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傷寒霍亂比類

問曰:治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原文一)

集註,成無己曰:三焦者,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在下焦則利而不吐,在中焦必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而成霍亂。輕者只曰吐瀉,重者揮霍撩亂,故曰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原文二)

集註,方有執曰: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實病名,反復詳明之意。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原文三)

白話文:

問:治療霍亂的病人應該怎麼做?答:如果病人嘔吐且腹瀉,這就是霍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邪氣在上焦則會嘔吐而不腹瀉,在下焦則會腹瀉而不嘔吐,在中焦則會又嘔吐又腹瀉。由於飲食不節、寒熱失調、清濁混雜、陰陽失衡而導致霍亂。輕症只表現為嘔吐和腹瀉,重症則會出現各種症狀,因此稱為霍亂。

問:病人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嘔吐和腹瀉,這是什麼病?答:這是霍亂,病人會先嘔吐和腹瀉,之後症狀會停止,然後再次發熱。

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怕冷,這是外感引起嘔吐和腹瀉,內傷所致。前面是根據病名來推斷病症,這裡則根據病症來確定病名,說明了病症和病名的相互印證關係。

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症明顯且想喝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寒症明顯且不想喝水,則用理中丸治療。

集註,方有執曰:霍亂熱多欲飲水者,陽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陰邪盛也。五苓散者,水行則熱瀉,是以兩解之謂也,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朮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乾薑辛熱散寒也。

沈明宗曰:此言霍亂,須分寒熱而治也。頭痛發熱身疼痛者,風寒傷於表也。外風而挾內熱飲食,以致吐利,必欲飲水,當以五苓散,兩解表裡,使邪從汗出,里邪則從小便而去。不欲飲水者,寒多無熱,胃陽氣虛,當以理中丸溫中散寒為主,此以表裡寒熱辨證治病也。

白話文:

集註,方有執說:霍亂症狀中,熱多時想要喝水,表示體內陽氣過盛;冷多時不想喝水,則是陰邪過重。五苓散的作用在於調節體內水分流通,使熱邪得以排出,這是因為它能夠平衡體內表裡兩層的狀態。這過程就是「理」,指的是調理身體內部的運作。其中「裡」是指體內的陰性部分,而參朮的甘溫性質能滋補體內的陰氣。甘草的甘平性質則能和諧中間的氣息,乾薑的辛熱性質則能散開寒氣。

沈明宗說:這段話提到,對於霍亂的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的寒熱狀態來區分。如果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等症狀,是因為風寒侵入皮膚表面。外在的風邪加上體內的熱邪(可能是由飲食引起),導致嘔吐和腹瀉,這種情況下病人會想要喝水,應使用五苓散來同時治療表皮和內臟,讓體內的邪氣通過出汗排出,而體內的邪氣則會隨尿液排出。如果病人不想要喝水,表示體內主要是寒邪,沒有熱邪,胃部的陽氣不足,應以理中丸來溫暖中間的部位並散寒為主。這是基於對表皮和內臟的寒熱差異進行辨證施治的原則。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原文四)

集註,方有執曰: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虛也。消息猶有斟酌也。桂枝湯固衛以和表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過度之意也。

張錫銘曰:本經凡言小和微和者,謂微邪而毋用大攻也。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原文五)

集註,成無己曰:吐利亡津液,則小便當少,小便複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內寒下利清穀,為純陰證,此以外熱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吐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一直持續,就要疏通表里,讓外邪消散,可以少量服用桂枝湯。桂枝湯能固護正氣,調和表邪,少量服用是指不要過量。因為這種情況是表邪退卻,身體虛弱,所以用藥要謹慎。既吐又瀉,小便也頻繁,而且出汗很多,拉肚子時排出清稀的穀物,身體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因為吐瀉會損傷津液,導致小便量減少,而病人小便反而很多,並且出汗不止,說明津液大量流失,陽氣虛衰。脈象微弱代表陽氣不足,如果沒有外熱,只有內寒,導致拉肚子排出清稀的穀物,就是純陰證。但這種情況因為還有外熱,說明陽氣未絕,可以服用四逆湯救治。

吳人駒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則泄路盡開,而小便又複利。云複利者,反不欲其利,而為收藏之地也。下利清穀,內寒外熱,且脈微欲絕,一線之微陽挽回,誠為不易,四逆之施,詎可緩乎。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原文六)

集註,程知曰:吐利而復汗出,陽氣幾於走失矣。發熱惡寒,為陽未盡亡,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以助陽退陰也。又按少陰證云,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又云:下利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發熱一證也。

白話文:

吳人駒認為,病人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和大量出汗,表示身體的排泄通道全部打開,而且小便仍然頻繁。雖然小便頻繁,但其實並不希望它繼續排泄,而是希望它能夠留住水分,成為收藏精氣的地方。腹瀉排出的是清穀之氣,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幾乎要斷,僅存的一絲陽氣需要極力挽回,情況危急,使用四逆湯治療不能遲緩。

四逆湯主要用於治療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拘緊、手足厥冷的病人。

程知解釋道,病人嘔吐、腹瀉,又大量出汗,陽氣幾乎要流失殆盡。雖然發熱惡寒,表示陽氣尚未完全消失,但四肢拘緊、手足厥冷,必須使用四逆湯來幫助陽氣退散陰寒。此外,少陰證提到,病人出現惡寒、蜷縮身體、腹瀉、手足厥冷的症状,則難以治療。而出現下利、惡寒、蜷臥、手足溫暖的症状,則可以治療。因此,本例病人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出汗、四肢拘緊、手足厥冷,卻用四逆湯治療,是因为病人還有發熱的症状。

發熱為陽未盡亡,猶是病人生機。故經又云: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原文七)

集註,《金鑑》曰:霍亂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乃中寒盛極,阻膈陽氣不達於四肢也。宜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從陰以通陽也。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原文八)

集註,鄭重光曰:吐利發汗,脈平陰退陽回,乃有此象。猶以新虛不勝穀氣,而致小煩。蓋霍亂吐利晬時,不可便與飲食,以胃氣逆反,倉廩未固,不可便置米穀耳。

白話文:

《金鑑》中記載:霍亂嘔吐腹瀉停止後,出汗昏厥,四肢僵硬,脈搏微弱,這是因為寒氣過盛,阻礙了陽氣,無法到達四肢。因此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並加入豬膽汁,從陰寒中通達陽氣。嘔吐腹瀉後出汗,脈搏平穩但略微煩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食物造成的。

鄭重光說:嘔吐腹瀉後出汗,脈搏平穩,陰寒退去,陽氣回升,就會出現這種症狀。由於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食物,才會造成輕微的煩躁。霍亂嘔吐腹瀉剛停止時,不能馬上吃東西,因為胃氣逆反,脾胃還沒有恢復正常,不能馬上吃米飯。

總結

這些古文主要是描述霍亂病症的變化,以及如何用中藥治療。主要強調了陽氣在疾病中的重要性,以及寒氣阻礙陽氣會導致的病症。

張錫銘曰:霍亂一病,夏秋最多,是風寒暑濕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亂,非止一寒邪也。若吐利過甚,損傷中焦之氣,以致陰陽間隔,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不多飲水者,無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蓋邪盛而正實者,當瀉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況夏月之時,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復以冷風寒其形,冷冰寒其胃,內外皆寒,風暑之邪,未有不乘虛入於陰經者。所以夏月,只有陰證,而無傷寒,今人患暑證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陰證也。

古人以大順散治暑,良有以也。

白話文:

張錫銘說:霍亂這種疾病,在夏季和秋季最常見,是由於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人體所致,並非只有寒邪才能引起霍亂。如果患者嘔吐腹瀉過度,就會損傷中焦的元氣,導致陰陽隔絕,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斷氣。無論是寒症還是暑症,只要患者不願意喝水,都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邪氣盛而正氣旺盛時,應該瀉去邪氣;邪氣盛而正氣衰弱時,應該扶持正氣。何況在夏季,陽氣浮於體表,陰氣潛伏於內,如果又遇到冷風寒襲肌膚,冷冰冰的冰塊又寒涼胃部,內外皆寒,風暑之邪就更容易乘虛而入,侵犯陰經。因此,夏季只有陰證,而沒有傷寒。現在有人患暑症而死,手腳指甲都變成青色的,就是陰證。

古人用大順散來治療暑症,是有道理的。

2. 舌鑑

伏陰發端膜原,多見此舌,宜用溫通。

以上二十五式,專為伏陰病繪。然兼症則變,難於拘定。茲略舉其概,俾臨診有權,不致生死相混。

白話文:

當出現伏陰病症時,通常會看到這種形狀的舌頭,應該使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這25種方式是為了描繪出伏陰病的特徵,但是因為其他症狀可能會有所變化,所以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方法。這裡只是大概地列出了一些基本原則,以便在看診時能夠做出正確判斷,避免混淆生與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