發微》曰:發上百會五寸央。王宇泰《證治準繩》,引湯氏曰: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方書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又《銅人》三圖,《千金翼方》曰:太谿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所謂寸分同身寸分也。上二穴載是書比類中,即所名伏陰病,亦有當及者。

單行本採注加詳,則醫者知用也。濟堂先生嘗曰:仲景童便豬膽汁法,用輒不效。深思其理,蓋童便氣味鹹寒,膽汁氣味苦寒,古方劑重,汁便少故宜。今用姜附不過一二錢,而汁便幾於等分,是藥受制也。減之太少,則又無通格拒之力。先生易水激法,用冷水一大盂,待藥作湯成,即取一盅置盂內,隔水激之。

數易水,趣令湯冷,頓服,使涼氣外彌,溫性內涵,應手得效。是又闡明仲景妙有變化,於書原病篇中,可參用,情且不違,而致大益者也。謹揣稱濟堂先生之意,冀增泰山之壤,至於書之可貴,則濟堂先生名醫,其言也信。

光緒十五年己丑冬十二月漢陽關棠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