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寄伏陰論》~ 卷上 (2)
卷上 (2)
1. 變症
伏陰病,嘔利止厥回而噦者,養胃湯主之。半夏橘皮湯亦主之。若厥不回而乾嘔者,可與橘皮湯。(一)
噦與乾嘔相似,皆有聲無物。但噦聲濁而長,嘔聲小而短。伏陰病嘔利止厥回而噦者,其因有三,一則胃氣虛槁,肝木乘而鼓之也。一則因津竭而恣飲水漿,水虛相搏也。一則痰飲乘虛壅塞胃口,反令胃氣上衝也。總緣嘔利太過耳。養胃湯所以養胃氣潤枯槁,則肝木無隙可乘,自爾胃安噦止。
半夏橘皮湯,既有散水調虛之功,又有滌痰降逆之用。則水虛相搏,與痰飲壅塞胃口者,皆能已之。故兩症並治也。若厥不回而乾嘔者,皆膈間陰邪未盡,胃中陽氣不宣鬱而上逆也。橘皮湯通陽消陰,宣胃降逆,故可與,其他肺熱氣壅熱邪郁遏胸中,腸胃實滿,膀胱熱結,陽升風動,陰虛火炎,種種致噦者,各有專門,不在此例。
白話文:
對於伏陰病,嘔吐、腹瀉後,四肢冰冷復甦後又頻頻乾嘔的患者,可以用「養胃湯」為主方。也可以使用「半夏橘皮湯」為主方。如果四肢冰冷還沒有復甦,而只有乾嘔,可以給予「橘皮湯」。
乾嘔與乾嘔很相似,都是有聲音而沒有嘔吐的現象。但是乾嘔的聲音比較濁而且長,嘔吐的聲音比較小而且短。伏陰病嘔吐、腹瀉後,四肢冰冷復甦後又頻頻乾嘔,其原因有三種,一則是指胃氣虛弱無力,肝火乘機而上逆導致。一則是指因體內津液匱乏而大量飲水,導致水液氾濫相互衝擊。一則是指痰飲趁虛而入壅塞胃口,反過來導致胃氣上逆。總而言之,都是因為嘔吐、腹瀉過度所導致的。養胃湯可以養胃氣,滋潤枯槁的胃,這樣肝火就沒有機會乘虛而入了,胃就安穩了,乾嘔就能夠止住。
「半夏橘皮湯」既有散水調虛的功效,又有祛痰降逆的作用。因此,對於水液氾濫相互衝擊,以及痰飲壅塞胃口的情況,都能夠治療。所以這兩種病症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如果四肢冰冷還沒有復甦,而只有乾嘔的患者,都是因為膈間陰邪未盡,胃中陽氣不宣,氣機鬱結上逆所導致的。橘皮湯有通陽消陰,宣胃降逆的功效,所以可以給予。除此之外,肺熱氣壅、熱邪鬱遏胸中、腸胃實滿、膀胱熱結、陽升風動、陰虛火炎等種種導致乾嘔的情況,各有專門的方子,不在這裡討論。
養胃湯,養胃潤槁法,擬
人參(一錢),沙參(二錢),萎蕤(二錢),石斛(二錢,先煎出汁),甘草(一錢,炙),半夏(八分)
加大棗三枚擘,開水五杯,煎至二杯去滓,分二次溫服。不已再依前法煎服,或加生薑八分亦可。
治胃虛津槁之嘔逆,加刀豆子一錢煅用。
新瘥不欲食喜飲者,加白芍二錢。
白話文:
養胃湯
**功效:**養胃潤燥
組成:
- 人參(一錢)
- 沙參(二錢)
- 萎蕤(二錢)
- 石斛(二錢,先煎出汁)
- 甘草(一錢,炙)
- 半夏(八分)
- 大棗(三枚,擘開)
用法:
- 以上藥材用五杯清水煎煮至剩兩杯,去渣。
- 分兩次溫服。
- 如需繼續服用,可依上述方法煎煮。
- 可依個人情況添加生薑八分。
加減:
- **胃虛津燥,嘔吐不止者:**可加刀豆子一錢,煅後使用。
- **新愈疾病,不思飲食,喜愛喝水者:**可加白芍二錢。
半夏橘皮湯,溫胃散水滌痰降氣法,擬
半夏(二錢),橘皮(一錢),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炙),乾薑(一錢)
加大棗三枚擘,開水三杯,煎去滓頓服,不已再服,或加生薑八分,咳逆者亦可與服。
方解,嘔利是卻奪胃津,空乏胃氣,於是土虛木乘而為噦也。養胃湯用人參、沙參、萎蕤、石斛、甘草、大棗純甘填胃。其樞紐全在半夏之辛平降逆和胃,運布津液。則胃氣自復,胃津自還,而木平噦止矣。又半夏橘皮湯方中以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乾薑、茯苓溫胃散水,半夏、橘皮滌痰降氣。故水虛相搏,痰飲塞胃,皆能已之。
白話文:
半夏橘皮湯
溫胃散水、滌痰降氣的藥方。
成分:
- 半夏(二錢)
- 橘皮(一錢)
- 茯苓(一錢)
- 人參(一錢)
- 甘草(一錢,炙過)
- 乾薑(一錢)
用法: 加入三枚劈開的棗子,三杯開水,煎煮後去除渣滓,一次服下。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可以再服用一次。也可以加入八分生薑,咳嗽、嘔逆的患者也能服用。
藥方解析: 嘔吐、腹瀉會耗損胃液,使胃氣虛弱,導致胃虛而肺氣上逆,出現嘔吐。養胃湯使用人參、沙參、萎蕤、石斛、甘草、大棗等甘味藥材,來滋養胃部。
這個藥方的關鍵在於半夏辛平,能降逆和胃,還能運送津液。這樣胃氣就能恢復,胃液也能補充,肺氣平息,嘔吐自然停止。此外,半夏橘皮湯方中,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乾薑、茯苓溫胃散水,半夏、橘皮滌痰降氣。因此,無論是水虛相搏,還是痰飲阻塞胃部,都能夠治療。
兩方均有加用生薑之例,蓋亦散逆之意耳。
橘皮腸,通陽消陰宣胃降逆法,經
橘皮(二錢),生薑(四錢)
水三杯,煎去滓,分三服。
方解,凡藥之苦者必降逆,辛者必散郁,溫者必消陰邪。茲陰邪留於膈間,阻遏胃中陽氣,因而厥逆乾嘔,未可遽進補劑,壅塞氣機,則是方可與也。
伏陰病,嘔利止,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可與代赭旋覆湯。(二)
嘔利雖止,而胃氣已虛,則厥氣上逆連衡,痰飲壅塞,心下阻礙氣機。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噫者胸中不紓,氣鬱而出之不覺也。俗謂暖氣,代赭旋覆湯,補中宣氣,鎮逆滌痰,故可與。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提到了兩個中醫方子,都使用了生薑來增加其效果,主要是為了散發身體的逆氣。
第一個方子名為「橘皮腸」,是一種用於通陽、消陰、宣胃、降逆的藥方,主要成分有:
- 橘皮(兩錢)
- 生薑(四錢)
用法是將三杯水煮沸後加入這些材料,待水煎煮後去掉渣滓,分成三份服用。這方子的解讀是:苦味的藥物通常具有降逆的效果,辛味的藥物能散開鬱結,溫和的藥物能消除陰邪。此方中的陰邪停留在胸部,阻塞了胃部的陽氣,導致身體出現厥逆和乾嘔等症狀。對於這樣的症狀,不宜立即使用補品,以免堵塞氣流,因此這方子是合適的。
第二個方子名為「代赭旋覆湯」,適用於以下情況:
- 喔嘔和腹瀉已經停止,但胃氣已虛弱。
- 身體出現逆氣上沖,痰飲堵塞,心下部分受到氣流阻礙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心下痞硬和嘔吐不止的症狀,其中嘔吐是胸部不舒暢,氣體被壓抑卻未能自然排出的表現。俗稱為暖氣。使用「代赭旋覆湯」,可以補充中氣,宣通氣血,鎮定逆氣,清除痰飲,因此適用於此情況。
代赭旋覆湯,補中宣氣鎮逆滌痰法,經
代赫石(一錢),旋覆花(二錢,絹包),人參(二錢),甘草(一錢,炙),半夏(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擘)
水三杯,煎二杯去滓,分二次溫服,不愈再煎服。
(方解),嘔利後,中虛氣逆,雖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不可攻伐,以犯虛虛。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生薑溫補中氣,代赭鎮逆,佐人參歸氣於下,旋覆宣氣,佐半夏滌痰於上,濁降則痞硬可消,清升則噫氣自除。此本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之方,而此症似可比類並觀,不妨借用。
白話文:
代赭旋覆湯
功用: 補中益氣,宣肺降逆,鎮嘔止逆,化痰止咳。
藥物組成:
- 代赭石 (一錢)
- 旋覆花 (二錢,用絹布包裹)
- 人參 (二錢)
- 甘草 (一錢,炙)
- 半夏 (二錢)
- 生薑 (一錢)
- 大棗 (三枚,掰開)
用法用量:
水三杯,煎至二杯,去渣,分二次溫服,若療效不佳,可再煎服。
方解:
嘔吐腹瀉之後,導致中氣虛弱,氣逆上衝,雖然心下痞硬,噫氣不斷,但不可用攻伐之法,以免傷及虛弱之氣。因此,方中選用人參、甘草、大棗、生薑溫補中氣;代赭石鎮逆止嘔,輔助人參將氣降下;旋覆花宣肺降氣,輔助半夏化痰止咳,使濁氣下降,則痞硬可消,清氣上升,則噫氣自除。
此方原本用於傷寒發汗、吐瀉之後,出現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情況,其他類似症狀也可以參考此方,酌情使用。
伏陰病,嘔利後胃家虛寒而呃者,與附子理中湯,加丁香、柿蒂。胃家虛熱而呃者,與橘皮竹茹湯。胃虛痰滯者,與丁香柿蒂湯。胃虛津槁者,與養胃湯加刀豆子。(三)
呃者䭇也,氣逆也。俗稱打䭇,古謂之噦誤也。此症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有冷滯。大要治虛以補,治實以泄,治火以清,治痰以滌。水則分利,滯則消導,固不易之理也。所謂溫而補之,清而泄之,引而伸之,達而降之,推而逐之,開而豁之,無非治呃之法也。惟伏陰之呃,雖微有寒熱之分,而胃虛兩字定矣。
白話文:
伏陰病患者,如果在嘔吐腹瀉後出現胃虛寒而呃逆,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再加入丁香、柿蒂。如果胃虛熱而呃逆,可以用橘皮竹茹湯。如果胃虛痰滯而呃逆,可以用丁香柿蒂湯。如果胃虛津液乾燥而呃逆,可以用養胃湯加刀豆子。
呃逆,就是氣逆上衝,俗稱打嗝,古時候叫做噦。這種病症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也有寒氣滯留。總的來說,虛證要用補法,實證要用瀉法,火症要用清熱法,痰證要用化痰法。水氣要用利水法,寒氣滯留要用消導法,這些都是基本的治療原則。所謂的溫補、清泄、引伸、達降、推逐、開豁,都是治療呃逆的有效方法。不過伏陰病導致的呃逆,雖然可能有輕微的寒熱之分,但胃虛這兩個字卻是肯定的。
如舌苔黑而滑者,胃家虛寒也。與附子理中湯,加丁香柿蒂溫補以止呃。舌無苔,唇淡紅而乾者,胃家虛熱也,與橘皮竹茹湯,清補以止呃。胸痞不飢,喉間洒洒有聲者,胃虛痰滯也,與丁香柿蒂湯,益胃豁痰以止呃。舌淡無苔,口乾思飲,得食呃稍止者,胃虛津槁也,與養胃湯加刀豆子,益氣生津以止呃也。
橘皮竹茹湯,清補止呃法,經
橘皮(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炙),大棗(三枚,擘),生薑(八分)
白話文:
舌頭上有黑色且滑膩的苔,代表胃部虛寒,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入丁香和柿蒂溫補止呃。舌頭上沒有苔,嘴唇淡紅且乾燥,代表胃部虛熱,可以用橘皮竹茹湯清補止呃。胸口悶脹,沒有食慾,喉嚨裡有沙沙的聲音,代表胃虛痰滯,可以用丁香柿蒂湯益胃豁痰止呃。舌頭淡白沒有苔,口乾想喝水,吃東西後呃逆稍微減輕,代表胃虛津液枯竭,可以用養胃湯加入刀豆子,益氣生津止呃。
水三杯,煎去滓,溫服,不已再煎服。
(方解),伏陰之邪,何以反生熱呃?蓋因藥劑辛燥太過,消灼清津,致胃中津虛生熱而為呃也。故仍以橘皮竹茹湯,補虛生津,散逆清熱,則胃安而呃止矣。
丁香柿蒂湯,溫中降逆法,傳
丁香(一錢),柿蒂(一錢),人參(一錢),橘皮(一錢),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八分,炙),生薑(一錢)
水四杯,煎去滓,分二次溫服。
方解,伏陰嘔利後,胃虛痰滯而呃者。蓋陰邪雖退,而陽氣已虛,虛則水精不運,凝積而為痰也。痰滯則氣逆,呃之所由生也。方以橘半姜苓,佐丁香、柿蒂,溫中和胃,降氣滌痰。又以人參甘草,補益正氣。俾水精得以運行,則痰消氣順,而呃逆自止。古人治火呃亦用此者,從治之意也。
白話文:
水三杯,煮沸後濾去渣滓,溫熱服下,症狀未見緩解則再煮服一次。
方劑解說
(伏陰之邪)隱藏的寒邪,為什麼反而會產生熱呃?這是因為藥劑辛燥過度,耗灼清津,導致胃中津液虛損而生熱,繼而引發呃逆。所以仍舊使用橘皮竹茹湯,補充虛損的津液,祛除逆氣,清熱降火,則胃部安定,呃逆自止。
丁香柿蒂湯
,溫中降逆之法,傳承自:
丁香(一錢),柿蒂(一錢),人參(一錢),橘皮(一錢),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八分,炙),生薑(一錢)
水四杯,煮沸後濾去渣滓,分兩次溫熱服下。
方劑解說
(伏陰嘔利後)隱藏的寒邪引起嘔吐腹瀉之後,胃虛痰滯而導致呃逆。這是因為雖然寒邪已經退去,但是陽氣已經虛弱,虛弱則水精運行不暢,凝滯積聚而形成痰液。痰液阻滯則氣機逆亂,因此產生呃逆。方劑中以橘皮、半夏、茯苓,佐以丁香、柿蒂,溫暖中焦,調和胃部,降逆氣,清除痰液。再配以人參、甘草,補充益正氣。使水精得以運行,則痰液消散,氣機暢通,呃逆自然停止。古人治療火呃也使用此方,就是遵循此治法的意思。
伏陰病嘔利後,頭汗出,微喘,呃聲連連者,急與參附湯調刀豆粉。(四)
陰慘之邪,深入於裡,既奪脾胃,以為嘔利,復逼腎氣而走散真陽,厥氣以之上逆。故頭汗微喘,呃聲連連,當此危亡之候。如非急與大劑參附湯,調服刀豆粉,峻補脾腎,收攝真陽,不足以挽性命於微芒。若用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以為穩當則誤矣。
參附湯,峻補脾腎收攝真陽法,傳
人參(三錢),製附子(三錢),刀豆子(二錢,煅存性,研為末)
水三杯,煎參附至一杯去滓,調刀豆子末頓服。
方解,補先天無如附子,補後天無如人參,此脾腎兩補之方也。刀豆子溫中下氣,利腸胃,益腎陽。以之佐參附理脾和胃,納氣歸元,則頭汗自收,微喘自定,呃逆自止。用末者,蓋急治之意耳。
白話文:
伏陰病在嘔吐腹瀉後,頭上出汗,輕微喘氣,連續打嗝的人,要立即用參附湯調服刀豆粉。(四)
陰冷邪惡的病氣,深入人體內部,既損傷脾胃,導致嘔吐腹瀉,又逼迫腎氣外洩真陽,厥氣因此逆行而上。所以頭上出汗、輕微喘氣,連續打嗝,這是十分危急的時刻。如果沒有立即用大量參附湯,調服刀豆粉,強力補益脾腎,收斂真陽,不足以挽救瀕臨死亡的生命。如果使用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劑,認為安全可靠,那就錯了。
參附湯,強力補益脾腎、收斂真陽的方法,傳
人參(三錢),製附子(三錢),刀豆(二錢,煅燒後留存本身性質,研磨成粉末)
水三杯,將人參和附子煎煮至一杯去渣滓,調入刀豆粉末,立即服下。
方解,補益先天之腎,沒有比附子更好的;補益後天之脾,沒有比人參更好的,這是同時補益脾腎的方劑。刀豆溫暖中焦,促進氣血下降,利於腸胃,益補腎陽。用它輔佐人參和附子,調理脾胃,納氣歸元,那麼頭上出汗就會停止,輕微喘氣就會緩解,打嗝也會停止。使用粉末,是為了急救的意思。
伏陰病咳逆者,與半夏橘皮湯。(五)
陰邪客於肺,留而不去,則清肅之令不得下行,氣逆而為咳也。治當開肺逐邪,溫中降逆,則半夏橘皮湯可與也。
伏陰病,心中懊憹,時欲嘔,咯痰得出,則氣鬱少寬者,宜二陳加香砂湯。(六)
脾陽困則泄,胃陽困則嘔,嘔泄並作,則脾胃兩傷。傷則升降不利,轉輸失職,於是水精不得運布,而凝積為痰,痰壅胸膈,則懊憹生焉。懊憹者,鬱郁不舒貌,比之煩悶尤甚。時欲嘔者,氣鬱欲伸之象,所以咯痰得出,則氣鬱少寬。治痰之法,在上者越之。而正氣已虛,難堪再事峻吐,故宜大棗加香豉砂仁,運脾和胃,理氣化痰,以代吐劑之用,令吐者自吐,而無虛虛之弊。此與傷寒表未解,誤下而成懊憹者不同。
白話文:
(五)伏熱咳逆,可使用半夏橘皮湯。
陰氣邪氣滯留肺部,使得肺氣清肅的功能無法下降,氣息逆行而出現咳嗽。治療宜宣通肺氣,驅逐邪氣,溫暖中焦,降逆止咳,因此可使用半夏橘皮湯。
(六)伏熱病,胸中煩悶,時有嘔吐感,吐痰後症狀略微減緩者,宜使用二陳加香砂湯。
脾陽虛弱則會腹瀉,胃陽虛弱則會嘔吐,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則脾胃皆損。脾胃受損,升降功能失常,轉輸水液失職,水液凝結成痰,痰液阻滯胸膈,因而產生煩悶。煩悶,形容鬱鬱不安、不舒暢的樣子,比煩躁更加嚴重。時有嘔吐感,表示氣鬱欲伸發,吐出痰液後,氣鬱會略微緩解。治療痰症,上焦的痰宜用發散的方法祛除。但此時正氣已經虛弱,不宜再用劇烈的嘔吐法,因此宜用大棗、香砂(砂仁)來調和脾胃,疏通氣機,化痰止嘔,以代替催吐的手段,讓患者自行嘔吐,避免虛弱的弊端。這與傷寒表證未解,誤用瀉藥而導致煩悶的情況不同。
二陳香砂湯,運脾和胃理氣化痰法,傳
半夏(二錢,薑製),陳皮(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淡豆豉(一錢,炒香),砂仁(五分)
水三杯,加生薑五分,煎去滓頓服,令痰出乃安,不安再煎服。或藥後以指探咽取吐,俾痰隨吐而出,較之峻吐為穩。
方解,中不和則痰涎積,二陳為治痰之主藥也。茲伏陰病,嘔利後,心中懊憹,時欲嘔,咯痰得出,則氣鬱少寬,其為痰壅胸膈明矣。夫膈上痰患,非吐不除,而吐則正氣益虛,惟以理氣化痰之二陳湯代之。加豆豉、砂仁者,以豆豉本穀食所釀,炒香合砂仁。溫中行氣,和胃運脾。俾正氣從斯以安,邪氣從斯而除。藥後復以指探咽者,引伸而取吐也。
白話文:
二陳香砂湯
**方劑功效:**調理脾胃,理氣化痰。
處方:
- 半夏(二錢,用薑汁炮製)
- 陳皮(一錢)
- 茯苓(一錢)
- 甘草(五分)
- 淡豆豉(一錢,炒香)
- 砂仁(五分)
用法:
用三杯水加上五分生薑煎煮,去渣後溫服。使痰液排出才會感到舒適,如果仍不適,可再煎服。或者服藥後,用手指探入咽喉催吐,讓痰液隨著嘔吐排出,比強行催吐更穩妥。
方劑解析:
中氣不調則痰液積聚,二陳湯是治療痰症的主方。此處是伏陰病,嘔吐腹瀉後,心中煩悶不適,時時想嘔吐,吐出痰後,氣鬱稍微緩解,可見是痰液壅塞胸膈。膈上痰症,必須通過催吐才能消除,但催吐會加重正氣虛弱。因此採用理氣化痰的二陳湯代替,並加入淡豆豉和砂仁。淡豆豉是用穀物釀造而成,炒香後與砂仁溫中行氣,調和胃氣,運行脾氣。使正氣得安,邪氣得以消除。服藥後再用手指探入咽喉,引發並催吐。
伏陰病,心下痞塞,按之滿悶者,疏中丸主之。(七)
痞塞滿悶,皆不通之象。所以不通者,脾胃之升降失職,濁陰之氣填塞胸腹耳。此症嘔利傷中,中陽虛則痰氣得以上逆,陽位而為痞塞。故按之滿悶,主以疏中丸者。所謂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也。
疏中丸,升清降濁理氣化痞法,擬
製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生用),升麻(一兩),銀州柴胡(一兩),豬苓(一兩),化州橘紅(五錢),澤瀉(一兩)
白話文:
"伏陰病,心下痞塞,按之滿悶者,疏中丸主之。(七)"
這段描述的是中醫治療的一種病症。具體來說,當一個人感到胸部和腹部有堵塞、按壓時有滿悶感,這可能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導致了體內的「濁陰」氣體堵塞在胸腹部位。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中焦(即脾胃所在的部位)功能受損,導致中陽(中焦的陽氣)虛弱,使得痰氣上逆,造成堵塞和不暢。當這種堵塞感通過按壓得到更明顯的表現時,通常會使用「疏中丸」來進行治療。
「疏中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作用主要是升清降濁、理氣化痞,即幫助身體排除積聚的氣體,恢復脾胃功能。方中包含的草藥有: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生用)、升麻(一兩)、銀州柴胡(一兩)、豬苓(一兩)、化州橘紅(五錢)、澤瀉(一兩)。這些草藥共同作業,旨在調節體內氣血,緩解因脾胃功能失調所引發的堵塞和不適。
曬焦碾末,米湯疊丸,勿令見火,每以三錢,生薑煎湯吞下,日二服,夜一服,以愈為度,小便通利,其痞自消。
又嘔利後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用枳實理中陷胸泄心等方,及湯熨揉湯等法,不效者亦可與。
方解,痞,否也。塞滿亦否也。天地不交而為否。嘔利傷中,則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逆則陰氣滿腹。痰飲聚於胸中,而痞塞滿悶之病成矣。方以人參、白朮益胃健脾,補中培土,使升、柴從九地之下,升清於上。豬、澤從九天之上,降濁於下。清升濁降,痞塞自開,而轉否為泰之功,在半夏、橘紅之善開肺降逆耳,半夏散中有斂,力能斂清散濁,故數治於橘紅也。
白話文:
曬乾後搗成粉末,用米湯把藥粉搓成丸子,不要讓藥丸見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煎熬的湯汁送服。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直到痊癒為止。小便通暢,痞塊自然消退。
又方
嘔吐、腹瀉後,心窩下痞塞堅硬,按壓時疼痛。可以用枳實理中、陷胸泄心等方劑,以及湯熨、揉湯等方法治療。如果這些方法無效,也可以使用此方。
方解
痞塊是由於閉塞和飽脹所致。天地不交會而形成閉塞。嘔吐和腹瀉會損傷中氣,導致脾的清氣不能上升,而下行聚集。胃的濁氣不能下降,而向上逆行。逆行則陰氣充滿腹部,痰飲凝聚在胸中,形成痞塞、滿悶的疾病。本方使用人參、白朮來補益脾胃,培育中氣,使清氣從腹部上升到上部,濁氣從上部下降到腹部。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痞塞自然解除,從閉塞轉化為通暢。半夏、橘紅能開肺降逆,散痰飲。半夏散中含有收斂的作用,能夠收斂清氣而化散濁氣,因此在方中與橘紅配合使用。
伏陰病,心下痞硬,按之則痛者,新制理中散主之。(八)
嘔利中虛,脾胃困鈍,新進飲食不能運化,與乘虛上逆之痰氣相搏,故心下痞硬,按之則痛。法宜溫中補土,行氣導痰,故以新制理中散主之。
若與專事消克通利方,則死不旋踵矣。
新制理中散,溫中補土行氣導痰法,擬
人參(一兩),白朮(一兩,生用),茯苓(一兩),枳實(一兩),乾薑(三錢),陳皮(三錢),甘草(五錢),砂仁(五錢)
共曬焦為細末,每以五錢,水一杯煎服,日二服,夜一服。
白話文:
如果患了伏陰病,胸口脹痛,按壓就痛,可以用新制理中散治療。嘔吐腹瀉導致身體虛弱,脾胃功能減弱,新吃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再加上虛弱時上逆的痰氣,就會造成胸口脹痛、按壓疼痛。治療方法應溫暖脾胃,補益脾土,行氣導痰,因此可以用新制理中散。如果使用專門消克通利的方法,就會立刻死亡。新制理中散的組成是:人參、白朮、茯苓、枳實、乾薑、陳皮、甘草、砂仁,將這些藥材曬乾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五錢,用一杯水煎服,每天兩次,晚上一次。
嘔利後誤食冷滯,或誤餌苦寒藥劑,而成痞硬疼痛者,亦宜服之。
方解,中虛挾寒,脾胃困憊,古人有理中湯丸以治之。若溫邪將發,冷滯適傷。或藥餌苦寒,阻遏升揚之勢,邪氣不得外泄而壅塞。心下又或傷寒誤下,結胸陷胸泄心等法不效者,悉以理中方加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丸,治之神效。蓋方中以人參益胃,白朮健脾,甘草和中補土,乾薑溫中散寒,又加茯苓導邪,枳實通壅。
仍以理中名者,燮理中氣之義也。中氣旺則運化有權,不問寒凝氣滯虛逆結胸皆可立除。茲復加砂仁、陳皮,助諸前藥,溫中補土,行氣導痰,雖有堅積,亦當自化。
白話文:
如果在嘔吐腹瀉後,不小心吃進了生冷的食物或寒涼的藥物,導致腹中硬塊疼痛,也可以服用理中丸。
理中丸是治療脾胃虛寒的藥方,對於因脾胃虛寒而導致的各種病症,例如胃口不好、腹脹、腹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如果患者是因溫邪初起,而誤食冷涼之物,或因服用了寒涼藥物,導致氣機鬱滯,無法外散而積聚在胸腹,甚至出現結胸、陷胸、心悸等症狀,用一般的治療寒邪的方法無效,就可以服用理中丸加上枳實、茯苓,叫做枳實理中丸,治療效果非常好。
枳實理中丸中,人參補益脾胃,白朮健脾,甘草調和脾胃,乾薑溫中散寒,茯苓引導寒邪外出,枳實疏通氣機。
理中丸之所以保留其名,是因为它可以调理中气。中气旺盛,则脾胃運化能力强,无论是寒凝、气滞、虚逆、结胸,都能迅速消除。此外,加入砂仁、陈皮,可以辅助其他药物,温中补土,行气化痰,即使有坚硬的积聚物,也會慢慢化解。
伏陰病,嘔利止,或未止,心中煩,喜熱飲,時去衣被,而肢體若冰,與附子理中湯加童便。其煩不退者,正陽丹主之。(九)
陰邪阻遏,陽氣鬱於胸中,故心中煩。煩者,心中悶亂,轉側不安也。又心煩則氣燥,燥則思水以潤之。而喜熱飲者,陽微喜暖也。時去衣被者,陽郁欲伸也。陽氣既為陰邪所困,不能榮於衛外,故肢體若冰。法宜溫中以振陽氣。而陰邪內外布滿,不用嚮導,則溫中之藥不得入。
故以附子理中湯加童便。藥後煩仍不退者,元陽失守之徵也。夫元陽之氣,生於太極未判之時,藏於水中,而不離乎水,相君火以資運用,故喜溫而惡寒。腎為人之水藏,陰邪侵凌於下,則元陽失守而上,君主為之不寧。又非溫中振陽法所能安其君相也。設正陽丹者,使相火自歸其宅,君火以之獲安,則煩亂自解矣。
白話文:
當陰邪隱藏在體內時,嘔吐腹瀉會停止,或仍未停止,此時心中焦躁煩悶,喜歡喝熱飲,時常脫去衣物,但四肢卻感覺冰冷。此時可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入童便。如果煩悶仍不退,則表示正陽之氣受損。
(九)陰邪阻遏氣機,陽氣鬱結在胸中,因此心中煩悶。煩悶是指心中鬱結混亂,輾轉反側不安。此外,心煩會導致氣血耗損,氣血耗損則會渴望水分滋潤。喜歡喝熱飲是由於陽氣虛弱,喜愛溫暖所致。時常脫去衣物是因為陽氣鬱結想要舒展。陽氣被陰邪困擾,無法運行於體表,因此四肢冰冷。治療方法應該是溫暖中焦以振奮陽氣。但由於陰邪佈滿內外,如果不使用嚮導,溫中藥物無法發揮作用。
因此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入童便。服藥後如果煩悶仍未退,表示元陽之氣失守。元陽之氣產生於天地未分之時,藏於水中,但不會離開水。相火依賴元陽之氣才能運作,因此喜歡溫暖而畏懼寒冷。腎臟為人體的水藏,陰邪侵犯腎臟,則元陽之氣失守而上升,君主之火(心火)因此不安。單純使用溫中振陽法無法安撫君主之火。如果使用「正陽丹」,可以讓相火(腎火)歸於原位,君火(心火)獲得安撫,則煩悶自然會解除。
正陽丹,闢陰正陽法,擬
龍齒(六錢,生用),丹砂(一錢,明亮如箭鏃者真)
共研極細,每用一錢,開水沖服。(並治驚病安魂魄)
方解,龍稟天地純陽之氣以生,出乎震而藏乎坎,其性至動而能靜,故其骨齒收斂正氣,鎮攝元陽。丹砂得天地五行之精,以成其質,其色正赤,又為天地純陽之色,其體屬金,而其色屬火,有兌離之象,以卦體論,震為先天之離,兌為先天之坎。天地所用者水火,人生所用者精神,故斂精之龍齒,併入火藏以養神,清神之丹砂,併入水藏以補精。其能安魂魄者,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治精神即以安魂魄也。
白話文:
正陽丹 方解
正陽丹,運用「闢陰正陽」的原理,配方如下:
- 龍齒(六錢,生用)
- 丹砂(一錢,明亮如箭鏃者為真)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開水沖服。此方可治療驚病,安神定魂。
方解:
龍,稟承天地純陽之氣而生,出於震卦,藏於坎卦。龍的本性至動而能靜,因此其骨齒具有收斂正氣、鎮攝元陽的功效。
丹砂,汲取天地五行之精華而形成,色澤正赤,為天地純陽之色。其體屬金,而其色屬火,具有兌卦和離卦的象徵。從卦象來看,震卦為先天之離,兌卦為先天之坎。
天地運行的根本是水火,人生所需的是精神。因此,收斂精氣的龍齒,加入火藏(丹砂)以養神;清神定志的丹砂,加入水藏(龍齒)以補精。
正陽丹能安魂魄,因為隨神往來者為魂,並精出入者為魄。治療精神方面的疾病,即是以安魂魄為根本。
本經以此二物,列為上品,以其純陽能通神明也。凡通神明之藥,皆足以闢陰邪而正陽氣。茲陰邪逼動元陽,上乘火藏而為煩亂,得此闢陰正陽之品,俾元陽返本,心神得安,而煩亂可除。丹砂一錢,而龍齒六錢,以清神之藥宜輕,斂精之藥宜重,且合生成之數也。
伏陰病,心中煩渴,欲冷飲,身無熱。而喜風就涼,甚則扇扇不知風,飲冰不知冷,手足厥而面赤,宜人參四逆湯。(十)
此裡寒下虛,虛陽上泛之所致也。法當益氣破陰,以潛上泛之虛陽,則人參四逆湯宜之。伏陰初起,恆見此候。
人參四逆湯,破陰潛陽法,經
白話文:
這經文將這兩種物質列為上等藥品,因為它們的純陽性質能夠通達神明。所有能通達神明的藥物,都能夠驅散陰邪,調和陽氣。當陰邪壓迫原始陽氣,導致火藏中的焦慮和混亂時,使用這種驅散陰邪、調和陽氣的藥品,可以使原始陽氣回歸本源,心神得到安寧,從而消除焦慮和混亂。丹砂用一錢,龍齒用六錢,因為清心藥應輕,收斂精氣的藥應重,而且符合生成的數量比例。
對於「伏陰病」,患者會感到心煩口渴,想要喝涼水,身體沒有發熱。他們喜歡風吹,尋求涼爽,嚴重時甚至不覺風的存在,不感知冰水的寒冷,四肢冰冷而臉色紅潤,適合使用「人參四逆湯」。(第10條)
這是因內部寒涼和下部虛弱,導致虛陽上浮所引起的症狀。應當補益氣血,潛伏並抑制上浮的虛陽,因此「人參四逆湯」適合使用。在伏陰病初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人參四逆湯」是一種驅散陰邪、潛伏虛陽的方法,出自經典。
即前通脈四逆湯,加人參二錢。
水煎冷服。
伏陰病,嘔利止,心中如焚,舌色赤,渴飲冷水,扇扇不知風,飲冰不知冷,臥地不起者,潛陽湯主之。(十一)
上條嘔利未止,本條嘔利已止,上條裡寒下虛,虛陽上泛所致也。本條泄利太過,真陰虛竭,不特水不濟火,心陽獨亢,且並元陽無所依附,而上乘於心,君相二火相濟為炎,始有此候,雖寒冰不能退此煩躁,故設潛陽湯。此較雜病陰躁有間,雜病與此同一煩躁臥地,惟煩渴不能飲水為辨。
潛陽湯,滋陰潛陽法,擬
白話文:
這個病用之前介紹過的通脈四逆湯,再加上兩錢人參。把藥材用水煎煮,冷卻之後服用。
如果患者是患上了伏陰病,嘔吐腹瀉已經停止,心中感覺像火燒一樣,舌頭紅赤,口渴喜歡喝冷水,即使扇扇子也感覺不到風,喝冰水也感覺不到冷,並且臥地不起,就可以用潛陽湯來治療。(十一)
前面提到的是嘔吐腹瀉還沒有停止,而這裡提到的則是嘔吐腹瀉已經停止。前面提到的病症是由于內寒下虛,虛陽上泛引起的。而這裡提到的則是因為泄瀉過度,導致了真陰的耗竭,不僅水無法滋養心火,心陽也獨自亢盛,而且元陽也無所依附,上乘於心,君火和相火互相促進,形成了火炎,所以才出現了這些症狀。即使是用冰寒的東西也無法消除這種煩躁,所以才設立了潛陽湯。這種病症與一般的陰虛煩躁有所不同,雜病與此症狀一樣都是煩躁臥地不起,但可以用煩渴不能飲水來辨別。
[潛陽湯]采用滋陰潛陽的治療方法,擬
地干黃(二錢),龜版(一錢,生),附子(一錢,制),龍齒(二錢,生)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頓服,藥後小便通利,其煩即退,不退再作服。
方解,方名潛陽者,蓋取潛藏元陽之義也。夫潛陽必先益陰,俾陰足則元陽得有附麗而潛矣。龍稟天地元陽之氣以生,故人之元陽上泛,謂之龍火備起。茲真陰下奪,水不濟火,心陽既獨亢於上,而元陽又失守於下,兩火交加,而煩躁生焉。地黃色黑歸腎,汁紅養血,血足則陰氣自和,陰氣和則心火有濟,而亢燥自平。
龍與人身元陽合其德,藏於水中,而不離乎水。齒本於腎,能引元陽返本歸宅,第恐龍不安窟,覆成亢悔之勢,故用龜版以御之。井泉溫而龍退蟄,故用附子以溫下元,即古之所謂豢龍法也。
白話文:
地黃兩錢,龜板一錢(生),附子一錢(制),龍齒兩錢(生)。用水兩杯,煎成一杯,去渣後馬上服用。服藥後小便通暢,煩躁就會消失,若未消失則再服用一次。
這個方子叫做潛陽,意在潛藏元陽。潛藏元陽必須先滋補陰氣,陰氣充足,元陽才有依附之處而潛藏。龍是天地元陽之氣的化身,所以人體元陽上浮時,稱為「龍火備起」。現在陰氣不足,水火失衡,心陽亢盛於上,元陽又失守於下,兩火交加,導致煩躁。地黃黑色入腎,汁液紅色滋補血液,血液充足則陰氣自然調和,陰氣調和則心火有依附之處,亢燥自然平息。
龍與人體元陽氣質相合,藏於水中,不離水。龍齒源於腎臟,能引導元陽歸本,但擔心龍不安定,反倒加劇亢燥,所以用龜板來鎮住它。井泉溫暖,龍就會退去,所以用附子溫暖下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豢龍法」。
伏陰病,嘔利止,肢體疼痛,或手指不能握者,桂枝養榮湯主之。(十二)
疼近於肉,痛近於骨,總緣氣滯血凝者。蓋營血在於經絡,固藉衛氣以資流行。是血以氣為主宰,而氣亦以血為窟宅,相須而不相離也。茲傷寒營血則衛氣不得獨衛於身,始有此候,法宜和衛養血,故設桂枝養榮湯。
桂枝養榮湯,和衛養血法,擬
桂枝(一錢),白芍(一錢),甘草(一錢,炙),人參(二錢),當歸(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五枚,擘)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溫服,不愈再煎服,如前法。下條卒手足斂拘,得暖稍舒者,去芍藥加附子一錢五分。
白話文:
伏陰病,嘔吐腹瀉停止,肢體疼痛,或手指不能握住的,桂枝養榮湯主治。(十二)
疼痛靠近肌肉,或靠近骨頭,都是因為氣血瘀滯的緣故。因為營血在經絡中流動,需要靠衛氣來推動。所以血以氣為主人,氣也以血為家,兩者互相依賴,不可分離。
現在傷寒導致營血受損,衛氣無法獨自保護身體,就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方法應該調和衛氣,滋養營血,所以用桂枝養榮湯。
桂枝養榮湯
,是調和衛氣,滋養營血的方劑,組成如下:
桂枝(一錢)、白芍(一錢)、甘草(一錢,炙)、人參(二錢)、當歸(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五枚,掰開)
水兩杯,煎成一杯,去渣溫服。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次煎服,方法同前。
下條卒手足斂拘,得暖稍舒者,去芍藥加附子一錢五分。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患者出現手足突然收縮拘緊,但稍微暖和就有所舒緩的症狀,可以去掉白芍,加附子一錢五分。)
方解,是方即桂枝加人參、當歸,以之和衛養血也。原方以桂枝統生薑、大棗,辛甘通陽,芍藥、甘草酸甘化陰,陰陽和則外邪去矣。茲加人參、當歸,佐桂枝通行內外,補營陰而益衛陽,則大氣周流,所謂氣血足而百骸理,諸虛疼痛,手指不握,未有不愈者也。
伏陰病,嘔利止,二三日後,卒手足斂拘,得暖稍舒者,與桂枝養榮湯,去芍藥加附子。(十三)
初病轉筋疼痛,及筋脈拘急者,陰邪搏筋也。此嘔利已止,二三日後,卒然手足斂拘,得暖稍舒者,乃營衛大傷,筋脈失養,加之寒邪外薄也。故與桂枝養榮湯,加附子和衛養血,溫經逐邪,則筋脈自舒。去芍藥者,避其酸斂也。知為寒邪外薄者,以得暖稍經舒故也。
白話文:
方解:
桂枝加人參、當歸,其作用是藉此調和衛氣、滋養血液。 原方以桂枝搭配生薑、大棗,辛甘溫熱,通暢陽氣;芍藥、甘草酸甘化陰,陰陽調和則外邪自然退去。現今方劑添加人參、當歸,輔助桂枝通行內外,補益營陰、增強衛陽,使氣血流通順暢,達到「氣血充盈,百骸調和」的效果。因此,對於各種虛弱疼痛、手指無力等症狀,都能有效治療。
伏陰病:
伏陰病症,嘔吐、腹瀉停止後,二三日內突然手足蜷縮拘急,稍加溫暖便有所舒緩者,應使用桂枝養榮湯,去除芍藥,添加附子。(十三)
初病轉筋疼痛,以及筋脈拘急,是陰邪侵犯筋脈所致。 此症嘔吐、腹瀉已止,二三日後卻突然手足蜷縮拘急,溫暖後稍有好轉,說明是營衛受損嚴重,筋脈失養,加上寒邪侵襲所導致。因此,使用桂枝養榮湯,加入附子以溫經逐邪,補益衛氣,滋養血液,就能使筋脈舒展。去除芍藥,是因為其酸斂之性,避免妨礙藥效。得知是寒邪外襲的原因,是因為患者稍加溫暖後有所好轉。
伏陰病,嘔利止,脈出而代,心動悸,時煩熱渴,欲甘飲,或咸飲,口吐白沫,或筋惕者,可與炙甘草湯。(十四)
嘔利已止,脈伏已出,則知陰邪已退矣。而脈代心動悸,似傷寒炙甘草症也。大要嘔利轉筋,正氣已傷。治法因當以溫中通陽為自務,然辛烈大過,當氣液大傷之候,最易劫奪真陰。脈者血之府,原於腎而主於心,真陰竭則心血枯。故脈出而代,心動悸,時煩熱。氣血虧,則津液竭,竭則欲飲,胃津竭則飲而思甘,腎液竭則飲而思咸,乃不易之理也。
口吐白沫者,肺氣虛而燥也。筋惕者。血液無以榮養筋脈也。夫以陰慘之邪,偏釀此枯燥之疾。蓋緣醫者過投辛烈耳。陰皆將盡之孤注,陽僅膏覆之殘焰,惟炙甘草湯可增其殼內絡外之脂液也,故可與。
白話文:
伏匿性的虛寒症狀,嘔吐腹瀉已經停止,脈搏時隱時現而且無力,感到心悸,時而感到煩熱口渴,想喝甜的東西或鹹的東西,口中吐出白色的泡沫,或者感到抽搐,可以使用炙甘草湯。
嘔吐和腹瀉已經停止,脈搏也從隱伏轉為出現,這說明陰邪已經退去了。但是,脈搏無力、心悸的症狀,類似於傷寒炙甘草湯證。總的來說,嘔吐腹瀉和抽搐的發生,正氣已經受損。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溫暖中焦、疏通陽氣,但是如果使用辛熱刺激的藥物過度,在氣血大傷的時候,很容易損耗真陰。脈搏是血液所居住的地方,來源於腎臟而主持於心臟,真陰枯竭,心血就會耗盡。所以脈搏會時隱時現、心悸、時而煩熱。氣血不足,津液就會耗盡,津液耗盡就會想要喝東西,胃津耗盡就會想喝甜的東西,腎液耗盡就會想喝鹹的東西,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
口中吐出白色的泡沫,是肺氣虛弱、乾燥所致。抽搐是血液無法滋養筋脈所致。陰寒邪氣偏重,釀成了這種枯燥的疾病。可能是因為醫生過度使用了辛熱刺激的藥物。陰氣已經接近枯竭,陽氣僅僅是覆蓋在殘餘的火焰之上,只有炙甘草湯可以增加體內與體外的油脂,所以可以使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即復脈湯,滋陰和陽法,經
甘草(二錢,蜜炙),人參(一錢),火麻仁(一錢,炒),阿膠(一錢,後烊化),乾地黃(八錢),亙麥冬(四錢),桂枝(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擘)
清酒一杯,水三杯,煎去滓。再內阿膠烊化頓服,日二服,夜一服。筋惕甚,以火麻仁易酸棗仁。
方解,本方亦名復脈湯,為滋陰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黃、麥冬、人參、甘草等一派甘寒純靜之品,而其妙全在薑、桂、白酒耳。蓋天地之機動則始化,靜則始成,使諸藥不得薑桂白酒,動盪其間,不能通行內外。
白話文:
炙甘草湯,即「復脈湯」,是滋陰和陽的方法,經由:
甘草(二錢,蜜炙),人參(一錢),火麻仁(一錢,炒),阿膠(一錢,後烊化),乾地黃(八錢),亙麥冬(四錢),桂枝(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擘開)
清酒一杯,水三杯,煎煮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分三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筋惕嚴重時,可用火麻仁代替酸棗仁。
方解,此方也稱為復脈湯,是滋陰的祖方。它的功效主要來自乾地黃、麥冬、人參、甘草等一類寒涼純靜的藥材,而其精妙之處全在於薑、桂、白酒。天地萬物因動而產生變化,因靜而開始形成,如果沒有薑、桂、白酒讓諸藥動盪在其中,它們就無法在身體內外暢通。
補營陰而益衛陽,則津液無以復生,枯槁無以復潤,所謂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於陰,柔生於剛,剛柔相濟,則營衛和諧,營衛和則氣血化,氣血化則津液生,津液生則百虛理,脈之危絕,安有不復者乎。茲陰邪已退,而燥涸復起,若非本方滋陰和陽,不足以化生津液而潤枯槁。
伏陰病,諸症除,似寤似寐,呼之不應,脈微者為氣奪,宜獨參湯。(十五)
諸症除者,謂伏陰應有之嘔利、轉筋、肢冷、溺閟、聲喑、耳鳴等症,悉已除也。似寐似寐者,寐主動屬陽,寐主靜屬陰,陰出於陽則寤,陽入於陰則寐。嘔利太過,則元氣大傷,陰陽不相出入,故似寤非寤,似寐非寐。若呼之不應者,非耳閉不聞也,是氣奪不語也。氣奪則脈微,人參大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藏之氣皆旺,陰陽得以和協,精血得以資生,神明得以有歸,而神識自清,機竅自靈,語言自利,寤寐不相混矣。勿作昏厥,浪用芳香開閉,益奪元氣而速其死也。
白話文:
調補陰津而增益陽氣,那麼體液就無從再生,枯萎幹涸也無法恢復潤澤。所謂陽中藏著陰,陰中包著陽,陽氣生於陰中,柔性生於剛強中,陰陽互相協調,那麼營氣和衛氣就會協調和諧,營氣衛氣協調和諧,氣血就會化生,氣血化生,體液就會產生,體液產生,身體的各種虛弱症狀就會得到解決,脈氣危急欲絕的情況,怎麼可能得不到恢復呢。現在陰邪已經退散,而乾燥枯竭又重新出現,如果不是用本方滋補陰津調和陽氣,不足以化生體液而潤澤枯槁。
伏陰病的諸多症狀都已經消除,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呼喚沒有反應,脈搏微弱的,是因為氣機被奪,應當使用獨參湯。(十五)
諸症消除,指的是伏陰病應有的嘔吐、腹瀉、抽筋、肢體冰冷、小便閉塞、聲音嘶啞、耳鳴等症狀,全都已經消除。似醒非醒、似睡非睡,醒屬於陽,睡屬於陰,陰從陽中生出,所以就會甦醒;陽進入陰中,所以就會入睡。嘔吐腹瀉過度,就會嚴重損傷元氣,陰陽出入不暢,所以才會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如果呼喚沒有反應,並不是耳朵堵塞聽不到聲音,而是氣機被奪,說不出話來。氣機被奪就會導致脈搏微弱,人參可以大補肺中的元氣,肺氣旺盛,那麼五臟六腑的氣血都會旺盛,陰陽得到調和,精血得以滋生,神明得以安歸,神識自然清明,竅道自然靈敏,言語自然流利,醒與睡不會混淆了。不要當做昏厥,胡亂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這樣會更加損耗元氣,加速死亡。
獨參湯,傳
人參(重則二兩,輕則一兩,至輕六錢,必須量人量症以施之)
濃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症增減。
集解,柯韻伯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生死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故先哲於氣幾息血將脫之症,獨用人參二兩,濃煎頓服,能挽回性命於瞬息之間,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被住邪氣,姑少少以試之,或稍加消耗之味以監製之。
其權不重,其力不專,人何賴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靂散、大補丸,皆用一物之長,而取效最捷,於獨參湯何疑耶。
白話文:
獨參湯,傳
藥方: 人參 (重量依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最重二兩,最輕六錢)
用法: 濃煎後一次服用完畢,待元氣逐漸恢復後,根據症狀增減藥量。
集解: 柯韻伯說:一個人一生的安危,必須要依靠權重之人來掌控。一味藥物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就應該用最大劑量單獨使用。所以古代的賢者在病人氣息微弱,血脈將要枯竭的情況下,單獨使用人參二兩,濃煎後一次服用,能夠在瞬間挽救性命,這是其他藥物無法替代的。現在有些人使用人參,可能擔心被邪氣阻礙,就只用少量試探,或者添加其他藥物來減緩人參的效力。
如果權重不重,力量不專,人要如何才能活下去呢?就像古方中的霹靂散、大補丸,都是單獨使用藥物長處,達到快速療效,獨參湯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妊婦伏陰病,立方須加芎歸。(十六)
妊婦伏陰病治法,原與常人無異,但須保護胎元,故按症立方,須佐芎藭、當歸以保之。
伏陰病,嘔利止,小便不利者為未愈。(十)
伏陰一症,當以陽和為愈,小便通利,是陽和之徵也。茲嘔利止而小便仍不通利者,則知陽氣未和,故云未愈。此是病症進退之關,診者最要細審機宜,以善其後。
伏陰病,諸症除,小便不通者,不可與五苓,可與腎氣湯。(十八)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嘔利太過,津液已奪,且肺脾腎三經,先為陰邪所困,膀胱不得氣化可知,故諸症除,而小便不通。諸症者,即伏陰所有之症也。不可與五苓者,以津液大傷之後,難堪再事滲利,重竭其液,故禁之。腎氣湯功能扶陽化氣,故可與。
白話文:
妊娠婦女隱伏陰病的治療方法,與一般人的治療方法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必須要保護胎兒。所以,根據病情開立的處方中,必須加入川芎和當歸來保胎。
隱伏陰病,嘔吐、腹瀉已經止住,但是小便不通暢的人,表示還沒有痊癒。
隱伏陰病以陽氣運行和順為痊癒的標準,小便通暢是陽氣運行和順的徵兆。如果嘔吐、腹瀉已經止住,但是小便仍然不通暢,就表示陽氣還沒有運行和順,所以說還沒有痊癒。這是病情好壞的關鍵,診病的人最重要的是仔細審度病情,善於把握後面的變化。
隱伏陰病,其他症狀都已經消除,但是小便不通暢的人,不可以服用五苓散,可以服用腎氣湯。
膀胱是人體的水液調節器官,津液貯藏在膀胱中,氣化以後才能排出體外。嘔吐、腹瀉太嚴重,津液已經被奪走,而且肺、脾、腎三經,已經先被陰邪所困擾,膀胱不能氣化這是不難理解的,所以其他症狀都已經消除,但是小便不通暢。其他症狀,也就是隱伏陰病所具有的症狀。不能服用五苓散的原因是,津液大量損耗以後,經不起再用利尿的藥物,會再次耗竭津液,因此禁止服用五苓散。腎氣湯有扶陽化氣的作用,所以可以服用。
腎氣湯,即腎氣丸料經,扶陽化氣法
乾地黃(八兩,酒焙),薯蕷(四兩),山茱萸(二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二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炮),車前子(二兩),牛膝(二兩)
共為粗末,每用八錢,水一杯煎服,以小便通利為度,不通再煎服。
方解,方名腎氣者,蓋以腎具水火之用,化腎氣即以權水火也。地黃、薯蕷、丹皮、山茱萸,以養陰中之水。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桂附益命火,以化陰中之真氣,真氣化則津生而肺利,土旺而脾和。於是水道通調,膀胱自利,小便自通矣。不作丸而作湯,以湯劑快捷於丸耳。
白話文:
腎氣湯,亦即《腎氣丸》的方料,採行扶陽化氣的法則。
材料:
- 乾地黃(八兩,用酒焙乾)
- 薯蕷(四兩)
- 山茱萸(二兩)
- 澤瀉(三兩)
- 茯苓(三兩)
- 牡丹皮(二兩)
- 桂枝(一兩)
- 附子(一兩,炮製過)
- 車前子(二兩)
- 牛膝(二兩)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取用八錢,加入一杯水煎煮後服用,以小便通暢為準,若不通暢則再煎煮服用。
方劑解析: 方劑名稱為「腎氣」,表示腎臟具有水火平衡的作用,化腎氣即是調整水火平衡。地黃、薯蕷、牡丹皮、山茱萸,用於滋養陰中的水液。茯苓、澤瀉、車前、牛膝,用於利除陰中的停滯。桂枝和附子則增強命火,化解陰中之真氣,真氣化解則津液產生,肺氣順暢,脾氣和順。如此一來,水道通暢,膀胱自利,小便自然通暢。
選擇製成湯劑而非丸劑,是因為湯劑比丸劑見效快。
伏陰病欲解時,小便必通利。(十九)
小便通利,則表裡三焦之陽氣和矣。陽氣和則陰邪消,故為欲解。
白話文:
當伏陰病症快要解除的時候,尿液必定會流通順暢。
如果尿液能夠流通順暢,表示身體內部與外部之間、以及上中下三焦(即人體內臟器官所在的部位)中的陽氣已經平衡了。一旦陽氣達到平衡狀態,那麼陰寒邪氣就會被消除掉,因此可以判斷病情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