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金匱》陰病比類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原文一)

集註,《金鑑》曰:嘔而心煩,心中懊憹,內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複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熱,而復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於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尤在涇曰: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而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實邪,而是陽氣之外越矣。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走,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或曰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白話文:

病人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還出現昏厥,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應該服用四逆湯來治療。

高世棟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便當少。今複利者,寒亦在下也。脈弱者,氣衰於內。身微熱者,格陽於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內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

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乾薑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內外也。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原文二)

集註,尤在涇曰:寒邪搏飲,結於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藏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藏,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薑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薑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白話文:

高世棟說,嘔吐是因為寒邪在上,導致水液無法正常排出,所以小便量減少。如果病人又出現腹瀉,表示寒邪已經深入到下焦。脈象虛弱代表氣虛內衰,身體微微發熱則說明寒邪已經入侵到外。嘔吐的症狀就是這樣,寒邪上下皆有,內外皆虛。如果病人出現手足冰冷、四肢厥冷,就表示表裡陰陽之氣不能順暢流通,這屬於比較難治的症狀,需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四逆湯中,附子可以壯火回陽,治療厥冷;乾薑溫脾暖胃,治療嘔吐;甘草可以安中和緩上下,治療內外虛寒。

如果病人胸中感覺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感覺胸悶憋悶,非常難受,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

尤在涇解釋道,寒邪與水飲停滞在胸中,無法排出,導致氣機運行受阻,所以患者會出現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的症狀,這些都是寒飲與氣機相互搏擊的表現。水飲屬於陰邪,心陽藏於心,水飲逼迫心陽,既不能驅散又不能接受,所以患者會感覺胸悶憋悶,非常難受。生薑半夏湯,其實就是小半夏湯加生薑汁,生薑汁可以減弱降逆之力,增加散結之力,是治療寒飲與氣機相搏,欲出不能的最佳方法。

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噁心之義也。

生薑半夏湯方,經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不止再煎,服如前法。

集解,李彣曰:生薑、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於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乾薑,此散停飲,故用生薑。

白話文:

徐明宗說:這種情況像是氣喘卻又不喘,像是嘔吐卻又不吐,像是呃逆卻又不呃逆,實際上既不是喘,也不是嘔,也不是呃逆。徹者通也,意思就是不通暢。其實是因為心中鬱悶煩躁、無可奈何,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噁心的意思。

生薑半夏湯方,經

半夏(一升),生薑汁(兩升)

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水六升,煮半夏取四升,加入生薑汁煮取三升,稍冷後分成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症狀停止後服用完畢即可,症狀未停止則再次煎煮,服用方法同上。

集解,李彣說:生薑、半夏有辛溫之氣,能散水飲、舒陽氣,但需稍冷後服用,因為擔心寒飲在體內凝固,排斥熱性藥物而不進入體內,反致噁心嘔吐。如今將熱藥與冷飲混合後服下,進入喉嚨後,寒飲已消散,藥物的熱性就會發揮作用,情理上並不相違背,反而能帶來顯著的療效,這就是《內經》的旨意。此方與前面的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者溫中氣,所以用乾薑,此方散停飲,所以用生薑。

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原文三)

集註,尤在涇曰: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

《金鑑》曰: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陽氣上脫也,故死。

白話文:

尤在涇說: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消失,代表陰氣消失,陽氣也跟著絕了。灸灸的目的是引導已經絕掉的陽氣,但如果手腳仍然冰冷,脈搏沒有回來,反而出現輕微喘息,那是因為殘餘的陽氣上衝,導致真氣下泄,所以才會死亡。腹瀉是土氣不足,水氣過盛的病症。少陰經氣不足,導致陽氣衰微,也是水氣過盛,土氣不足,所以才說這是順勢。

《金鑑》說: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消失,這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脈象。即使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陽藥物,恐怕速度太慢,來不及治療。要立刻灸灸臍下,以通暢陽氣,如果脈搏回來,手腳溫暖,就能活命。如果脈搏沒有回來,手腳依然冰冷,反而出現輕微喘息,這是陽氣上衝,真氣下泄,所以會死亡。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消失的病症,以及灸灸治疗方法和预后。它指出,這種情況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阳气上冲,真气下泄而死亡。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原文四)

集註,喻嘉言曰:下利脈沉遲,面少赤,身微熱者。陰盛而格陽,在上在外也。若其人陽尚有根,其格出者,終必復返。陽返而陰未肯降,必鬱冒,少頃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陰出為汗,陰邪乃解,自不下利矣。陽入陰出,儼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之象,病人能無微厥乎。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原文五)

集註,喻嘉言曰:脈絕不惟無其陽,亦無其陰,陽氣破散,豈得陰氣不消亡乎。晬時還,乃脈之伏者復出耳。脈豈有一息之不續也乎。仲景用灸法,止所以通陽氣,而觀其脈之絕與伏耳,故其方即名通脈四逆湯,服後利止。而脈仍不出,是藥已大應,其非脈絕可知,又加人參以補其亡血,斯脈自出矣。成法具在,宜究心焉。

白話文:

腹瀉時脈象沉而遲,病人面色略顯蒼白,身體微熱,排泄物清稀,這就表示病人體內陽氣被陰邪所郁,導致陽氣不能外達,最終會因陽氣上浮而冒汗,汗出後陰邪隨之排出,腹瀉自然停止。但病人會出現暫時的虛脫,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面部沒有血色,呈現虛寒狀態。腹瀉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一會兒後脈象又恢復,手腳溫暖則能存活,若脈象始終不恢復,則必死無疑。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原文六)

集註,尤在涇曰:肝主筋,上應風氣,肝病生風,則為轉筋。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轉筋入腹者,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雞為木音,其屎反利脾氣,故取治是病,且以類相求,則尤易入也。

《金鑑》曰: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脈上下行,謂超超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中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痹氣之在筋也。

白話文:

轉筋的病症,患者的手臂和腳會伸直,脈象上下跳動,微弱而弦急。轉筋深入腹部者,可以用雞屎白散來治療。

集註,尤在涇說:肝臟主宰筋絡,上應風氣,肝臟病變就會生風,導致轉筋。患者的手臂和腳伸直,脈象上下跳動,微弱而弦急,這是因為經書上說:所有突然強直的病症,都屬於風邪。轉筋深入腹部,是因為脾土虛弱,而肝木乘之,雞屬於木音,它的糞便反能利脾氣,所以用雞屎白散來治療這種病症。而且用類比的方法來尋找治療方法,更容易理解。

《金鑑》說:臂和背,古時通用,臂腳直,指的是足背強直,不能彎曲伸展,這是轉筋的症狀。脈象上下跳動,指的是脈搏跳動得過快而直,微弱而弦急不和,這是轉筋的脈象。中寒的人,外寒盛,就會導致手部拘急轉筋,疼痛難忍,嚴重者會深入腹部,牽連少腹拘急而痛。用雞屎白散來治療,可以治療風寒痺氣在筋絡中的病症。

雞屎白散,經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原文七)

狗屎一丸,絞汁灌之。無濕者,水煮乾者取汁。

集解,《金鑑》曰:凡屎皆發陽氣,用狗屎,亦取發陽氣也。

白話文:

雞屎白散(方劑)

雞屎白

此方僅用雞屎白一味,取方寸匕(約為一湯匙)份量,以六合水(約為六湯匙水)溫和煮沸後服用。

**主治:**救治小兒突然死亡,但卻出現嘔吐和腹瀉,卻不知其病因的病症。

**用法:**取狗屎一丸,絞取汁液灌服。若狗屎乾燥,則以水煮沸至乾,再取汁服用。

解說:

《金鑑》中記載:各種糞便皆能發散陽氣,而使用狗屎也是取其發散陽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