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寄伏陰論》~ 卷下 (2)
卷下 (2)
1. 《傷寒》陰病比類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原文一)
(集註)程知曰:言太陰自利,為寒宜溫者也。少陰屬腎水,熱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太陰屬脾土,寒入而從其濕,則不渴而利,故太陰自利當溫也。
程應旄曰:三陰同屬藏寒,少陰厥陰有渴證,太陰獨無渴證者。以其寒在中焦,總與龍雷之火無涉,少陰中有龍火底寒,甚則龍升,故自利而渴。厥陰中有雷火,故有消渴。太陽一照,雷雨收聲,故發熱則利止,見厥而複利也。魏荔彤曰:自利二字,乃未經誤下誤汗誤吐而成者,故知其臟本有寒也。
理中圓方,經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集註)
程知注釋道:太陰自利,是因為寒氣,應該溫暖。少陰屬腎水,熱邪進入會消耗腎水,所以自利而口渴。太陰屬脾土,寒邪進入會凝聚成濕,所以不口渴而腹瀉,因此太陰自利應該溫暖脾胃驅寒。
程應旄注釋道:三陰都屬於臟腑中有寒氣,少陰厥陰有口渴的症狀,只有太陰沒有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太陰的寒氣位於中焦,和心腎之火關係不大。少陰心中有龍火壓制寒氣,如果寒氣過盛,龍火上升,因此自利而口渴。厥陰中有雷火,所以有消渴症。陽光一照,雷雨就停了,所以發熱後腹瀉就停止,見厥陰而再次腹瀉。魏荔彤注釋道:自利二字,是指沒有經過誤下、誤汗、誤吐等處理而發生的,所以知道脾胃中有寒氣。
成分
人參、白朮、甘草(炙製)、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不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用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白話文:
藥方
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混合成丸,每個丸的大小約如雞蛋黃般。取沸水數合(約一碗),加入一丸藥丸,研碎後溫熱服用。每日三次,夜間服用兩次。若服用後腹中仍未感到溫熱,可增加至三至四丸,但不可超過湯藥的服用量。
湯藥製作方法
將四味藥材依照比例切好,用八升水煮至三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加減法
- 若疼痛部位位於臍上,可能是腎氣虛動,則去除術,加入桂四兩。
- 若頻繁嘔吐,則去除術,加入生薑三兩。
- 若嘔吐不多,則繼續使用術。若心悸則加入茯苓二兩。
- 若口渴,想喝水,則加入術,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 若腹痛,則加入人參,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 若畏寒,則用乾薑,使總量達到四兩半。
- 若腹脹,則去除術,加入附子一枚。服用湯藥後,待食物稍微消化,飲用一升左右熱粥,使身體微微溫熱,不要過度發熱,也不要解開衣被。
集解,程應旄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變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利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朮炙草,所以守中州。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
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加之以附子,則命門益而土母溫矣。白朮補脾,得人參則壅氣,故臍下動氣,吐多腹滿皆去朮也。加桂以伐腎邪,加生薑以止嘔也。加附子以消陰也,下多者濕勝也。
白話文:
理中湯方義
集解,程應旄曰: 陽氣的活動始於溫暖,溫暖之氣獲得穀精的運化,穀氣上升而中氣充實,所以叫做理中。實際上,是藉由調理中焦的陽氣來發揮功效。
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 意思是說,陽氣虛弱,就會導致中氣失守,膻中穴沒有發散宣通的功能,六腑無法正常運化,就如同鍋爐裡的柴火失去火焰一樣。
故下利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 因此,就會出現下痢清穀、食不知味、五臟互相爭奪精氣等症狀。
參朮炙草,所以守中州。 人參、白朮、炙甘草,能夠守住中焦脾胃。
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 乾薑辛辣,能溫暖中焦,就如同為鍋爐添柴,讓陽氣升騰。
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 穀物進入脾胃,化生精氣,精氣上升到心肺,下降到腎臟,五臟六腑都受氣血的滋養。這就是理中湯的精髓所在。
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加之以附子,則命門益而土母溫矣。 若脾腎寒濕相互影響,則需要同時溫暖脾腎,加入附子,就能增強命門火,溫暖脾胃。
白朮補脾,得人參則壅氣,故臍下動氣,吐多腹滿皆去朮也。 白朮補脾胃,但與人參一起服用會容易壅滯氣機,導致臍下脹氣、嘔吐、腹脹等症狀,所以這些情況下要減去白朮。
加桂以伐腎邪,加生薑以止嘔也。 加入桂枝,可以祛除腎寒;加入生薑,可以止嘔。
加附子以消陰也,下多者濕勝也。 加入附子,可以消除陰寒;下痢頻繁,則說明濕邪過盛。
還用術燥濕也,渴欲飲水津竭也,加朮使飲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導水也。腹中痛倍人參,虛痛也。寒者加乾薑,寒甚也。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原文二)
集註,《金鑑》曰:少陰病但欲寐,脈微細,已屬陽為陰困矣。更加以下利,恐陰降極陽下脫也。故君以蔥白,大通其陽而上升,佐以姜附,急勝其陰而緩降,則未脫之陽可復矣。
方有執曰:少陰病而加下利者,不獨在經,而亦在臟,寒甚而陰盛也。治之以乾薑附子者,勝其陰則寒自散也。用蔥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陽則陰自消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口渴想喝水但津液枯竭的情況,可以用術來燥濕,讓身體能轉化水分產生津液。如果病人感到心悸並且有停水的現象,可以用茯苓來引導水液。如果病人腹部疼痛,比平常更劇烈,可能是虛寒引起的,可以根據寒氣的程度加入乾薑來溫暖身體。
少陰病下痢,可以用白通湯來治療。
白通湯之所以可以用來治療少陰病下痢,是因為少陰病的病人往往會嗜睡,脈象微細,這表示陽氣已經衰弱,陰氣過盛。如果再出現下痢,就可能導致陰氣下降,陽氣下脫。因此方中以蔥白為君藥,可以通達陽氣,使其上升。佐以乾薑和附子,可以急劇地抑制陰氣,緩慢地引導陽氣下降,這樣才能防止陽氣完全脫落。
有些人認為,少陰病下痢不只表現在經絡上,也表現在臟腑上,這是因為寒氣過盛,陰氣過盛。用乾薑和附子治療,可以抑制陰氣,寒氣自然會消散。而用蔥白,可以通達陽氣,陰氣也會自然消退。
程知曰:少陰病,謂有脈微細,欲寐證也。少陰下利,陰盛之極,恐致格陽。故用姜附以消陰,蔥白以升陽。通云者,一以溫之。而令陽氣得入,一以發之。而令陰氣易散也。
汪琥曰:腎虛無火,不能主水,故下利,用白通湯者,溫里以散寒也。
白通湯方,經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集解,汪琥曰:此方與四逆湯相類,獨去甘草。蓋驅寒欲其速,辛烈之性,取其驟髮直達下焦,故不欲甘以緩之也,而尤重在蔥白。少陰之陰,天之寒氣以為陰,兩陰合而偏於下利,則與陽氣隔絕不通,姜附之力雖能益陽,不能使真陽之氣必入於陰中。惟蔥白味辛,能通陽氣,令陰得陽而利,庶可愈矣。
白話文:
程知說:少陰病,就是脈搏微小細弱,想睡覺的徵兆。少陰下痢,是陰盛到了極點,擔心會阻礙陽氣。所以用薑、附子來消陰,用蔥白來升陽。所謂「通雲」,一是靠溫熱來驅散,使陽氣得以進入,一是靠辛散之氣來發散,使陰氣容易消散。
汪琥說:腎虛沒有火氣,不能掌管水液,所以下痢。使用白通湯,是通過溫暖裡部來散寒的。
白通湯方
,經方:
- 蔥白(4莖)
- 乾薑(1兩)
- 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成8片)
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兩次溫服。
集解
,汪琥說:此方與「四逆湯」類似,只是去掉了甘草。因為驅寒需要較快的速度,辛辣之性可以迅速發散直達下焦,所以不加甘草來緩和。而蔥白尤為重要。少陰之陰,是天的寒氣所造成的陰,兩陰相合偏於下痢,則與陽氣隔絕不通。薑、附子雖然可以益陽,但不能使真陽之氣一定能進入陰中。只有蔥白味辛,能通達陽氣,使陰得陽而利,這樣纔有可能痊癒。
蓋大辛大熱之藥,不過藉以益人陽氣,非有以通之,令真陽和會,而何以有濟也耶。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原文三)
集解,《金鑑》曰:此承上條詳申其脈,以明病進之義也。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下利當止,今利不止,而轉見厥逆無脈。更增乾嘔而煩者,此陰寒盛極,格陽欲脫之候也。若專以熱藥治寒,寒既甚必反格拒而不入。故於前方中加人尿豬膽之陰,以引陽藥入陰。經曰:逆者從之。
白話文:
大辛大熱的藥物,不過是藉此來增強人體陽氣,如果沒有辦法讓它暢通,使真陽氣凝聚和諧,怎麼能起到治療的效果呢?
少陰病症,患者腹瀉、脈象微弱的,用白通湯治療。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厥逆(四肢厥冷、昏迷)、無脈、乾嘔、心煩的症状,則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藥後脈象突然強勁的會死亡,脈象稍微恢復的則能活命。
集解,《金鑑》中說:這一段承接上一條,詳細說明脈象變化,以闡明疾病發展的道理。少陰病症,患者腹瀉、脈象微弱的,用白通湯治療,腹瀉應該會停止。但現在腹瀉不止,反而出現厥逆、無脈,並且伴隨乾嘔、心煩,這表明陰寒極盛,陽氣將要離脫的徵兆。如果單獨用熱藥治療寒症,寒氣非常嚴重的話,反而會拒抗熱藥而不吸收。所以要在前面的藥方中加入人尿豬膽的陰性成分,引導陽性藥物進入陰性部位。經書上說:逆著病情的發展方向治療。
此之謂也。無脈者言診之而欲絕也。服湯後更診其脈,若暴出如燭燼焰高故主死,若其脈徐徐微續而出,則是真陽見回,故可生也。故上條所以才見下利,即用白通以治於未形,誠善法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經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集解,《金鑑》曰:是方即前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也。加尿膽者,從其類也。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則二氣之格拒可調,上下之陰陽可通矣。
白話文:
這就是說,如果病人沒有脈搏,診脈時就好像要斷氣一樣。服下湯藥後再診脈,如果脈搏突然跳出,像燭火餘燼般高高燃燒,就預示著病人將會死亡。如果脈搏緩慢微弱地逐漸跳出,就表示真陽之氣回來了,病人就可以活下來。因此,之前提到剛出現下痢時,就用白通湯來治療,在病症尚未成形時就及時治療,真是很好的方法。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的組成:
蔥白(四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混合均勻,分次溫服。如果沒有豬膽,也可以不用。
集解
《金鑑》中提到:這個方劑就是之前白通湯再加上人尿和豬膽汁。加入人尿和豬膽汁,是遵循了“從其類”的原則。藥物下咽之後,寒氣消退,熱性發散,既不違背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起到很大益處,這樣就能調節兩氣的阻礙,使上下陰陽得以暢通。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原文四)
集註,成無己曰:欲吐不吐心煩者,表邪傳裡也。若腹滿痛則屬太陰,此但欲寐,則知屬少陰。五六日邪傳少陰之時,若自利不渴,寒在中焦,屬太陰也。此自利而渴,為寒在下焦,屬少陰也。腎虛水燥,故渴欲飲水自救,下焦虛寒,故小便色白,下利而渴,小便色白,非裡熱可知矣。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隔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原文五)
白話文:
少陰病症患者,想吐卻吐不出來,心裡煩躁卻想睡覺,持續五、六天,腹瀉卻口渴,這屬於少陰症。由於身體虛弱,所以想要喝水來救急,如果小便顏色發白,代表下焦虛寒,寒氣無法控制水分,所以小便才會顏色白。
少陰病症患者,吃東西就吐,胸口悶悶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弦細而慢的症狀,代表胸中積聚著實邪,無法向下傳導,需要催吐。如果喉嚨有寒飲積聚導致乾嘔,就不適合催吐,應該用溫熱的方式治療,適合服用四逆湯。
按:溫溫當是嗢嗢,嗢嗢者,乃吐飲之狀也。
集註,程知曰:此言少陰,飲吐為腎邪上逆,當溫不當吐也。欲吐不吐,陰邪上逆之證也。若始得病時,邪未深入,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脈但弦遲而不沉細,則為邪實。胸中寒尚在表,屬於陽分,當吐而不當下,吐者有物,嘔則無物,兩者須辨。若膈上有寒飲,但見乾嘔而不能吐出,則是陰寒上逆,當溫而不當吐也。曰急溫者,明不溫則見厥逆無脈諸變證也。
程應旄曰:寒在胸中,法不可下,而屬實邪,但從吐法,一吐而陽氣得通,吐法便是溫法。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虛寒從下而上阻,留其飲於胸中,究非胸中之病也。直從四逆湯,急溫其下可矣。
白話文:
溫溫當是嗢嗢,嗢嗢是指嘔吐飲食的症狀。
集註中,程知解釋說:這段話是關於少陰病,飲食導致的吐瀉是因為腎邪上逆,應該用溫熱的方法而不是吐瀉。如果患者表現為欲吐不吐的情況,這是陰邪上逆的症狀。如果剛開始患病,邪氣還未深入,手腳只是寒冷而不出現厥冷,脈象也只是弦遲而不沈細,這表示邪氣實盛。胸中的寒涼仍然在表層,屬於陽性範疇,應該用吐法而不是下法,因為吐法有東西可吐,而嘔則沒有東西可吐,這兩者必須要分辨清楚。如果膈上有寒飲,只看到乾嘔卻無法吐出,這是陰寒上逆的現象,應該用溫法而不是吐法。
程應旄進一步指出,胸部有寒,按照一般原則應該避免使用下法,但由於是實邪,可以使用吐法。一旦吐出後,陽氣就能得到流通,吐法實際上等同於溫法。如果膈上有寒飲乾嘔,這是虛寒從下而上阻塞,使飲食留在胸部,並非胸部本身的問題。對於這種情況,可以直接使用四逆湯,急用溫法治療下部即可。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原文六)
集解,《金鑑》曰:此發明上條互詳脈證失於急溫,致變之義也。脈微細沉但欲臥,少陰寒也。當無汗,今反汗出不煩,乃少陰亡陽也。且自欲吐,陰寒之邪上逆,正當急溫。失此不治,因循至五六日,加之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此少陰腎中真陽擾亂外越欲絕之死證,此時即溫之亦無及矣。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原文七)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是脈象微細沉弱,患者只想躺下休息,雖然出汗但不覺得煩躁,還想吐,持續五到六天后出現腹瀉,之後又開始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這樣的人就會死亡。
如果少陰病症狀在兩到三天內沒有好轉,到了四到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的情況,說明患者体内有水氣,可能伴隨咳嗽、小便不順暢、腹瀉或嘔吐,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集註,《金鑑》曰:論中心下有水氣,發熱有汗,煩渴引飲,小便不利者,屬太陽中風,五苓散證也。發熱無汗,乾嘔不渴,小便不利者,屬太陽傷寒,小青龍湯證也。今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陰寒深矣。設小便利,是純寒而無水,乃附子湯證也。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嘔,此為陰寒兼有水氣之證,故水寒之氣外攻於表。
則四肢沉重疼痛,內盛於裡,則腹痛自利也。水氣停於上焦胸肺,則咳喘而不能臥,停於中焦胃府,則嘔而或下利,停於下焦膀胱,則小便不利,而或少腹滿。種種諸證,總不外乎陰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以非表熱之飲也,不用小青龍以非表寒之飲也。故惟主以真武湯,溫寒以制水也。
白話文:
《金鑑》中提到:如果論述心下有水氣,發熱伴有出汗,感到口渴想要飲水,尿量不足的情況,這屬於太陽中風的病症,適用五苓散。若發熱無汗,出現乾嘔且不感到口渴,尿量不足的情況,這屬於太陽傷寒的病症,適用小青龍湯。現在少陰病持續了二三日未好,到了四五日時出現腹痛和下利的情況,表示陰寒已深入體內。如果尿量正常,表示只是純粹的寒氣而沒有水氣,適用附子湯。現在尿量不足,或者咳嗽或者嘔吐,這是陰寒與水氣並存的症狀,因此體內的水寒之氣會從外部攻擊身體。
這會導致四肢沈重疼痛,內在則表現為腹痛和下利。水氣停留在上焦胸肺,會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停留在中焦胃部,則會出現嘔吐和下利的情況;停留在下焦膀胱,則會導致尿量不足,以及少腹部的脹滿。所有這些症狀,都與陰寒之水有關,而不適合使用五苓散,因為那不是表熱引起的飲食問題,也不適合使用小青龍湯,因為那不是表寒引起的飲食問題。因此,只適合使用真武湯,來溫暖寒氣以控制水氣。
喻昌曰:太陽篇中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陽,用真武矣。茲少陰之水濕上逆,仍用真武以鎮攝之。可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一臟一腑,同為寒水。府邪為陽邪,藉用麻桂為青龍,藏邪為陰邪,藉用附子為真武。
真武湯方,經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白話文:
喻昌說:太陽篇中提到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陽的症狀,要用真武湯。現在這個少陰症,水濕上逆,也用真武湯來鎮攝它。可見太陽膀胱和少陰腎,一臟一腑,都屬寒水。府邪是陽邪,要用麻黃、桂枝,如同青龍,來驅散它;藏邪是陰邪,要用附子,如同真武,來鎮壓它。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以上五味,用八升水,煮到剩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每天三次。
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如果小便不利,去掉茯苓。
如果腹瀉,去掉芍藥,加乾薑二兩。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集解,《金鑑》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
故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之酸斂,加於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於陰,更無飛越之虞。孰謂寒陰之品無益於陽乎。
白話文:
若有嘔吐,去掉附子,加上生薑,足前至半斤。
集解: 《金鑑》中說:「小青龍湯」用於治療表證未解,兼有水氣,中外皆寒實的疾病。真武湯用於治療表證已解,兼有水氣,中外皆寒實的疾病。真武是北方司水的神靈,以其命名湯藥,是為了鎮水。人體中主宰水液的是脾,水氣的源頭是腎。腎是胃的關塞,水氣聚積在腎中,隨著腎的開闔而行。如果腎中陽氣不足,脾的樞機雖然運轉,但腎的關門不開,水氣雖然想要運行,但沒有主宰。
因此,水氣失去主宰,泛濫妄行,於是產生了這種症狀。使用附子的辛熱之性,壯盛腎中的元陽,於是水氣有了主宰。白朮的苦燥之性,建立脾胃的中土,於是水氣得到了制約。生薑的辛散之性,輔佐附子補陽溫中,有散水的作用。茯苓的淡滲之性,輔佐白朮健運脾土,在制約水氣的同時,也有利水的作用。而尤其妙在芍藥的酸斂之性,加進制水、主水藥中,一方面瀉水,讓子盜母虛,避免水氣妄行的危害,另一方面斂陽,讓陽氣歸根於陰,沒有飛越的隱憂。誰說寒陰之品對陽氣無益?
而昧者不知承製之理,論中誤服青龍發汗亡陽,用此湯者,亦此義也。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
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佐生薑者,功能止嘔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原文八)
白話文:
有些人不懂得這個藥方製作的道理,認為青龍湯發汗會耗損陽氣,所以誤服而導致陽氣虧虛。但實際上,這個方子正是利用減少芍藥的劑量,因為患者陽氣不外散;加入乾薑,則能溫暖中焦,祛除寒邪。如果水寒傷肺導致咳嗽,就加入細辛和乾薑,可以散寒利水;加入五味子,則可以收斂肺氣。如果病人小便頻繁,就應該去掉茯苓,因為茯苓雖然性寒,但卻能利水,不會讓水停滯。如果病人嘔吐,就應該去掉附子,增加生薑的劑量,因為病症不在下焦,而是水停留在胃部。
所以不需溫腎利水,只需要溫暖胃部,散除水氣,加入生薑就能止嘔。
少陰病,患者經常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樣便,內寒外熱,手足冰冷發麻,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卻不畏寒。患者臉色發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疼痛,或者腹瀉停止,脈搏消失,這時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
集註,《金鑑》曰:少陰腎也。腎象乎坎,一陽陷於二陰之中,二陰若盛,則一陽必衰,陰邪始得內侵,孤陽因之而外越也。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脈微欲絕,里陰盛極也。身反不惡寒,面色反赤,其外反熱,格陽於外也。故雖有腹痛乾嘔咽痛等症,亦當仿白通湯之法,加蔥於四逆湯中,以消其陰,而復其陽可也。
程應旄曰:熱因寒格,無論腹痛乾嘔咽痛,皆下利中格陽之證。即使利止而脈仍前欲絕不出,亦不得謂裡寒已退,輒妄治其外熱也。須循四逆湯例,消陰弱於下部,但加蔥白宣陽氣於下焦,使陽氣通而脈亦出,始為真愈。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原文九)
白話文:
《金鑑》中指出,少陰屬腎,腎氣如同坎卦,一陽被困於二陰之中。若陰氣過盛,陽氣就會衰弱,陰邪便能入侵,陽氣則被迫外溢。因此,患者會出現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的現象,這是陰氣盛極的表現。然而,患者卻不畏寒,反而面色紅潤,身體發熱,這是陽氣被逼出體外的徵兆。所以,即使患者出現腹痛、乾嘔、咽喉疼痛等症狀,也要仿效白通湯的方法,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消解陰氣,恢復陽氣。
程應旄認為,寒邪導致熱症,無論腹痛、乾嘔、咽喉疼痛,都是因腹瀉而陽氣被阻於體內的表現。即使腹瀉停止,脈搏仍然微弱欲絕,也不能認為寒邪已退,胡亂治療外熱。應遵循四逆湯的原則,消解下部的陰氣,只在湯中加入蔥白,宣發下焦的陽氣,使陽氣通暢,脈搏恢復,才能真正痊癒。
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只要脈搏未絕,就不會死亡。如果脈搏微弱,可灸少陰穴七壯。
集解,《金鑑》曰:少陰吐利,法當逆冷,今不逆冷反發熱者,是陽未衰,故曰不死。若脈不至,雖有外熱恐是假熱,須防陽脫,宜急灸少陰,速通其陽,則脈可復也。
程知曰:前條通脈四逆湯,是裡寒外熱,手足逆冷而脈不至者也。此條用灸法,是裡寒外熱,手足不逆冷。而脈不至者也,少陰動脈在足內踝。
汪琥曰:經云:腎之原出於太谿,灸少陰,當灸太谿二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原文十)
集註,程應旄曰:溫法原為陰寒而設,故真寒類多假熱。凡陰盛格陽,陰證似陽等,皆少陰蠱惑人耳目處,須從假處勘出真來,方不為之牽制。如吐利而見厥冷,是胃陽衰而腎陰併入也。誰不知為寒者,顧反見煩躁欲死之證以誑之。是皆陽被陰拒,而置身無地,故有此象。吳茱萸湯,挾木力以益火勢,則土得溫而水寒卻矣。
白話文:
《金鑑》說:少陰(腎)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時,應該採取驅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治療後不退燒反而發熱,說明陽氣沒有衰竭,所以可以存活。如果脈搏摸不到,即使有外在發熱的現象,也可能是假象,需要警惕陽氣脫離,應該快速灸治少陰,讓陽氣迅速恢復通暢,這樣脈搏才能恢復。
程知說:前面一則裡寒外熱、手足發冷、脈搏摸不到的條目適用通脈四逆湯。而這則條目用艾灸的方法,裡寒外熱、手足不發冷、脈搏摸不到。少陰的動脈位於足內踝。
汪琥說:經書上說:腎的原氣出於太谿穴。灸治少陰,應該灸太谿兩個穴位,位於內踝後跟骨的動脈凹陷處。
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手足發冷、煩躁不安、有瀕死感,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程應旄說:溫補的方法本來是用於治療寒症的,所以真正的寒症往往會出現假性發熱。凡是陰氣過盛阻礙陽氣、陰證假裝成陽證等,都是少陰擾亂人眼目的伎倆,必須通過假象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避免被迷惑。比如嘔吐腹瀉同時出現手足厥冷,說明胃陽虛衰,腎陰入侵。誰會不知道這是寒症呢?但卻出現了煩躁不安、有瀕死感的症狀來迷惑我們。這是因為陽氣被陰氣阻擋,無處藏身,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吳茱萸湯藉助木藥的升發之力來增強火勢,讓脾胃溫暖,水寒退卻。
吳茱萸湯方,經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去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方有執曰:吐則傷陽,利則損陰,厥冷者,陰損而逆也。煩躁者,陽傷而亂也。茱萸辛溫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薑嘔家聖藥,故四物者,為溫中降逆之所須也。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原文十一)
集註,張璐曰:此條與上條不殊,何彼可治,而此不可治耶。必是已用溫中不愈,轉加躁煩,故主死耳。
白話文:
吳茱萸湯方,是由吳茱萸、人參、生薑和大棗組成,主要用來治療嘔吐、腹瀉、厥冷、煩躁等症狀。
吳茱萸可以散寒暖胃,止嘔止瀉;人參可以補益元氣,固本培元;大棗可以健脾胃,補中益氣;生薑可以止嘔止瀉,是治療嘔吐的良藥。
這個藥方對於一些因寒氣入侵導致的嘔吐、腹瀉、厥冷、煩躁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但是,如果患者已經服用溫中藥物,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煩躁,那就可能預示著病情嚴重,需要及時進行其他治療措施。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原文十二)
集註,《金鑑》曰:此互詳上條手足逆冷不治之義也。惡寒身蜷而臥,雖系少陰證,而不至於死。若下利不止,手足逆冷不回,是有陰無陽,即不吐利躁煩,亦不可治也。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燥者死。(原文十三)
集註,《金鑑》曰:此總承上三條,以明不治之死證也,四逆謂四肢逆冷過肘膝而不回也。表陽虛故惡寒也。陰主屈,故蜷臥不伸也。脈不至則生氣已絕,若有煩無躁,是尚有可回之陽。今不煩而躁,則是有陰無陽,故曰死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原文十四)
白話文:
患有少陰病症,感到惡寒、身體蜷縮並且腹瀉,手腳冰冷僵硬者,無藥可醫。
患有少陰病症,四肢冰冷僵硬,惡寒,身體蜷縮,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沒有煩躁感,反而出現乾燥的現象,則必死無疑。
患有少陰病症,腹瀉,脈搏微弱且澀,嘔吐並出汗,而且經常換衣服但體溫反而降低,則應溫暖其上半身,用艾灸治療。
集註,程應旄曰:少陰病下利陽微可知,乃其脈微而且澀,則不但陽微而陰且竭矣。陽微故陰邪逆上而嘔,陰竭故汗出而勤。努責一法之中,既欲助陽,且欲護陰,則四逆附子輩俱難用矣。惟灸頂上百會穴以溫之,既可代姜附輩之助陽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輩之辛竄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於陰血無傷,可見病在少陰,不可以難用溫者,遂棄夫溫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原文十五)
集註,方有執曰:頭眩俗謂昏暈也。諸陽在頭,下利止而頭眩者,陽無依附浮越於外,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死可知矣。
張璐曰:人身陰陽相為依附者也。陰亡於下,則諸陽之上聚於頭者,紛然而動,所以頭眩時時自冒,陽脫於上而主死也。可見陽回利止則生,陰盡利止則死矣。
白話文:
少陰病症患者腹瀉且陽氣微弱,脈象細微且澀,說明不只是陽氣微弱,陰氣也已經耗竭。陽氣微弱導致陰邪逆上而嘔吐,陰氣耗竭則汗出頻繁。治療時需要同時幫助陽氣,也要保護陰氣,因此四逆湯、附子等藥物就不適合了。灸百會穴可以溫暖頭頂,既能代替姜附等藥物助陽氣上行,又能避免姜附等藥物的辛辣燥熱損傷陰氣,因此腹瀉可以止住。這樣既能治療疾病,又能保護陰血,可见少阴病不能因为害怕温热药而放弃溫補。
少阴病患者腹瀉止住后头晕,并且经常冒汗,这样的病人就可能会死亡。
头晕就是头昏眼花,头昏眼花是因為所有的阳气都聚集在头部,腹泻止住后,阳气失去了依附,浮越在外,神气涣散,因此经常冒汗,死亡是可以预料的。
人体阴阳互相依附,阴气耗竭于下,阳气就聚集在头部,导致头昏眼花,经常冒汗,因为阳气上浮,最終会导致死亡。可见,腹泻止住后,阳气回升则生,阴气耗竭则死。
汪琥曰:下利止則病當愈,今者反為死候,非陽回而利止,乃陽脫而利盡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原文十六)
集註,程知曰:腎為生氣之原,息高則真氣散走於胸中,不能復歸於氣海故主死也。
程應旄曰:夫肺主氣,而腎為生氣之源,蓋呼吸之門也,關係人之死生者最鉅。息高者,生氣已絕於下而不復納,故遊息僅呼於上,而無所吸也。死雖成於六七日之後,而機自兆於六七日之前。既值少陰受病,何不豫為固護,豫為堤防,致令真陽渙散而無可復返乎。凡條中首既諄諄禁汗,繼即急急重溫,無非見及此耳。
魏荔彤曰:七日之久,息高氣逆者,與時時自冒,同一上脫也。一眩冒而陽升不返,一息高而氣根已刈,同一理而分見其證者也。故仲景俱以死期之。
白話文:
汪琥說: 腹瀉停止的話,病情應該好轉,而現在卻反而成了死亡的徵兆,這不是陽氣回升讓腹瀉止住了,而是陽氣脫離導致腹瀉排盡了。
少陰病病程六七天,呼吸急促的會死亡。
集註,程知說: 腎是生命之氣的源頭,呼吸急促表示真氣散失在胸中,不能再回到氣海,所以會導致死亡。
程應旄說: 肺主導呼吸,而腎是生命之氣的來源,肺是呼吸之門,對人的生死影響非常大。呼吸急促表示生命之氣已經斷絕,不能再回流,所以只能在上面遊走呼吸,而無法吸氣。死亡雖然發生在六七天之後,但徵兆從六七天之前就開始顯現。既然已經得了少陰病,為什麼不早點保護固本,預先防範,導致真陽渙散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呢?凡是條文中首先嚴格禁止出汗,接著又急著重視溫補,無非都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
魏荔彤說: 過了七天,呼吸急促、氣息上逆的人,和時常頭暈昏沉的人,都是陽氣上脫的表現。一陣頭暈昏沉導致陽氣無法回升,一陣呼吸急促導致生命之氣被斷絕,道理相同,但症狀不同。所以仲景都將它們列為死亡的徵兆。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原文十七)
集註,《金鑑》曰:少陰病惡寒厥冷下利不止者。陰寒盛也。今下利能自止,手足能自溫,雖惡寒蜷臥,乃陰退陽回之兆,故曰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原文十八)
集註,《金鑑》曰:少陰病惡寒而蜷,陰寒證也。若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此陽回陰退之徵,故曰可治。
白話文:
患有少陰病的人,出現腹瀉的症狀。如果腹瀉自行停止,並且伴隨惡寒蜷臥,但手腳溫暖,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金鑑》中記載,少陰病患者出現惡寒、四肢冰冷、腹瀉不止的症狀,這是由於陰寒盛盛所致。現在腹瀉能自行停止,手腳也能自行溫暖,雖然還有惡寒蜷臥的情況,但這說明陰寒之氣退去,陽氣回升,是病情好轉的跡象,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
患有少陰病的人,出現惡寒蜷縮的症狀,但有時又會感到煩躁不安,想要脫掉衣服被子,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金鑑》中記載,少陰病患者出現惡寒蜷縮的症狀,這是陰寒證的表現。如果患者有時感到煩躁不安,想要脫掉衣服被子,這是陽氣回升,陰寒之氣退去的徵兆,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