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飲

菝葜飲

BA QIA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菝葜飲中包含菝葜,主要原因有二:

  1. 藥性相符: 菝葜味甘、辛,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解毒散結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針對風濕痺痛、水腫、瘡瘍等症狀發揮療效。
  2. 針對病症: 菝葜飲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水腫、瘡瘍等病症。菝葜的藥性與這些病症的病理機制相合,可有效緩解症狀,改善體質。

因此,菝葜是菝葜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藥性與療效都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菝葜飲中加入烏梅,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斂酸止瀉: 菝葜飲主治濕熱下注,導致的泄瀉,而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瀉,並可抑制腸道蠕動,緩解腹瀉症狀。
  2. 生津止渴: 濕熱下注常伴有口渴,烏梅味酸,可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濕熱瀉痢。

烏梅與其他藥物相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治療濕熱瀉痢,是菝葜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菝葜飲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消渴飲水無休」,即現代醫學所稱的糖尿病或尿崩症等以煩渴、多飲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陰虛燥熱、津液耗傷所致,或與脾胃功能失調、水液代謝異常相關。「菝葜飲」的設計旨在清熱生津、固澀止渴,調節體內水液平衡。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菝葜(銼,炒)

    • 菝葜性味甘、酸,平,歸肝、腎經,傳統用於祛風濕、利小便、解毒消腫。
    • 炒製後減其寒性,增強固澀作用,可能通過調節腎臟功能以減少頻尿,間接緩解消渴症的多飲多尿症狀。
    •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菝葜含黃酮類及皂苷成分,可能具有降血糖、抗炎及調節免疫的作用。
  2. 湯瓶內鹼

    • 此為古代從燒水容器內刮取的礦物質沉澱(主要含碳酸鈣、鎂等),性味鹹澀,傳統認為能「化痰軟堅、固澀止渴」。
    • 其鹼性成分或可中和胃酸,緩解燥熱感,同時通過礦物質調節體內電解質,減少異常口渴。
    • 可能與菝葜協同,強化收斂津液的效果。
  3. 烏梅(並核捶碎,焙乾)

    • 烏梅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為生津止渴要藥,傳統用於虛熱消渴。
    • 連核使用增強其酸性成分(如檸檬酸、蘋果酸),刺激唾液分泌,緩解口乾,並通過酸收之性抑制過度水液排泄。
    • 焙乾後減其濕性,專注於固澀,與菝葜、湯瓶內鹼形成「酸甘化陰」與「收澀止耗」的配伍邏輯。

治療原理的綜合推論

此方的設計核心在於「酸甘斂陰,固澀止渴」:

  • 生津:烏梅直接刺激津液生成,改善口乾。
  • 收澀:菝葜與湯瓶內鹼協同減少水液異常流失(如多尿),間接降低飲水需求。
  • 調節代謝:菝葜可能影響血糖或水液代謝,而礦物質沉澱平衡體內電解質,從而緩解消渴症狀。

總結

菝葜飲的組成簡練,針對古代消渴症「多飲多尿」的病機,以收澀生津為主,兼顧調節水液代謝。其配伍體現「標本兼顧」思維:烏梅治標緩解症狀,菝葜與湯瓶內鹼潛在調理根本。雖未明確提及降糖機制,但從現代角度可推測其緩解口渴的綜合調節作用。

傳統服藥法


菝葜(銼,炒)1兩,湯瓶內鹼1兩,烏梅2兩(並核捶碎,焙乾)。
上為粗末。
每服2錢匕,水1盞,於石器中煎至7分,去滓,稍熱細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菝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菝葜(銼,炒)1兩,湯瓶內堿1兩,烏梅2兩(并核捶碎,焙乾)。 主治:消渴飲水無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