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milax china L. Chinaroot Greenbrier Rhizome
- 別名:霸王力,金巴鬥,王瓜草,金剛頭,金剛鞭,金剛藤,普貼,馬加刺兜,鱟殼藤,硬飯頭,雞肝根,飯巴鐸,馬甲,馬加勒,霸王引,冷飯巴,山梨兒,金剛骨,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豺狗刺,鐵刺苓,冷飯頭,鱟殼刺,假萆薢,馬鞍宮,山菱角,龍爪菜,金剛樹,路邊刷,溝谷刺,金剛根,金剛
-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採收和儲藏:2月或8月採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曬乾。
- 道地藥材:長江, 臺灣
- 生長環境:山坡, 林緣,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菝葜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菝葜味甘性寒,主歸肺、胃二經。其性寒涼,能直折熱邪,甘味則有緩和與解毒之功,故能清熱解毒。中醫認為,熱毒是多種病症之源,熱毒在肺可致咳嗽咯血,鬱於胃經或肌表則生瘡瘍腫痛。菝葜入肺經,善清肅肺熱;入胃經,能瀉胃火,因此能有效消除體內熱毒,緩解由熱毒引起的諸多症狀。
2. 解毒消癰
菝葜,性味苦寒,歸肺、胃二經。其苦寒之性,善能清解深伏體內的熱毒,尤其針對肺、胃經絡循行區域所顯化之熱邪。中醫理論認為,諸多癰腫瘡毒皆由熱毒壅盛所致,菝葜能直入病所,清瀉鬱火,從源頭上化解熱毒,故在解毒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其「消癰散結」之效,亦是清熱解毒功能的具體體現。熱毒凝結成形,便是癰腫之徵。菝葜能透過其清熱作用,散瘀消腫,化腐生肌,使已成之癰腫得以消散,或加速其潰破排膿,繼而斂瘡。臨床上,菝葜常用於治療癰腫瘡毒、深部膿瘍以及頑固性皮膚感染,如濕疹、頑癬等,其解毒散結之力,對於消除局部熱毒壅滯引發的病變,效益頗佳。
3. 祛風利濕
菝葜,味甘微苦,入肝、脾二經,乃傳統中醫祛風利濕之要藥。其甘味能緩急止痛,苦味可燥濕、降逆。歸肝經,因肝主筋,風濕痹痛常傷筋脈,菝葜能疏散風邪、通利關節,緩解肢體不利。入脾經,則助脾運化水濕,將濕邪排出體外,改善濕邪重濁、肢體水腫。
其祛風之功,體現於疏散風寒濕邪,使經絡氣機通暢,解除風邪善行數變所導致的筋脈拘攣疼痛。利濕之效,則針對濕邪黏滯重濁特點,通過利小便排出體內多餘水濕,消除關節腫痛、四肢麻木等濕困之症。臨床上,菝葜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痛及四肢麻木,常與羌活、獨活、桂枝等同用,以增強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充分展現其在治療風濕體現的核心價值。
4. 利水消腫
菝葜,性味甘、微苦、寒,歸膀胱、腎經。其利水消腫之功,契合其能入膀胱、腎經,通利水道,助推水濕排出體外,故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現代研究亦指出,菝葜所含之皁苷及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減輕水腫,為其利水消腫之效提供佐證。
5. 活絡止痛
菝葜於傳統中醫觀點中,其活絡止痛功效根植於其性味與所主病證。其根莖味甘微苦,性溫,溫性有助於溫通經絡,散寒逐濕。中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菝葜具活血祛瘀之能,能通利脈絡,使氣血運行暢達,解除因瘀血阻滯所致之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痛經及產後淤滯腹痛。
此外,《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痺痛」,此乃其活絡止痛之重要體現。風濕痺痛常因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導致氣血不暢所致。菝葜溫散之性恰能祛除這些病邪,使經絡得以通暢,關節活動得以改善,從而緩解疼痛。其兼具強筋骨之功,亦能從根本上鞏固筋骨健康,穩定經絡,減少因結構虛弱而引起的疼痛,全面體現其在恢復經絡暢通、緩解疼痛方面的傳統應用。
6. 清熱利尿
菝葜,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苦能燥濕降泄,寒能清解熱邪。其入腎、膀胱二經,直達水液代謝之本,故能專司清利下焦濕熱。
當濕熱之邪蘊結於下焦,阻滯膀胱氣化功能,則可見小便黃赤、灼熱刺痛、淋瀝不暢,甚至因水濕內停而引發水腫。菝葜憑其苦寒之性,能直驅濕熱,清解熱邪,恢復膀胱通利水道之職。其清熱之功,在於滌盪熱毒,涼利水道;其利尿之效,則在於疏導被熱邪阻滯的氣機,使水濕從小便排出,從而消腫。這正體現了中醫「熱者清之,濕者利之」的治療原則,使體內積聚的熱毒與多餘水分隨之排出,緩解清熱利尿相關的不適。
7. 止咳平喘
菝葜性寒味甘,直入肺經,為止咳平喘之佳品。其清熱之性,能肅清肺中熱邪,緩解肺熱所致之燥咳;潤肺之功,則滋養肺陰,針對津傷口渴、肺燥乾咳尤為適宜。透過生津液以潤肺,使肺氣得養,氣機順暢,可有效平定喘促氣短之症。故菝葜能從清熱、潤燥、養肺多方面奏效,緩解因肺熱燥結引起之咳嗽與喘症。
8. 祛風除濕
菝葜,性味辛、甘、微苦,溫,歸經肝、脾、腎。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其祛風除濕之功,主要緣於其辛溫發散的藥性。中醫認為,風邪與濕邪侵犯人體,常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疼痛、麻木、拘攣等症狀,統稱「痺證」。
菝葜之「辛」味,具有行散、通利之性,能解表散邪,利於祛除體內的風邪。而其「溫」性,則能溫通經絡,化解寒濕,使濕邪得以宣化排出。因此,菝葜的辛溫藥性結合,恰能針對風濕痺阻經絡的病機,起到發散風邪、溫化濕邪、通利關節的作用。傳統中醫常用菝葜來治療因風濕阻滯所引起的症狀,如風濕痺痛、關節屈伸不利、四肢麻木、以及筋骨拘攣等,旨在透過其祛風除濕之功,恢復經絡的通暢,緩解病痛。
9. 止咳化痰
菝葜味甘、性微溫,入肺、胃經。其入肺可宣暢肺氣,助痰液排解,化痰止咳;入胃則能從源頭調理,減少濕濁內生。傳統認為其能清利消壅,有助於減輕氣道之熱盛或痰濕阻滯,使肺氣肅降,咳嗽緩解。更兼固護肺衛之氣,增強禦邪能力,從而預防咳疾。
10. 清熱瀉火
菝葜性涼味苦,歸肝、胃經。其涼性合苦味,能清熱降火,導熱邪由二便排出,此為其清熱瀉火之傳統藥理。故可用於治療肺火熾盛所致之咳嗽、咳痰、咯血;肝火旺盛引發之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以及胃火熾盛呈現之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症,以平抑亢盛之火邪,恢復臟腑功能平衡。
菝葜的古代典籍
菝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腸,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菝葜的炮製
- 將原藥用清水浸洗
- 潤透
- 切成薄片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菝葜注意事項
- 忌與茶葉同服:服用菝葜時,不宜同時飲用茶葉,以免降低藥效。
- 忌與醋同服:服用菝葜時,不宜同時食用醋,以免影響藥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
- 孕婦慎用:孕婦應避免服用菝葜,以免引起流產或早產。
- 兒童慎用:兒童的藥物代謝和生理機能尚未完全發育,應慎用菝葜,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 脾胃虛弱者慎用:菝葜具有瀉下的作用,脾胃虛弱者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應謹慎使用。
- 長期服用應諮詢醫師:長期服用菝葜可能會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等問題,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並定期監控身體狀況。
- 服用期間不宜食用辛辣、油膩食物:服用菝葜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腸負擔,影響藥物吸收。
- 服用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服用菝葜後,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例如皮膚過敏、噁心、嘔吐等,應立即停用並就醫檢查。
菝葜相關的方劑
菝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