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菝葜散
BA Q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菝葜散中包含菝葜,主要是因為菝葜是此方劑的君藥,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主治症狀相符。
菝葜味甘、性平,入肝、脾經,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對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風濕痺痛、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菝葜散中使用菝葜作為君藥,可以發揮其主要的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此外,菝葜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菝葜散]主治「沙石淋重者」,即現代所稱的泌尿系統結石(如腎結石、膀胱結石),且病情較重者。古代醫家認為「淋證」多因濕熱下注、氣化不利,導致尿液煎熬成石,阻塞水道。菝葜性味甘淡微苦、平,傳統用於利濕祛濁、解毒散結,針對砂石結聚、小便澀痛之症,單用即能發揮通淋排石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方簡峻,專攻沙石
方中僅用菝葜一味,且劑量較大(二兩),顯示其針對「重者」之急症。菝葜能通利水道,軟堅散結,古代文獻如《名醫別錄》載其「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利小便」,推測其可能通過利尿作用沖刷結石,並緩解泌尿道痙攣以助排石。米飲調服,顧護脾胃
以米飲(米湯)送服,既能防菝葜苦淡傷胃,又可藉穀氣助藥力下行。米飲性平,和胃生津,輔佐主藥而不影響其清利之性。外浴協同,溫通經絡
服藥後以地椒煎湯浴腰,地椒(百里香)辛溫,能溫通經脈、行氣活血。透過藥浴刺激腰腹,使局部氣血流通,助結石鬆動;溫熱效應或可擴張輸尿管,配合內服藥增強排石效果。
推測機理與延伸思考
- 利尿與溶石:菝葜可能含皂苷類成分,增加尿液分泌,機械性沖移結石;另或有機酸助溶解鈣質結石。
- 抗炎鎮痛:菝葜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結石摩擦所致尿道炎症,地椒外浴亦能減輕痙攣疼痛。
- 整體協同:內服外浴結合,體現「開鬼門、潔淨府」思路,表裏同治以通淋。
此方簡潔犀利,反映古代針對急重症「單刀直入」的用藥風格,兼具內外治法之妙。
傳統服藥法
菝葜2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須臾即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菝葜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菝葜2兩。 主治:沙石淋重者。
菝葜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菝葜1兩,貫眾(摘碎,刮去毛)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一切伏熱,煩躁困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