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死候

伏陰病,朝發暮死者,其症肢厥而躁,爪甲紫黑,神識不清也。

此陽絕陰結之死候也。其症蓋由內伏陰邪,外感寒氣,或汗出浴水,或臥露貪涼,或勞汗感風,或恣飲冷水之所致也。《靈樞》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傷人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素問》曰: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此正重感於邪也。故朝發暮死。

伏陰病,數欠者,陽氣衰也。不治則陽絕而死。(二)

欠俗稱呵欠也。經云:人之欠者何氣使然?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行於陰,陰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此平人陰陽相引之理也。若病伏陰之人,陰邪盛於下,陽氣衰於上,陽氣欲與陰爭。

致引陰邪而上,陰上陽下,陽上陰下,彼此互爭,故以數欠。當急扶陽抑陰,以救危亡之陽,如醫者以為病人呵欠為欲愈,因循不治,勢必陰勝陽絕而死。

伏陰病,小便利如豚肝汁者死。(三)

小便不利,是陽氣不化,法當扶陽化氣。而醫者以滲利之劑,重竭其液,致陰血莫保,隨藥下脫。而溲如豚肝汁故死,他如濕溫等症,有溲如豚肝汁者,不在此例。

伏陰病,與溫通法,厥回脈微續者生,暴復洪大者死,身熱汗出如珠者速死。(四)

此皆藥餌辛烈太過,暗奪真陰,致虛陽無所依附,出而不返,救陰挽陽,藥之不及故死。

伏陰病,肢厥轉筋,與四逆理中等方,或湯熨艾灸等法,其病不減者死。(五)

內外溫通,其病不減者,陽氣絕也。陽絕則死。

伏陰病,先轉筋,續至舌卷囊縮者死。(六)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肝者筋之合也。故轉筋之疾屬於肝,肝藏虛則陰邪易入,入則筋脈斂束,亂則舌卷囊縮而死。

伏陰病,先轉筋後少腹疼痛,或喘滿者死。(七)

少腹疼痛肝病也,喘肺病也,滿脾病也,皆非死症。若由轉筋而致者,未有不死也。何者,轉筋入里,是陽傳於陰也。陽傳於陰者死。

伏陰病,惡寒甚,脈伏而躁者死。(八)

內外俱寒,有陰無陽也。

伏陰病,嘔利止,厥回小便利,為欲愈,而復厥下利者死。(九)

嘔利止厥回小便通利,為陰去陽還,故為欲愈。而復厥下利者,為陰復陽消。陰復陽消者,將還之陽氣未安,而陰寒之邪復侵,則陽不能保矣,故死。

伏陰病,嘔利已止,復欲下利而無利,時時眩冒者死。(十)

此氣質俱亡之候也。嘔利已止,其病當愈,而復欲下利者,陰氣下陷也。無利者,利盡而無物也。時時眩冒者,陽氣上脫也,故死。

伏陰病,面黑者死,目直視者死,唇痿不收者死,鼻孔黑而氣冷者死,齒黑而乾者死。(十一)

此五者,見一則死。面黑心氣絕也。目直視肝氣絕也。唇痿不收,脾氣絕也。鼻孔黑而氣冷,肺氣絕也。齒黑而干,腎氣絕也。總之面形陰慘,神氣兩奪者。皆死之徵也。

伏陰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十二)

前變症篇,諸症除,似寤似寐,呼之不應,脈微者,是氣奪不語,大進獨參湯可愈。本條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陰邪盛,陽氣絕也,故死。

婦人伏陰病,或未愈,或新瘥,不可乳哺,哺則脫營。其症喘促脹滿,脈大而空,為難治。(十三)

營者,血之標。血氣為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相離也,平協則兩相依附。如陽欲上脫,陰下吸之。陰欲下脫,陽上吸之。故不能脫也。婦人伏陰病,或未愈,或新瘥,不可乳哺小兒者。未愈之時,陰陽各造其偏,新瘥之時,陰陽尚未平協。一經乳哺,則營離而氣孤,氣孤則放肆無歸,而散逆於胸中。

故為喘促脹滿,脈大而空者,營脫之徵也。陰陽脫離,有死而已,故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