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醫寄伏陰論》~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陰陽二氣,盛衰相倚,人在二氣交感中。陽淫熱疾,而陰淫寒疾。申豐云: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悽風,秋無苦雨,此賴聖人調變贊化之功。否則氣偏為害,而方技家通其義者,卒罕觀焉。蓋自仲景昌明醫術,著《雜病傷寒》,並伏氣溫病,後賢藉為津梁。主厲氣則有吳又可之《瘟疫論》,主時氣則有葉天士之《溫熱論》。

雖各抒所見,派別畛分,要皆繼往聖而開來哲。引伸觸類,為益無方,以是嘆前賢之嘉惠後學,信不少也。向使仲景雜病諸篇流傳至今,則凡諸暴病,當必有所發明,以示後人之準的。而惜乎其年湮代運,散佚無徵也。(漢)讀《傷寒論》,既恍然於溫熱一門,有伏氣即有時感,因疑陰病中類皆時感,何遽無伏氣,彷徨未決者久之。同治庚午秋,遊江南歸。

白話文:

陰陽這兩個氣候,旺盛衰退相互倚賴,而人在陰陽交感中生活。陽氣太盛會導致熱性的疾病,陰氣太盛則會導致寒性的疾病。申豐說:「冬天沒有遲到的陽光,夏天沒有伏藏的陰氣,春天沒有悲涼的風,秋天沒有苦寒的雨,這是依賴聖人調節和化育的功勞。」不然,氣候偏頗就會產生危害,而醫學家通曉這個道理的人,最終很少能見得到。大概自從張仲景發揚光大醫術,著有《雜病傷寒》,並預見了溫熱病的發生,後人藉此作為踏腳石。專門針對疫厲之氣的有吳又可的《瘟疫論》,專門針對時令之氣的有葉天士的《溫熱論》。

雖然各人都提出不同的看法,派別分野,但都要繼承前人的學說,開創後代的智慧。由此推演類比,好處無窮盡,因此感嘆前人對後學的厚愛,真的是 немало。假如張仲景的《雜病論》各篇傳播至今,那麼所有急症,必定會有所發明,以示後人效仿的依據。但遺憾的是,這些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湮沒,散失得無影無蹤。讀《傷寒論》,既對溫熱病學有所領悟,有既往病因就有既往感染,因此懷疑陰證中的疾病種類都是既往感染,為什麼突然沒有既往病因呢?我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很長時間。同治庚午年秋天,遊歷江南後歸來。

至漢皋,見病家先痢後嘔,厥逆轉筋,比鄰死亡相隨續。醫者認作霍亂,投以苦寒芳香等藥,或加針砭,皆不一效,舉世目為絕候。(漢)心竊疑之,按霍亂初起,心腹絞痛,嘔吐而利,此則先痢後嘔,並無腹痛,其非霍亂已有明徵。因默揣本年春霖壞麥,夏日衣綿,決其為沉陰內伏,晚發為患,此症當作伏陰治。

仲景《雜病論》,書雖不傳,而治陰病之理中、四逆、白通、吳茱等方,散見《傷寒》《金匱》例中者,尚堪尋繹,乃略仿其法,試之輒效,隨筆記錄。至光緒乙酉,閱十六年矣,復歷驗四次,遂編校成本,命曰《伏陰論》,匯諸醫寄帙中。戊子夏秋,此症始見廣閩,繼行江浙,並我湖湘,及吾邑鄉里。

白話文:

我曾在漢皋見到病人先腹瀉後嘔吐,四肢厥逆抽筋,鄰近的病人也接連死去。當時的醫生認為是霍亂,便用苦寒芳香等藥物治療,甚至針灸,但都無效,世人都認為這種病無藥可救。我心中起了疑心,細想霍亂發病初期,會出現心腹絞痛、嘔吐和腹瀉,而這位病人先腹瀉後嘔吐,並沒有腹痛,這就說明他患的並非霍亂。我推測當年春天雨水過多,導致麥子歉收,夏天又穿著厚厚的棉衣,一定是有寒氣潛藏在體內,到現在才發作,所以這病應該以治療陰寒為主。

張仲景的《雜病論》雖然失傳,但其中治療陰寒病的“中、四逆、白通、吳茱”等方劑,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仍然可以找到,我便仿照他的方法試著治療,效果很好,於是將治療經驗記錄下來。光緒乙酉年,也就是十六年前,我又用這個方法治療了四次,都有效。因此我將治療經驗整理成書,命名為《伏陰論》,並將它傳給各地的醫生。戊子年夏秋之際,這種病開始在廣東和福建出現,接著蔓延到江浙,以及我的家鄉湖湘,甚至我所在的鄉里。

其以霍亂法治者,百無一驗。(漢)複製方送診,全活無算。搢紳鄉耆,集金勸梓,謂當出公諸世。(漢)自慚譾陋,不能追蹤前賢,然平生得力之處,亦有不敢自秘者,謹序厓略,勉從所請,並系以贊。

贊曰:凡陰之伏,胥由愆陽,濕淫寒診,中絡潛藏,金火交戰,疾勢乃張。苟達斯術,卻疴召祥。

光緒十四年歲次戊子十月立冬日漢川田宗漢撰於對古樓

白話文:

有人用霍亂法治病,卻沒有一次成功。醫者複製古方送診,也救不了多少人。地方上的士紳和長者集資勸我出版這些醫方,認為應該讓大家都能看到。我雖然慚愧自己學識淺薄,無法追隨前人的腳步,但平生醫術中也有一些心得,不敢私藏,就簡單地寫出來,勉力回應他們的請求,並附上贊語。

贊曰:凡是陰邪潛伏在體內,都是陽氣不足所致。濕邪、寒邪入侵,藏在經絡之中,金火交戰,病症才會發作。只要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能治癒疾病,帶來好運。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一日,漢川田宗漢於對古樓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